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指示精神,筑牢青年学子的理想信念根基、强化价值引领、激发奋进力量,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西安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红星艺韵·美育乡村”党员先锋实践队赴革命老根据地—韩城市芝川镇,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师生们扎根乡村沃土,以艺术创作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以美育实践播撒文化火种,在服务乡村、感悟历史中,创新性探索出“党建引领、思政赋能、美育助力”的育人新路径。
艺术墙绘:时代画笔绘就红色记忆
在芝川镇城南村主干道旁,两幅总面积达120平方米的主题墙绘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这是凝结师生们心血与汗水成果结晶——从构思设计到挥毫泼墨,他们数日奋战,精益求精。从前期走访老船工后人,采集口述史料挖掘历史细节;到反复推敲设计稿,力求完美呈现;再到挥笔上墙的精心绘制,确保每个细节都是对历史和时代的真实呈现。《八路军东渡黄河》再现了军民同心、奋勇渡河的壮阔历史,《新时代城南村风貌》则勾勒出了村民们安居乐业的幸福图景。创作过程中村民或驻足细看,或交口称赞。村支书徐东发赞叹:“这些画,把咱村过去的故事和未来的盼头都‘讲’活了!”如今,这两幅墙绘不仅美化了村容村貌,更成为传承红色基因、激发乡村活力、凝聚奋进力量的文化载体。
图为师生在绘制八路军渡河场景
图为师生在绘制新农村丰收场景
图为师生挑灯夜绘墙绘
主题党课:党的理论铸就青年信仰
为挖掘、传承好芝川镇这一革命老根据地的红色文化,实践队打造了“流动的党课课堂”。七七事变88周年时,杨新芳老师带领师生在芝川镇城南村八路军东渡黄河船工队调度中心旧址,从“一座桥的记忆”切入,从“七七事变”爆发的历史,讲述了红军如何在危局中蜕变壮大,迈出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的壮阔征程。高岩老师在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碑前为师生们讲授了“重温东渡历史,铸就革命精神”的党史课。从历史之变到青年信仰,她以生动鲜活的方式深入浅出,引导学生们沉浸式感悟那段可歌可泣的红色历史篇章。此次主题党课实践,教师们用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打造了兼具思想深度、情感温度的“大思政课”。让党的理论如春风化雨,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将红色基因植根于青年心间。
图为高岩老师为师生讲授主题党课
图为杨新芳老师为师生讲授主题党课
创新课堂:艺术语言诠释党史故事
为创新教育载体,实践队在村委活动室打造了一堂沉浸式艺术课堂。队员王杨贝茜以油画《八路军东渡黄河》等经典作品为载体,解读画中的军民形象、色彩运用和构图特点,让30余名村民和孩子在艺术赏析中感悟革命精神。讲授结束后,随即组织小朋友开展了党史知识竞赛。以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让那段关乎民族命运的红色历史,在愉悦的氛围中入脑入心。接着,实践队开展了“共绘东渡情”创作活动。大学生们负责勾勒渡船和战士轮廓,孩子们则用色彩填充浪花和云霞。7岁的小皓指着自己涂色的红旗说:“这是八路军叔叔们的勇敢颜色!”墙绘创作现场,小朋友们更是从好奇的围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与大学生们实现了跨越年龄的协同创作。这样别开生面的互动美育课,巧妙地将绘画实践与红色教育融为一体,让美育在乡村大地上实现了温暖传承。
图为实践队员通过美术作品为村民讲授八路军东渡黄河的故事
图为实践队员组织村民开展党史知识竞赛
图为村里小朋友参加“共绘东渡情”创作活动
图为村里小朋友参加“共绘东渡情”创作活动的作品成果展示
图为创作现场大学生与小朋友联动创作
美育实践:非遗文化润泽童心
为推动陕西非遗技艺的传承,实践队在村委会活动室精心策划了一堂非遗美育课堂,生动展示了凤翔泥塑、华县皮影等极具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当展示到“鱼戏莲”剪纸图案时,队长魏慕晗特别解释道:“这不仅是艺术,更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实践队员指导下开展的漂漆扇制作环节,小朋友们将素白扇面浸入五彩斑斓的漆液中,晕染出宛如山水画卷般的独特纹样,引得现场惊叹连连。最终,承载着传统智慧与现代审美的40余把漂漆扇,全部赠予参与活动的村民,获得高度好评。此次活动不仅是美育下乡的鲜活样本,更让西美学子发挥桥梁作用,助力非遗文化知识在人民群众中入脑入心。
图为实践队开展“陕西非遗小课堂”向村民介绍陕西非遗
图为小朋友排队积极参加漂漆扇传统手工艺活动现场
图为小朋友正在参加漂漆扇传统手工艺活动
图为漂漆扇传统手工艺活动的成果展示
图为漂漆扇传统手工艺活动后合影
田野调研:行走思政课丈量大地
为延续好“调查研究”这一党的传家宝,拓宽“大思政课”的实践育人路径,实践队深入群众家中调研。在印花技艺传承人徐万怀家中,老艺人展示了祖传的“连年有余”印花模板,讲述着技艺改良的创新故事;寻访八路军东渡黄河船工队长徐岱云的孙媳妇杜秋香时,她动情地说道“爷爷当年划着小木船送八路军渡黄河,现在我儿子在海军开着大军舰保卫海疆”;走进老党员徐建民家里,老人轻抚“在党50年”纪念章,叮嘱队员们:“你们搞艺术,心里要装着老百姓,好好学习,报效国家、服务人民。”队员们详细记录下每位受访者的珍贵故事,整理形成两万余字口述资料和两小时影像档案。这些来自田间地头的鲜活故事,让师生们对“艺术服务人民”的初心使命有了更深刻地理解与体悟。
图为实践队员前往村中老党员家中调研学习
图为实践队员前往徐岱云的孙媳妇杜秋香老人家中调研学习
图为实践队员前往红把扫帚老手艺人间调研学习
西安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创新探索了“研-绘-课-创”四位一体的实践范式,深化了“大思政课”建设,探索“党建+美育”协同育人机制。这堂“行走的大思政课”深度融合思政与美育,双向赋能,为艺术院校创新党建载体、拓展实践路径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学院将持续立足专业优势,着力打造更多“沾泥土、冒热气、带露珠”的党建品牌与艺术实践精品,让青春在服务人民的实践中绽放。
图为团队成员下乡活动结束后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