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花鸟画艺术:紫藤墨韵中的文脉新生

日期:2025-07-16 12:41:42 来源:卓克艺术网
关联艺术家:

名家 >李俊花鸟画艺术:紫藤墨韵中的文脉新生

李俊花鸟画艺术:紫藤墨韵中的文脉新生

文/蔡国声

572d6cf61131de75c765d8158eb6776

李俊老师与蔡国声老师一道

余观当代花鸟画坛,能以一域题材立宗者鲜矣。泰州李俊以“紫藤王子”名震艺林,其笔下藤蔓如虬龙盘空,花瓣似云霞栖枝,将传统花鸟题材推向新境。此公深耕江浙画坛数十载,现为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其艺术实践恰合余在《鉴陶品瓷》中所论“文人艺术当以文脉为骨,以时代为魂”之要。今以鉴藏家视角观其艺,从笔墨嬗变、文化转译、市场认同三端析之,方见其艺术价值之厚重。

一、笔墨解构:从传统皴法到当代图式

中国花鸟画自徐熙、黄荃分野,至明清大写意蔚为大观。李俊深悟此道,其紫藤创作以“书画同源”为根基,将篆隶笔法熔铸丹青。观其早期作品《春风拂槛》,藤条以中锋篆籀写出,如青铜器上的蟠虺纹蜿蜒盘曲,暗合吴昌硕“以书入画”之金石气;叶片则用侧锋横扫,似八大山人“翻白眼”式的孤高,却多了几分江淮水乡的温润。这种将书法提按转折融入绘画的技法,使线条兼具“金戈铁马”的苍劲与“小桥流水”的温婉,如蔡邕《九势》所言“藏头护尾,力在字中”,在宣纸上构建出独特的力场。

近年创作更见突破。《紫气东来》系列以泼墨技法重构紫藤意象:藤干以宿墨层层皴擦,形成“屋漏痕”般的斑驳肌理;花瓣则用羊毫蘸胭脂与钛白调和,通过撞水撞粉技法呈现出半透明质感,远观如晨曦中的云霞,近看可见色阶微妙变化。这种将传统没骨法与现代构成意识结合的探索,与余在鉴定扬州八怪作品时所见“笔墨当随时代”的精神一脉相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于洋对此评价:“李俊的线条韵律感与构图张力,既延续了明清大写意的精神脉络,又融入了当代视觉经验,其‘双钩皴擦法’使二维画面产生三维空间感,堪称传统皴法的现代性革命。”

二、文化转译:从祥瑞符号到生命叙事

紫藤在中国文化中素为祥瑞象征,李俊却赋予其更深层的生命哲思。其代表作《千秋藤》以3.6米长卷展现紫藤从破土到参天的历程:卷首嫩芽初绽,用淡墨勾勒辅以石绿渲染,如婴儿肌肤般鲜嫩;中段藤干交错,以焦墨渴笔表现树皮龟裂,似老者筋骨嶙峋;卷末繁花似锦,胭脂与藤黄交融的花瓣间,隐约可见工笔小虫穿梭。这种将植物生长周期与人生况味相勾连的叙事,暗合《周易》“生生不息”之理,与八大山人“哭之笑之”的隐喻异曲同工,却更具当代人文关怀。

在国际传播层面,李俊的紫藤成为文化对话的媒介。其作品被潘基文、奥朗德等国际政要收藏,潘基文赞叹“每一根藤蔓都在讲述东方哲学”,奥朗德则称其“用色彩诠释了生命的张力”。2024年巴黎时尚周,李俊与苏州丝绸合作的“紫境美仪”系列,将紫藤纹样转化为流动的视觉符号,被《费加罗报》誉为“卢浮宫中的中国诗行”。这种文化转译并非简单的符号输出,而是通过艺术语言的普世性,实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境界。著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对此高度评价:“李俊的紫藤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达成诗意的和谐——飞舞的藤蔓构成动态几何图式,栖息的雀鸟保留传统意趣,这种矛盾中的平衡,正是中国艺术精神在当代的最佳注脚。”

三、市场认同:从学术认可到收藏典范

李俊的艺术价值已获市场充分验证。其紫藤题材作品近年在拍卖市场屡创佳绩:2023年秋拍,设色纸本《春风得意》以28.6万元成交,起拍价11万元,溢价率达160%,创下江苏当代花鸟画家单幅作品拍卖纪录。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跨界创作——与宜兴紫砂艺人合作的“紫藤纹紫砂壶”,采用泥绘技法将藤蔓意象立体化,2021年在中国嘉德拍出10万元高价,成为文人紫砂领域的标杆之作。这种“纸上丹青”与“泥火艺术”的双向突破,印证了余在《过眼云烟录》中“真正的艺术家必能打通不同材质的审美壁垒”的论断。

微信图片_20250716123657

人民美术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李红强为李俊颁发收藏证书

在学术收藏领域,李俊的艺术成就亦获权威认可。其作品《香风惹人醉》《紫珠万串》两幅被人民美术出版社永久收藏,社长李红强在收藏仪式上表示:“以篆隶筋骨立其形,以没骨晕染传其神,将紫藤的蓬勃生机与中国人‘生生不息’的生命观熔于一炉。看那藤条盘曲如历史文脉的延续,花瓣绽放似时代精神的飞扬,为当代花鸟画如何从传统文脉中汲取养分、回应时代命题提供了极佳范本。”泰州李俊艺术馆的落成更具里程碑意义:这座以“展示、教育、创作”三位一体的场馆,不仅陈列其从艺四十载的代表作,更开设“紫藤写意”公益课程,使传统艺术从殿堂走向生活,践行了余所倡导的“让文物活起来”的文化使命。

四、范式突破:从地域画家到文化使者

李俊的艺术实践标志着当代花鸟画的范式转型。其创新体现在三端:

题材突破:将传统花鸟画中边缘性的紫藤题材提升至文化符号层面,通过藤蔓的生长轨迹隐喻民族文化的韧性。此与徐培晨以猴题材重构动物画美学的路径异曲同工,却更具江南文化特质。

技法突破:独创“双钩皴擦法”——先用中锋勾勒藤条轮廓,再以侧锋皴擦表现肌理,使二维画面产生三维空间感。这种技法被中央美院于洋教授赞为“为传统皴法注入现代性基因”,其学术价值在于“将中国绘画的线性美学与西方构成意识深度融合,为当代花鸟画提供了新的技法范式”。

传播突破:通过“紫藤+”模式实现跨界融合,如与苏州园林合作的“紫藤主题园林”,将平面绘画转化为沉浸式空间艺术;与数字媒体团队开发的NFT数字画作,使传统水墨获得区块链时代的传播可能。邵大箴对此评价:“李俊的艺术探索打破了媒介壁垒,其紫藤纹样在丝绸、紫砂、数字艺术中的多元呈现,证明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可塑性。”

五: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新生

李俊的艺术探索,是文人画精神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其紫藤作品既延续了徐熙“野逸”的自然之趣,又融入了波洛克式的行动绘画意识;既保留着陈洪绶式的装饰性,又暗含蒙德里安的几何秩序。这种在传统皴法与当代图式、地域文化与全球视野之间的平衡,恰如余在鉴定历代书画时所秉持的“守正出奇”原则——守的是笔墨当随时代的文脉,出的是艺术语言创新的奇崛。

观李俊艺术馆中络绎不绝的观众,看其作品在国际舞台上的文化对话,余深觉:真正的艺术传承,不在于技法的简单复制,而在于通过个体创作激活集体记忆。李俊的紫藤墨韵,正是这样一支文脉的火炬,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照亮了中国花鸟画的未来之路。正如邵大箴所言:“李俊以紫藤为舟楫,在传统与现代的江河中劈波斩浪,其艺术实践为中国花鸟画的当代转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

(作者系著名文物鉴定专家、书法家蔡国声)


编辑: 朱梦雅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卓克艺术APP下载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皖ICP备20230164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