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远眼中的李俊:笔墨里长着“乡土的根”,观其花鸟画如尝泰州早茶

日期:2025-07-30 16:32:46 来源:现代快报讯

评论 >冯远眼中的李俊:笔墨里长着“乡土的根”,观其花鸟画如尝泰州早茶

现代快报讯(记者 毛晓华)“李俊的艺术,是一场传统与当下的诗意对话,笔墨里藏着千年文脉的呼吸,写意中跃动着时代精神的脉搏。”这是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冯远近日对泰州画家李俊的评价。作为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李俊出身艺术世家,其创作以花鸟为基,尤擅紫藤,笔下藤条如虬龙盘曲,劲健中见韵律;花瓣似云霞栖枝,柔美里藏风骨。这位从江淮大地走出的画家,以紫藤为舟楫,在传统与现代的江河中劈波斩浪,其艺术实践获得邵大箴、冯远、吕章申等学术界泰斗的深度关注。

 作品《春之舞》

在冯远看来,李俊最厉害的,是打通了工与意的壁垒,却让写意开出了最艳的花。中国画里,工笔与写意仿佛隔着一道无形的墙:工笔重“形”,易失之于板;写意重“神”,易失之于浮。李俊偏要在这墙上架一座桥,他的写意创作深植明清大写意的精神脉络——徐渭的狂放、八大的冷逸、石涛的纵逸,都能在他笔锋里寻到蛛丝马迹;但他又不满足于此,更吸纳了黄宾虹“五笔七墨”的技法精髓,让笔有“平、圆、留、重、变”的筋骨,墨有“浓、淡、破、泼、渍、焦、宿”的层次。

冯远表示,最让自己叹服的,是李俊的紫藤系列。花鸟画自古多写梅兰竹菊,紫藤虽入画,却少见能跳出“闲花野草”格局的。李俊偏要在这题材上做文章,硬生生把紫藤画成了文化的载体、精神的符号。李俊笔下的紫藤,早已超越“花鸟”的题材边界。那盘曲的藤,是吴昌硕金石气的当代变奏,每一道转折都藏着“铁画银钩”的力量;那绽放的花,是齐白石写意魂的现代回响,每一抹淡紫都含着“妙在似与不似”的天真。而藤与花的缠绕,又藏着江淮水乡的密码——那是泰州晨雾里的朦胧,是溱湖波光里的温润,是里下河人家屋檐下的烟火气。“他就用这样的笔墨,把地域性的审美体验,转译成了能被世界读懂的东方语言。”

 作品《春风带雨》

李俊的画为什么有这么强的感染力?冯远说,那是因为他的笔墨里长着“乡土的根”。观其花鸟画,如尝泰州早茶:初品是温润的,那是写意藤蔓里藏着的水乡晨雾,是墨色晕染中含着的里下河湿气;细品则余味悠长,那悠长藏在笔锋的传统文脉里——是篆隶的骨、是八大的逸、是石涛的哲;更藏在画面外的生命哲思里——是对自然的敬畏,对时光的感慨,对生活的热爱。

国家博物馆原馆长吕章申则从文化传承的维度给予李俊高度肯定:“在当代花鸟画坛,李俊的紫藤是‘有根的创造’。他没有把传统当作僵化的标本,而是让千年笔墨在地域文化的土壤里重新扎根、生长。那些盘曲的藤蔓里,能看到文人画的笔墨精神,更能触摸到江淮大地的文化肌理——既是对吴门画派雅致气韵的遥远呼应,也是对里下河民俗风情的诗意提炼。这样的作品,不仅是艺术品,更是活着的文化记忆,具备进入国家级文化殿堂的厚重品格。”

邵大箴曾评价李俊说,李俊画紫藤枝干时融入篆籀笔法,线条刚劲如屈铁盘虬,兼具金石力度与现代构成意识;渲染花叶则借鉴水彩技法,通过墨色层层积染,营造出通透润泽的视觉效果。这种“古法今用”的实践,在《紫气东来》中臻于化境——飞舞的藤蔓构成动态几何图式,栖息的雀鸟保留传统意趣,传统与现代在矛盾中达成诗意的和谐。


编辑: 朱梦雅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卓克艺术APP下载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皖ICP备20230164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