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至10日,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凤翔泥塑的核心发源地——宝鸡市凤翔区城关镇六营村,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探访之旅。此次活动旨在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的重要指示,探寻非遗活态传承的青春路径,以专业所学赋能传统技艺焕发新生。
深度探访,领略非遗魅力
在为期四天的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走访、技艺体验、专题调研等形式,深度沉浸在六营村这片孕育凤翔泥塑的沃土之中。
六营村,坐落于陕西关中,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凤翔泥塑(当地俗称“泥耍货”)的核心发源地。数百年来,这里孕育着代代相传的泥塑技艺,已形成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全村268户1000余人从事泥塑生产,年产值达4200万元,带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万元。
凤翔泥塑以夸张造型、浓烈色彩、独特纹样(如蝌蚪纹、蝠纹等)和五行哲理用色(白青黑赤黄)著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璀璨明珠。
团队成员拜访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胡新明,详细了解了从“挖土”到“漆货”的九道严谨工序,深刻体会到了六营匠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传统的坚守。胡老师提出的“两变两不变”(造型材质可创新,核心色彩纹饰须守正)原则,为非遗的活态传承指明了方向。
创新融合,激发文化活力
青年传承人胡锦伟分享了他的创新心得:“创新贵在平衡。”他严格遵循“粗塑、细绘、重彩”传统技法精髓,将生肖IP与潮流盲盒形式巧妙结合,成功拓展市场,让古老的泥塑成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这一实践引发了团队成员对“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融合”的热烈讨论,激发了艺术创新的灵感火花。
此外,团队成员还走访了省级非遗传承人、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胡全让的工作室,其作品以关中农民生活为主题,如《铭记党恩》组合作品,融入了绣党旗、火晶柿子等元素,生动诠释了“非遗+时代”的内涵。
亲身体验,传承匠人精神
在胡全让老师的亲自指导下,团队成员从揉捏当地特有的“板板土”开始,亲身体验了泥塑制作的全过程。从笨拙到逐渐掌握要领,指尖感受着泥土的柔韧与温度,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手工艺的精妙与不易。这一实践过程不仅让团队成员对凤翔泥塑“粗塑细绘”的技法精髓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他们对匠人精神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青春创意,赋能非遗新生
为让千年泥塑“活”起来,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探索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他们建立了传统纹样数据库,为创作留存珍贵素材;策划了《泥塑“潮”这看》系列短视频,用微距镜头捕捉泥塑纹理,以变装互动等年轻化语言展现非遗时尚魅力;结合“两变两不变”原则,探索非遗IP开发路径,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展望未来,传承文化根脉
从课堂走向田野,从理论深入实践,从指尖触碰泥土到心灵感悟文脉。此次六营之行,西美学子们深刻体悟到非遗的根深扎在乡土大地,非遗的魂蕴藏在民心深处。他们誓言将以青春之智慧与热情,守护文化根脉,激发创新活力,让千年泥塑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焕发更加璀璨的光彩。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也将以此次“三下乡”实践为新的起点,持续深化与六营村等非遗传承地的校地合作,将艺术创造力融入文化传承使命,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
文案:韩嘉妮,连婷
摄影摄像:郑雨晴,邹欣瑶
指导老师:李婉青,马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