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耄耋之龄的老画家中,姜宝林是最具活力者之一。他的作品,不但有深厚的笔墨传统,尤其富于强烈的视觉张力。新时期之初,画坛有“南陆北李”(陆俨少、李可染)之誉,姜宝林先后在杭州和北京攻读本科与研究生,主要导师正是陆俨少和李可染。他的绘画,学习前人“师心而不蹈迹”,感受生活“不与照相机争功”。不仅兼容南北之长,而且以开阔的国际视野,开放包容,艺术语言融通中西,艺术精神不离传统写意,以化古求更新,探索中国画传统的现代转化。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姜宝林已精熟地掌握了传统,开始了个性化和现代化的探索。探索的要领,一是继承传统而不与人同,二是走向现代而不离笔墨。在他的心目中,传统的笔墨程式,有提炼丘壑抒写性情的精义,也有习以为常的惰性,因此他不走前人的集大成之路,而是探求析离传统别开蹊径。同样,在他认识里,现代不只是画现代生活,也并非照抄现代西法,而是捕捉现代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导致的视觉审美之变。具体说来,即是以现代人的审美观念,筛选传统的图式资源与笔墨资源,用走极端的方式给以优化、强化和重构,使之在形式上更有冲击力。于是,先后形成了四种面貌。

进山 姜宝林 133cm×78cm 1988 捐赠作品
一种是白描山水,简化到几乎只有线条的组合与律动。这种作品发端于西部山川写生,也不无陆俨少云水图式的启发和未上色的民间木版年画的陶融。特点是简而又简,几乎完全摒弃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渲染、皴擦、泼墨、破墨和积墨。色彩也不多,只是线条的排列组合,或偶尔参以细点。但无论线条还是细点,都经由书法思维的升华,那点线本身就具备着生命的筋骨肉和精气神,就含蕴着宇宙造化阴阳相生的奥秘。

暮色 姜宝林 143cm×327cm 1997 捐赠作品
第二种是积墨山水,不以笔胜,而以墨胜。这种作品,大略由李可染的积墨,上溯黄宾虹积墨的皴点交织积叠,强化了他得之于江南、西北、雁荡山和嵩山各地的感受。一律求其大象,布境多雄浑高旷、笔墨则气厚思沉。但有三类面目,其一拉近景观,甚至仅一座山、一片林,强调大的开合,突出大的形影。其二,布境参以平面构成,造型多为几何图形,夸大对比,气局宏敞,非常惹眼。两类都显现了密林间的光斑闪烁,拓宽了山水画所表现的视觉感受。另一类则如白描山水的照相底片,计白当黑,奇趣横生。

春风春花 姜宝林 152cm×96cm 1992 捐赠作品
第三种是大写意花卉,所画对象,除香榧系列之外,多是前人描绘过的平常花木,但画得非常出色。论其渊源,始于潘天寿及其传派,起步就磅礴大气,泼墨淋漓,神光焕发,不同凡响。九十年代初期以来,也酝酿出两种自家面目。一种面目,粗枝大叶,简当提炼,讲求构成,富有形式感。另一种似乎受到山水画的启示,画成林成片的树丛花丛,或密叶繁枝,或硕实累累,或闪动阳光,或浮动清雾,既把中景拉到目前,又引入山水画的树法和叶法,标新立异,不与人同。
映日 姜宝林 145cm×369cm 2023 捐赠作品
第四种是新抽象绘画,我曾称之为笔墨构成山水。这种作品,是白描山水的简化和秩序化,且由单一的白描发展到融入色墨等因素,致力于抽象图形符号的组构与布列,体现了姜宝林九十年代后期以来对笔墨与现代关系的不息探索。在这阶段探索中,他消融了以前的山水和花卉的界限,彻底摆脱了“应物象形”, 以线条墨彩节奏为画面的主导,自觉追求“满构图、平面化、等值性、装饰性”四方面的形式法则,突出了笔墨符号的重复美、秩序美和艺术语言的高度单纯统一。
可以看到,不断推出新貌的姜宝林的绘画,具有四种属性,一是具象示意性,二是书法抽象性,三是平面构成性,还有一定的装饰性。这几种属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互为依赖,彼此生发,共同实现了传统绘画走向现代的功能。其新抽象绘画,进一步去掉了具象示意性,夸大了装饰性,突出了符号性,以更抽象的形式,实现了他追求的“既要笔墨,又要现代”。而姜宝林的绘画思想,是保证质量与开放兼容的统一,是坚守历史积淀与吸收时代新机的统一,是最大限度继承优良传统与尽可能开疆拓土的统一。他的艺术很值得研究,很富于启示。
作者介绍

薛永年,北京市人,美术史家,书画鉴赏家、美术批评家、书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杰出教授(2018年评定),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美术杂志编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杂志编委,西泠印社社员,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画学会创会副会长。曾获首届中国美术奖理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