「品味趋势」专栏丨我的“香港后记”:亚洲还存在信息差吗?
日期:2025-04-02 15:40:56 来源:artnet资讯
访谈
>「品味趋势」专栏丨我的“香港后记”:亚洲还存在信息差吗?
Artnet新闻中文网推出「品味趋势」专栏:品味与个人阅历、卓见与视野息息相关,它是与生俱来的,也可由后天获得。作者探讨时下艺术潮流风尚,也走访品味的塑造者,了解他们的收藏视角、商业远见、人生态度和文化传承。关于作者:王陆宁(Luning Wang)是一名居住于伦敦的文化艺术顾问、媒体人,同时也是FT中文网专栏作家。她的个人自媒体平台“毕加索与单身女孩”专注于国际艺术圈与精英文化内容,通过线上编辑和视频内容为中国观众提供一手西方艺术资讯与咨询。你也可以在Instagram(账号 @luning.w)和小红书(账号 @Luning陆宁)上找到她。
如 果是市场盛世之时,在博览会中闲逛,或在大都市中看展都能迅速捕捉到风潮,总结出风格趋势。不过到了今年,总结这样的趋势却愈发困难。在市场以外,艺术世界中仍有文化与社会层面的大趋势可以总结;至于市场之内,人们大概只知晓什么风格过气了——市场疲软时,大部分人对“谁会红”的判断信心往往是不足的。在今年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的公众日第一天,某位来自欧洲的画廊总监也如他的多位同行一样,表示整体销售胜过去年,在当下短暂的回暖时,他仍怀念过去因销售轻松而春风拂面的自己。在展位上,他评论道:“趋势? 市场好的时候能浮现流行趋势,卖的不好的时候,多少画廊都放弃了常年坚守的调性和保持整体项目气质的‘节操’,什么好卖就卖什么呗,还谈什么趋势 ?”我倒是觉得,没有过于明显的趋势,却从侧面体现了一个地方的多元——一个月前洛杉矶弗里兹展会上明显的“色彩明艳好风景”也体现了那里正在发展中的阶段。 不过,在艺术世界哪能只有买卖,买卖人必须跳出交易的局限,放眼更大的艺术生态,才能做好更长期的生意。虽然,我于巴塞尔展馆内直接观察到的国际画廊所展现的“流行趋势”还似乎依然是两三年前欧美当红风的余热和关注点的延伸。诸如在巴塞尔的“艺术探新”(Discoveries)单元能看到许多与纺织相关的作品;再比如在卖场之外,亦有值得关注的关键词。在今年的香港,对绘画以外的创作媒介更加关注。香港苏富比以“人体”为焦点策展,展现艺术家对人类肉身演绎的雕塑展获得了广泛的好评。CHAT 六厂纺织文化艺术馆推出了三大主题展系列,通过当代创作与历史文献探索纺织艺术文化的魅力。艺术咨询公司Art Intelligence Global (AIG)呈现了建筑大师Jean Prouve于1944年设计的6×6可拆卸房屋,这个建筑经典是由AIG为日本酒店品牌NOT A HOTEL从巴黎艺廊Galerie Patrick Seguin购来的一件作品,展览还为建筑搭配了日本现当代大师的艺术作品。在绘画和雕塑之外对生活方式等各个类别的物品、作品的跨界收藏(cross-collecting)趋势在亚洲年轻藏家群体里已越来越成趋势。 在巴塞尔外的各活动上,大家提及比较多的是曼谷——曼谷的当代艺术随着Bangkok Kunsthalle和艺术旅行地Khao Yai Art Forest的落成吸引到了一拨西方艺术世界的关注,涌现的新机构让泰国当代艺术界燃起野心,望将此地变成东南亚的高光艺术之都。今年万众期待的,还有由已故泰国藏家Petch Osathanugrah之子Purat (Chang) Osathanugrah所创建、世界闻名的建筑设计工作室WHY Architecture担纲展馆设计的Dib Bangkok,其中一部分会展出Petch的个人收藏。欧美藏家和艺术界工作者在香港艺术周前后,通常会顺道前往东南亚和亚洲其他目的地走一圈儿,今年明显曼谷是最热闹的目的地,就连香港巴塞尔结束后那里发生了地震,也没有挡住业内人士奔赴曼谷的步伐。 在香港,与东南亚地区的紧密互动是必然,这也会让整个区域的吸引力、生产力和话语权更加强大。兴许,下次再迎接香港艺术周时,上海等城市也应该团结起来、迎风而上,让世界看到我们的“海派风情”。亚洲区域是否于全球仍存在着信息差呢?是,但这或许也是每个地区的策略。 据一位常参加亚洲(尤其中东)活动的媒体人透露,亚洲在对外宣传上的策略是明显侧重于辐射亚洲与东南亚的,而中东则更偏向于辐射全球,有在中东以外打形象牌与影响力的野心。“信息差”还体现在展会上,很多画廊带来不少作品是在西方已经受到关注、且已经历过价格上调的艺术家创作。此外,还有关注点的不一样,“艺术探新”单元挖掘来自各国的新晋艺术家,呈现了22间艺廊旗下的艺术家个人项目,其中有多间画廊带来了在西方颇受关注的以纺织为创作方式和材料的作品。不过在我与画廊主交流中得知,其中大部分已售出的作品还是卖给了画廊既有的国外藏家,而不是来自香港本土或内地的新藏家。这是否也侧面说明,本土和新藏家仍然对绘画有较强的接受度?我还注意到,几间画廊带来了在国际舞台上初露锋芒的东欧新生代艺术家作品, 但销售情况却相对一般。我观察,到香港巴塞尔艺术周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内地藏家与顾问们的“网恋奔现”。内地藏家有个特点,许多人虽然并不跟着全球展会日程跑,但信息却非常灵通。刷着社交媒体、看着PDF就对某些艺术家产生浓厚兴趣的他们,就差线下看看气场合不合了。香港艺术周期间,“网恋奔现”的他们有的颇为失望,有的却颇为欢喜。在成功的例子中,有一部分是已经很有名气却转变了画风的艺术家,比如,画风变得开始偏向古典的Louise Bonnet,以及绘画内容从人像转向花卉的Grace Weaver。而“失败”的例子中有近几年展会常见的居于欧洲的年长亚洲女性艺术家,有些藏家觉得“她的绘画水平不够稳定”,也有藏家表示对某位近些年当红的美籍亚裔女性艺术家的新展作品大失所望。但PDF藏家们的“网恋奔现成与败”所反应的更多还都是个人偏好,主要是看作品是否和眼缘、与自己的气场合不合,在这一点上,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这次香港艺术周期间,英国的Saatchi Yates画廊与有香港“设计教父”之称的陈幼坚合作,在后者的私人会所Salon 27展出了画廊代理艺术家Will St. John的几件作品。在此契机之下,我有幸访问了陈幼坚,并和聊了聊他知名的设计理念“东情西韵”——我认为永远都能用来形容和概括香港艺术周和它带给世界各地来访爱好者与专业人士启发的词语。这四个字的其中一种英文翻译为“Oriental Passion, Western Harmony”。和我们理解的东西文化有些许不同,在大众印象里,东方擅于融合并进,而西方文化则更具张力和热情。但为何是“Western Harmony”?在陈幼坚看来,西方社会遵循更讲求逻辑的意识形态,其艺术体系更为成熟,而亚洲在飞速发展中所迸发出的激情和活力又会带给西方很多新启发,东西交融的香港艺术周,是让亚洲艺术产业链各环节吸收国际营养最快也最近的地方,同时也是西方了解亚洲的地缘中心。在回暖的春天,在东南亚和亚洲纷纷涌现出新的“艺术之都”之时,香港仍然是个无法取代的、凝聚着“东情西韵”的地方。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卓克艺术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