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当随时代: 泰州画家李俊的守正开新之道

日期:2025-08-11 11:26:48 来源:卓克艺术网
关联艺术家:

评论 >笔墨当随时代: 泰州画家李俊的守正开新之道

笔墨当随时代:

泰州画家李俊的守正开新之道

 

/潘震宙

 微信图片_2025-08-11_112529_010

当代花鸟画坛,泰州画家李俊以笔墨为舟,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架起通途。作为一名深耕文化领域多年的工作者,我观其作品愈深,愈觉这位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的创作,恰是黄宾虹“画有三变”理念的生动注脚——在继承中淬炼,在创新中守魂,为传统花鸟画的当代突围提供了范式。

一、笔墨筋骨:金石精神的当代转译

李俊的笔墨根系,深扎于江淮文脉的沃土。他不满足于对《芥子园画谱》的浅尝,而是以吴昌硕“以书入画”为骨、齐白石“似与不似”为魂,在百幅临摹中悟透写意精髓。其紫藤系列最见功力:藤条起笔如篆隶落纸,藏锋处凝钟鼎沉雄,行笔间蓄草隶纵逸;花瓣以没骨法晕染,淡紫若晨雾栖枝,深紫似晚霞凝露,将书法骨力与绘画气韵熔铸一体。《紫气东来》中,焦墨勾藤见金石气,破墨点叶含氤氲态,恰是“书画同源”的当代诠释,难怪中宣部原副部长胡振民称其为“传统美学基因的创造性转化”。

更难得者,他将泰州“水城共生”的地域基因注入笔墨。凤城河的蜿蜒化作藤枝的盘曲,“祥泰之州”的温润凝为繁花的疏密,让乡土气韵成为笔墨的隐性脉络。这种从地域文化生长出的审美,使他的作品既有传统的厚度,又有在地的温度。

二、艺境突破:写意精神的现代解构

李俊的突破,在于打破“工与意”“古与今”的疆界。他承明清大写意的豪放,融黄宾虹“五笔七墨”的精微,笔锋落处,既能放笔直取见洒脱,又能细笔勾染显儒雅。《春风得意》中,几何化藤架构出现代视觉张力,渐变花瓣晕染西洋水彩意趣,传统紫藤在古今技法的碰撞中完成精神重构,恰如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冯远所言:“是金石气与现代美学的对话。”

其跨界探索更显深意。与苏州缂丝非遗合作的《紫境美仪》,以“通经断纬”再现笔墨浓淡,让紫藤从宣纸跃为流动的水墨长卷;纽约时装周上的真丝方巾,将藤叶抽象为东方符号——这种突破,让花鸟画的意境走出画框,成为可感知的文化基因。

三、文化担当:笔墨里的时代心印

真正的艺术家,从不是书斋里的孤影。李俊以花鸟为镜,照见时代精神。他笔下的紫藤,早春带新生锐气,暮春显丰茂气象,将“托物言志”的传统化为观照现实的视角。《秋实图》中,沉甸甸的果实凝着“仓廪实”的古意,叶间朱砂红透着丰收喜悦的今情,美术评论家邵大箴谓之“用传统语汇写就的时代小品”,恰如其分。

他的笔墨始终连着生活肌理:枇杷的金黄里藏着邻里相赠的烟火气,白鹭的翅尖沾着凤城河的晨露。这种对生活的深情,让传统花鸟走出“梅兰竹菊”的程式,成为当代人可感知的精神符号。

四、时代启示:守正开新的坐标意义

李俊的实践,为当代花鸟画指明了方向:传统不是标本,而是可资生长的土壤,他萃取吴昌硕、齐白石的“写心”精神,让笔墨重焕生机;地域不是边界,而是创新的源头,泰州水韵与祥泰文化,让地方审美升华为东方符号;艺术家当是时代的书记员,他以笔墨回应“艺术何为”,恰如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孙家正所言:“扎得进传统的根,伸得出时代的枝。”

观李俊的《紫气东来》,见的不仅是精湛笔墨,更是一位中国画家的文化自觉。当紫藤藤蔓跨越国界,笔墨韵律与世界共鸣,便知:真正的中国气派,不在复刻传统,而在与时代的对话中。这种守正开新,正是当代艺术最珍贵的品格。


编辑: 朱梦雅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卓克艺术APP下载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皖ICP备20230164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