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墨韵:李俊花鸟画中的时代精神与笔墨新境
文/潘震宙
观李俊近年的紫藤画作,常想起黄宾虹论艺时所言:"画有三变,一变求法,二变求意,三变求我。"这位从江淮文脉中走出的艺术家,正以紫藤为媒,完成着从"求法"到"求我"的蜕变——他笔下的藤蔓不再是自然物象的简单摹写,而是熔铸了篆隶筋骨、现代哲思与文化担当的精神图腾。这种蜕变不仅让孙家正感叹"于传统中见新机",更让冯远盛赞"为花鸟画注入了当代生命力",其艺术价值恰如吕章申所言:"在笔墨与时代的对话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坐标"。
一、笔墨:从"写形"到"写心"的基因重组
走进李俊的画室,最触目的是他案头堆叠的篆隶碑帖与紫藤写生稿——前者是商周青铜铭文的拓片,后者是凌晨五点在扬州个园写生的晨露紫藤。这种"金石气"与"自然韵"的碰撞,在《紫气东来》中形成了惊人的视觉张力:藤条以《石鼓文》的笔意勾勒,中锋行笔如老松盘桓,侧锋擦染似古铜生绿,那些盘曲的线条不是物理空间的缠绕,而是时间在宣纸上游走的轨迹。花瓣则用没骨法层层晕染,淡紫如雾、深紫如霞,笔尖带起的飞白恰似晨露在花瓣上的轻颤,工致处能见笔锋的细腻,写意时又显墨色的奔放。
冯远在2024年北京"紫气东来"画展上驻足《紫雪濛濛》前曾说:"他的紫藤能让人想起吴昌硕的厚重,却比吴昌硕多了几分灵动;有任伯年的鲜活,又比任伯年添了几分沉郁。"这种评价点出了李俊的笔墨智慧:他不泥古亦不薄今,将传统"五笔七墨"转化为当代的情感表达——当浓墨在生宣上晕开时,那不是技法的炫技,而是对"紫气东来"这一古老意象的精神重释,让观画者在笔墨的浓淡干湿中,触摸到传统文化的体温。
二、图式:让紫藤成为时代的视觉隐喻
传统花鸟画中,紫藤多作配景,衬牡丹之雍容、映山石之苍古。李俊却将其推向画布中央,构建出独树一帜的"紫藤宇宙"。在《春深似海》中,他打破"折枝式"的构图惯性,让藤蔓从画布底部喷涌而出,向左上盘旋如虬龙探海,向右下舒展似流云漫卷,紫色的花海在留白处若隐若现,既像江南园林的晨雾,又似都市霓虹的倒影。这种图式创新暗合孙家正"文化意象需与时代精神共振"的洞见——藤蔓的缠绕不再是闲情逸致的寄托,而是当代人对生命韧性的礼赞;紫色的晕染也超越了祥瑞的表层含义,成为多元文化交融的视觉符号。
更令人称道的是《云起龙骧》的空间处理。这幅丈二巨制中,李俊将现代设计的"动态构成"融入传统章法:近景的藤蔓以焦墨勾勒,如钢筋铁骨般撑起画面骨架;中景的繁花用宿墨点染,形成虚实相生的视觉层次;远景的淡紫云烟则以泼墨法晕化,与留白处的飞白形成呼吸感。吕章申观后曾细致指出:"他让每一根藤条都有方向感,每一片花瓣都有重量感,这种对空间的把控力,把花鸟画从'案头清供'拉进了'时代史诗'的叙事维度"。
三、担当:让笔墨走出画室,走进生活
今年泰州李俊艺术馆开馆时,我曾在"紫藤教室"看到动人一幕:鬓角微霜的画家握着孩童的手,在宣纸上临摹藤蔓的曲线,晨露未晞的阳光透过玻璃窗落在宣纸上,墨痕与光影交织成流动的画。这正是李俊构建的艺术生态——他不仅是创作者,更是文化传播的使者。馆内"紫藤与文明"特展别出心裁:将他的《紫韵》与日本浮世绘的紫藤、欧洲印象派的紫藤并置,让观众看见不同文化对同一意象的诠释,这种策展理念恰如孙家正所言:"艺术的价值不仅在画布上,更在它连接世界的力量"。
在国际舞台上,李俊的紫藤同样绽放光彩。2023年东京日中友好会馆的"紫藤与文明"特展中,鸠山由纪夫亲临现场并收藏《春暖》时感叹:"这幅画中的紫藤不仅有书法般的节奏美,更传递出温暖喜悦的生活气息"。日本观众驻足《紫雪濛濛》前,对藤蔓的"青铜铭文般的线条"与花瓣的"水彩画般的通透"赞叹不已,这种跨文化的共鸣印证了艺术最本真的力量:无需翻译,便能让不同语言的人读懂其中的生命喜悦。
四、为何是紫藤?为何是李俊?
花鸟画坛从不缺题材创新,却少见能将一己之好升华为文化符号的创作者。李俊的可贵,在于他把紫藤画成了"可触摸的传统"——老人能从中看见岁月的沉淀,青年能读出创新的锐气,外国人能感受到东方的神韵。孙家正说他"担起了传承之责",是因他让《芥子园画谱》的笔墨在当代有了新语境;冯远赞他"实现了古今对话",是因他让工笔与写意的边界成为情感表达的通道;吕章申称他"连接了艺术与大众",是因他让花鸟画从书斋雅玩变成了可参与、可共享的文化生活。
站在李俊的紫藤画前,我常想:真正的艺术创新,从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让古老的笔墨学会"说当代话"。他笔下的每一根藤条,都连着商周青铜的纹路,也牵着都市霓虹的光影;每一片花瓣,都凝着文人画的雅致,也映着新时代的斑斓。这种"守正"与"开新"的平衡,或许正是李俊给予当代花鸟画坛最珍贵的启示——当笔墨真正与时代同频,传统便能成为永恒的时尚。
(作者系文化部原副部长、国家博物馆首任馆长 潘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