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美术史1985—1986》摘录

《中国当代美术史1985—1986》摘录

《中国当代美术史1985—1986》摘录

时间:2009-12-16 15:38:12 来源:

评论 >《中国当代美术史1985—1986》摘录

高名潞 等著

〔著名美学家.美术评论家.美术策展人〕
    在“生命之流”的众多群体中,江苏“新野性画派”呈现出较为一致的表现性风格。
    “新野性画派”的精神追求与艺术特征,可由两方面来看∶其一,以个体生命本能为中心,并视之为艺术的动因。批判人化自然对人性的褫夺,发掘出原始人性,以求得自然本性在“愉悦学”意义上的协调平衡。个体的生命本能在他们看来只是由个体呈现出的一种类的积淀,它“凝聚着人类文明过程中一切符合人类天性的情理因素”。由于现代文明高度“人化”了的自然,因而产生了具有潜在威慑力量的“无形自然”,对人形成了强大的精神窒迫。人性—在他们看来既是生命本能—被大大地弱化乃至被褫夺了;人与自然的精神和谐经由疏远发展为敌对的精神对抗,人类感知自然的方式亦与之同步。据此,他们认为应当从原始人及与之相似的儿童甚至动物那里发掘出原始的,未经文明染指的人性,发掘出具有整体把握特征的原始的感知自然方式。因而,应当建立基于这种原始人性与感知方式基础上的“愉悦学”,其原则是满足“快感”达到“愉悦”。此时,现代的人化自然成了泄恨对象,而“快感”则包括刺激的、发泄的、游戏的、表现的等种种感官与生理的快感,以及由此达到的与自然的心理契合和精神平衡、协调。正如他们的宣言中所宣称的∶“如果说整个物质世界处于自发的自由状态中,那么人类即是以各种方式达到被自己否定了的自由。新野性主义正是以绘画方式和通过自己建立的愉悦学原则达到属于自身的自由,在绘画范畴中恢复和完成人的类种族的完整内涵。” 

    其二,由此,他们的艺术特点便是“发泄性”、“游戏性”、“表现性”、“整一性”。他们这样解释所谓“整一性”∶“有机世界和无机世界的不可分割,人、动物以及一切自然形态的互溶、糅合、穿插,是我们倾心并着意以画面符号展现的对象。樊波曾将该群体的语言形态分析为5个具体特征: 

    A、非时空的物象组合,无背景,无前后距离,无天空,无东西南北,谓之非空间;无阶段性性格、标记、凝固化、静止化,谓之非时间。 

    B、内在结构的重建。将自然物象解析、截取其富特性的部分加以有机的重构。 

    C、富运动感的原色运用。原色是接近自然本性和原始生物圈色彩的色、而各种复色、灰色则与人化自然、工业文明相勾连。因此在画面上运用明度较高的原色,加以偶发的有方向性的表现性笔触,获得纯粹而强烈的效果。 

    D、原始图腾的虚拟。图腾符号往往是原发生命力的象征。将东西方原始意味的图腾符号交织在一起,“在表现出对世界文化整体感受的同时、又显现出对人类童年万物有灵的迷蒙意识的追忆”。 

    E、新理性的辐射。对历史精神和现实心态进行抽象概括,以非人非物,抽象与具象的交错,互衬关系来辐射出一种新的理性精神——理性中交织着本能躁动,完成完整的历史人格。对照群体的作品看,应当说这个分析还是比较准确的,当然其中也有一定的理想化的成分。 

   群体作品向社会的展现,除了成立之日的观摩外,主要是1986年6月在南京鼓楼公园举办的《新野性主义绘画作品展》和《南京现代诗画联展》。统观群体的作品面貌,表现性是整体风格,其中又可分为色彩表现(抽象的与半抽象的),黑白表现(水墨与素描)两种样式。此外有几人的作品与此有所差别(意向或材料的不同)。
   作为群体主要组织者傅泽南,(即大阚。摘者注)其作品也颇具代表性。他的作品多半是半抽象的色彩表现,如  《人》、《一统》、《它,他们》。各种被肢解的动物躯体和直接取用的动物内脏,用鲜丽的色块表现在画布上,形成刺激性的视觉效果。……他的黑白作品是炭笔素描《天地之间》系列及《青山》,《野性》,《生存竞争》等单幅画,其母题仍是动物肢体及器官,但长着尖而长的利齿的血盆大口的出现,无疑强化了文明“撕咬”,“吞噬”人性的立意,而黑白的效果则烘托了恐怖的氛围。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