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融入城市的异乡人——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农民工”题材系列作品点评

渴望融入城市的异乡人——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农民工”题材系列作品点评

渴望融入城市的异乡人——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农民工”题材系列作品点评

时间:2010-02-22 09:48:25 来源:美术报

评论 >渴望融入城市的异乡人——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农民工”题材系列作品点评

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成为农民和工人双重身份的“农民工”。他们以出卖劳动力为生,一边为城市贡献青春、挥洒汗水甚至热血,一边承担着伤病、养老、子女教育的重担,成为备受瞩目的弱势群体,也是这个时代的社会问题。自然,“农民工”也成为画家关注的焦点,进入了画家的创作视域。

    作为国家级权威性的“全国美展”,以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精神风貌为宗旨,推出了一批关注现实的杰出画家和画作。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农民工”题材的作品是现实主义题材的典型代表。在此届美展中,共有五件“农民工”题材的绘画作品获奖,他们的成功不仅表现出了“农民工”为生存奔忙的生活状态,更主要表现了“新一代农民工”渴望融入城市生活的现状,渴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能拥有和城里人一样的基本生活条件和状态,表现了他们的愿望和理想。画家们以尊重之心,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农民工”形象,对他们表现出应有的关怀,为帮助他们融入城市主流,为消除城乡不平等、不和谐的现实条件做出了有益的贡献,这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公平、正义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国画《工棚》(240×270cm)是“农民工”题材的优秀作品,获得此届美展中国画银奖。画家李传真以细腻、抒情的笔触生动表现和再现了农民工尴尬的生存境遇,在追求视觉构图美感的同时,以传神的艺术形象打动人,实现了艺术的深层核心价值。画面上,画家着重表现了新一代农民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反映了简陋、拥挤的工棚生活环境。在人物塑造上,画家选取了八位青壮年农民工,尤其是手持纸笔的男子,更是新一代农民工渴望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代表,传达了人物的精神理性。在表现农民工艰苦生活环境时,画家巧妙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吃饭的碗、饮水的杯子与劳动时穿的鞋子一起堆放在地上;山寨版的adidas旅行包与旧棉被形成对比;“营养快线”的纸袋里却装着早就该淘汰的破旧牙刷;这些为大城市贡献青春的青年人却生活在如此狭小的空间,这狭窄的工棚不仅是他们狭小生活空间的象征,更是他们的保障权、话语权远远低于城里人的象征。画面的构图耐人寻味,8个农民工或坐或躺在床铺上,众多人物容易给人繁杂之感,但画家以上下铺的二层形式,寓意生活在下层的农民工在大城市的艰辛。画家有意将上铺人物的头画得不完整,下铺人物的脚伸出床外,使画面形成张力,小中见大,明确了空间不够的意味。画面上下各安排四人,下层的两组人物对称,构成稳定的三角形;上层四人安排得错落有致,富有节奏、变化,给人以秩序、完整、统一的审美意韵。画面色调统一,以黑灰为主调,形成黑、白、灰三个基调,将黑、褐、白、黄等颜色融入灰色调之中,达到视觉上的整体效果,共同为主题服务。小视角大画面反映了时代的一个典型缩影,以无声的力量震撼着观者的内心深处,不失为一件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特征的优秀国画作品。

    油画《消夏》(210×280cm)是一件表现农民工休闲生活的作品,获此届美展油画提名奖。画家忻东旺敏锐地捕捉到农民工工作之余看书的场景,来深刻反映他们的精神状态。他们告别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黄土地上的传统生活方式。从角色看,他们由农民转换为工人,劳动方式也从务农转为务工,更主要的是劳动性质由纯体力转变为体力与脑力的结合,这就是时代社会的需要,农民工们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被时代淘汰。画家深谙此理,以此为主题,生动表现在工地上的小书堆找书的农民工群体,他们有老一辈的农民工,有抱着孩子的妇女农民工,更有渴望知识的新一代农民工。书摊上的书刊有《父母必读》、《高干夫人档案》、《小崔说事》、《漫画大王》、《舰船知识》、《小词典》等,从书刊名字的选取上,可以看出画家巧妙的构思和用意。表现了新一代农民工渴求融入城市主流的理想,尤其是画中手捧《舰船知识》的青年男子,可以看出他的远大理想和抱负,他的家庭在生计上肯定不成问题,自身有较扎实的文化基础,作为新一代农民工的典型,他们走出家门来城里打工的目的是谋求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即求得自己甚至后代能拥有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条件。由此可见,本届美展中的“农民工”题材的作品,真实表现了新一代农民工渴望融入城市的精神理性,不同于以往,仅是表现为生存而奔忙的传统农民工形象。

    崔先进的油画《曙光》(190×220cm)表现的是迎着第一缕曙光,开始一天繁重劳动的场景。画家有意将人物置身于卡车中,卡车本是载物的,但却用来载着十来位农民工,将他们艰苦的工作条件、生活环境跃然于画面。从人物的服饰中,可以看出反映的是寒冬时节,更能看出他们生活拮据的现状。军装和迷彩服本是20世纪八十年代最可爱的人的装束,现在却成了农民工的工作服,似乎成为村民的村服。他们背井离乡到城市打工,从事的是城市人不愿意干的行业,干的是城里人不愿意做的最脏最累的活,而在待遇上,却与城里工人存在很大差距,从人物警觉、茫然、麻木的目光中,可以透露出他们身上承担的重压,成了家的农民工,考虑更多的是子女的成长和教育问题,孩子就是他们的希望和未来。走出山村、出去打工是他们摆脱乡村贫苦落后的唯一选择。这也是作品反映现实生活的生动感人之处。

    陆庆龙的水粉画《兄弟》(150×150cm)、李晓林的水粉画《开采光明的人》(110×126cm)均是表现城市化的进程中,来城务工的中国农民工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的主题,既有讴歌他们献身的精神,也有表现他们为生活所迫的艰辛境遇,为农民工呐喊,反映现实,源于生活的题材,紧扣时代脉搏,是画家们的责任!也是社会赋予画家们的使命。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