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布长安城内外的碑刻,犹如一部镌刻于石上的“立体史书”,让千百年前的故事,与今人“对话”。9月12日,文化和旅游部2025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入选项目《从石间到纸上——唐代石刻拓本书法研究与创作展》,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正式与公众见面。
据介绍,依托十三朝古都西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长期致力于金石碑拓的收藏、保护与研究工作。本次展览源于该馆对唐代书法视觉资源的再发现与再阐释——展览精选馆藏唐代石刻书法拓本110余件,不仅涵盖陕西出土的碑志,也包括河南、山西等地的代表性碑刻遗存。它们不仅是书法研习与创作的重要范本,更是还原唐代社会风貌、政治制度、文化审美等的一手材料。
展览从书体、内容、史料价值等多维度展开,呈现唐代书法多元共生的艺术风貌与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共分三大板块。其中,“贞石证史——唐代石刻书法的历史脉络”板块梳理了碑刻书法与书法拓片的历史渊源,阐释其多重文化价值,介绍了从“石间”到“纸上”的刊刻与捶拓工艺,并重新审视唐代“尚法”书学理念的历史流变与核心观点;第二板块“法度气象——唐代书体的范式流变”是藏品部分,以楷、隶、行、篆四种书体为主线,以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历史分期为轴,全面呈现唐代书法的丰富面貌;第三板块“古韵今声——当代书法的临古与创变”,将视角延伸至当下,突出书法艺术在当代的延续与转化,同时融入装置艺术、影像与科技互动、拓印体验等多元布展方式,激发公众尤其是年轻群体对书法艺术的兴趣。
珍贵而难得的是,本次展览展品中包含了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家的典范之作;韩择木、史惟则、卢元卿等人的唐隶精品;李邕、张少悌的行书开拓之作;以及风格多样的志盖篆书。这些拓片既有官刻碑志的严整精工,也有民间书刻的率真质朴,展现了唐代书法在法度中求变、在传承中创新的艺术精神。
“书法的功能演变和道法精进源自人类求新求变的永恒特点,虽受限于朝代更迭的意识形态,但凝结现实人文的审美追求,呈现出艺术在地理念、道德时空风尚和书家内心祈愿的繁复深刻的社会画像。”在展览前言中,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党支部书记、馆长王潇写道。展览开幕式的致辞中,他再次强调了本次展览之于社会大众的意义,“我们力图使唐代石刻拓本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真正‘活’在当下、‘走’进生活,成为滋养社会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
开幕式结束后,还举办了学术研讨会,并推出了专业导赏讲解、专题讲座和拓印体验、“展览翻翻乐”、“展览寻宝”、“行走的汉字——热缩片手作”等系列公共教育活动。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12日,免费邀市民共同感受唐代书法的永恒魅力与时代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