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姿铁骨垂丹青

风姿铁骨垂丹青

风姿铁骨垂丹青

时间:2010-03-25 15:34:24 来源:

>风姿铁骨垂丹青

 

——记中国著名画家张省
    纵览中国著名画家张省的中国画集,水墨华滋,五彩骄丽,光色鲜润;秀逸而不艳俗,静穆而又有生机。突破了自古以来,千篇一律的画风,以超凡脱俗的魅力,轩爽清秀的气质,强烈个性,令人一新耳目,给人回肠荡气的感受。
面对张省江南水乡的一幅画面,一种属于自己生命中情素,重新萌动起来。在似梦似幻意境中,我仿佛重新踏上,杏花春雨中幽静的水乡。窄小的街道,石阶码头,酒楼茶馆……古城门上披的垂垂藤葛。湿润的空气中流淌着悠远的卖花声,那样熟悉,那样亲情。这情素来自远去的岁月,来自深厚的故土。唤醒它,只需要打开张省水乡的画集,每一幅画面会让你感受着历史的情怀。每一幅画面能把你心头的皱褶抚得平平展展。确实,远离城市的喧哗。饱览一下中国著名山水画家张省的“笔墨神韵”无疑是一种其乐无穷的艺术享受。
   也许,历代艺术家耀眼的艺术成就背后,都隐藏着大量不为人知的艰难历程。
张省1955年生于昆山锦溪。曲水环抱中的锦溪,是自然美、建筑美、艺术美有机揉合在一起的千年水乡古镇。它仿佛经过艺术裁剪和提炼,在有限的空间里,营造出千变万化的水天堂景色。置身其间,可以强烈感受到、领悟和触摸到其中蕴蓄和涌动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古老东方文明的神韵。古镇的文化使张省自小无形中接受了传统文化的感受和熏陶。
潺潺的锦溪水,穿越古镇逶迤东去,独具灵性的锦溪水,哺育了独具灵性的张省。张省睿智过人,观察事物十分敏锐,悟性极好。十五岁的张省,本该在学校中度过他的金色年华,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却偏偏遇到“十年浩劫”,张省随全家落户西盛村务农。广宽天地成了他的课堂,繁重的农活成了他生活的主课。经济拮据的张省除了一身泥巴和汗水,连买墨、买笔的钱也掏不出来。
这一切的一切,现在太平盛事的同龄人,也许是无法相信和理解,也许他们认为,这是发生在另一星球上古老的神话。但这却是一段曾经发生过的真实历史,一段抹不去、忘不掉的艰苦岁月。然而大自然没有把张省拒之门外,烟波浩瀚的淀山湖把他融进了自己宽厚慈仁的怀抱。
八月的江南酷暑逼人,汗流浃背,室外的温度超过体温,水泥船板的温度踩上去烫人,捞水草积肥是常活,十多岁的张省就开始“晒黑皮肤、练红心”接受再教育的生涯。一天下来疲劳不堪,夕阳西下,张省在淀山湖万顷碧波中洗一个澡,感到十分舒适。晚风徐徐拂来,湖上泛着银灿灿的光彩,微风中万丝碧柳轻盈摇曳,芦苇青青,翩翩白帆……。这一切的一切,无形中象一泓清泉徐徐注入张省的心田。这一切的一切无疑往后是他笔下最好的题材。
不知是天意,还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张省在猪圈里掏猪粪时,发现了一张解放日报上的水乡画面,他捧手里看了又看,一个当画家的激情油然而生。从此张省一头扎进了艺术空门,开始了虔诚而又奋勉的漫长朝拜。
笔者无法知晓,张省大江南北留下过多少足迹,更无法了解他,斗室中度过多少不眠之夜,但笔者亲眼目睹他一幅幅折射璀璨民族文化之光,荡漾着现代文明色彩的佳作。
当张省作为一个成功者步入神圣艺术殿堂时,仿佛是一颗灿灿发光的星星,格外受人瞩目,鲜花、掌声、各种贵冠、头衔也接踵而至,他的人生路上因之流光溢彩。
也许,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于张省功成名就的人生轨迹是一个生动的写照。但张省对这一切视同过眼云烟。惟独使他久久萦怀在心灵深处却是淀山湖畔西盛村是他艺术航船的起点。没有西盛村“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付出,不可能有今天的辉煌,事实正是这样,在西盛村这个湖畔小村,九年问,张省在繁重劳动之余,绘出了1000余件画作,为他的绘画打下了扎实的根底。   
今年春节期间,与张省先生在玉峰山下凌风阁品茗之时,张省回顾往事,语重心长地说:“现在学校里,有些大学生,生在福中不知福,上课不专心,混文凭,如果让他们下乡锻炼一、二年,不是坏事,可以使他们懂得珍惜。”无所的事实,雄辩证明这样一个道理:只有辛勤的耕耘,才能有丰硕的收获,只有珍惜今天,才能有闪光的明天。        
汉代学者刘向“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张省自少在逆境中好学上进,苦练笔墨,弄懂中国书画艺术的基本理论。他懂得没有基本理论是盲人瞎马,会误入歧途。多年来他从师张继馨,陈大羽,深得花鸟画创作要旨,更幸运的事是,张省好学上进之心,感动了艺术大师刘海粟先生,被海粟大师收为关门弟子。
中国著名画家顾鹤冲先生在《刘海粟……对中国画发展的启迪》一文中写道:“八十年代末期到九十年代,西方后现代艺术在中国粉末登场,许多青年人思想活跃又混乱,人们普遍感到迷惘,在这大地震的余波里,我们不得不思考,中国画发展之路究竟在哪里?”张省也许同样在思考这一问题。1980年初,张省的恩师刘海粟二次上黄山,到1988年刘海粟九上和十上黄山,在这奇石甲天下,云海万变的黄山上,他借长天之彩霞,蘸万丈之泉瀑,写说神之巨杨,山河正气,长留画中。他的创作实践,给了中国画发展以巨大的启迪。作为关门弟子的张省,仍然从中顿悟出其师傅的道理。
这无疑对于张省的艺术是说,审美修养上充实提高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国书画,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一个萌芽,逐步成熟到日趋完美的漫长过程。上古的先民画家为我们今天奠定了风格独特的民族基石。作为张省长期以来,对中国书画艺术作过艰辛的求索。同时受到了刘海粟、钱君匋等一批书画大师教导过的学子,他深深懂得,离开了民族文化这块基石,中国画就成了无本之本,无源之水,何谈继承和发扬。张省坚持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宗旨,对于古代书画和西洋书画,采取吸收其精华,弃其糟粕。
张省在关键性的时刻,关键性的问题上,迈开了关键性的一步,坚持刘海粟大师的正确观点,排除了“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并用自己独创的江南水乡画作,对中国画何去何从,作出了有力回答。张省的江南水乡画作,不但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更富有中华民族传统的特色。张省是当今画坛上一颗星星。中国的民族画,在发展中经历了迂回曲折的路,在中西文化的对撞中发出了耀眼的火花。这种对撞某种意义上,不是坏事,而是好事。它能进一步证实,中国画家必须走自己的路,要搞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
我们可以从张省画的葡萄中,得到有意的启迪。张省的葡萄是深受到海内外艺术家,收藏家青睐和关注。他画的葡萄晶莹剔透,秀色可餐,韵律感强,如琼浆玉露,呼之欲出,动人心魄,动人肺腑。我们从画的线条里,可以领略他那奔放的情感和旷达的胸襟。在其艺术手法上,笔者认为,张省将中国的传统绘画技术与西洋的油画艺术,有机的糅合在一起,其画有着明显的色彩对比,及其光感效果。可以说,张省继承了传统,在继承中突破,形成了自己特俱的风格。仍然,创新的意识,执着的求索,健康的情操是张省艺术的主旋律。
张省笔下江南水乡,更是多姿多彩,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大,许多大街小巷,渐渐远去……消失。人们在所不免有些留恋。这些水乡风貌是一个时代,历史的遗迹,亦是一个时代的浓缩和积淀的产物。张省的画作,有形、有色、有感、有情、有节、有味、有声、画下了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画面使后人可以强烈感受到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里只能选择个别画面,张省的《太湖岸边》的水墨画,格外醒目,这幅画潇洒超脱,真气流衍,一瞬间,仿佛将水乡的神韵,深刻隽永地留在观众的心间。画的构思确实新颖,行云流水般的笔划,于一点,一拂、一涂、一抹之中,淋漓尽致中显其魅力,线条起伏中萌动着作者数十年的汗水和心血,墨彩中蕴涵着作者勃发的灵感。
    中国画向来以“笔墨为重,气韵为胜”张省在这幅画中巧妙的运用了黄金分割法,处理好写实与空灵的关系。画面的十分之七的空间泼之淡墨。朦朦胧胧中给人以水天一色的感觉。再细细一看,张省在处理湖面的泼墨中略加一点浓墨。使之渗成水波。妙就妙在空灵中写实。静中有动。画面的十分之三,张省以浓墨,焦墨将小桥长堤、碣石、渔舟、垂柳、村落清晰勾勒出来。这幅画达到了能繁处繁之,简之简之,静处静之,活处活之。
    面对这幅幽静中涌动着生机的水乡画面。一种对艺术神秘的悸动,千般浓情,万般执意,笔者由感而发,欣然命笔,“万丝碧柳依清风,微澜谵谵映苍穹,渔舟三五岸堤边,小桥流水入画中”。
    弹指一瞬,张省的中国画集已出版了十个年头。画集已凝聚成身边的历史。毫无疑问,我们可以从这本画集中,发现作者将自己的人格融入到,故乡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中。无形而悠长。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以沧海横流的气质,顶住了书画艺术上“全盘西化”的逆浪,用自己的笔挥写中华民族绘画艺术的新章。
历史将证明,作者将在中国画坛上留下的深渊影响。值此笔者借范仲淹的名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赠于张省先生。            
                                       严健明
 
摘要:发表《东方美术》杂志 079月第1143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