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而俗、小而大:美术类出版物的形态与行情

雅而俗、小而大:美术类出版物的形态与行情

雅而俗、小而大:美术类出版物的形态与行情

时间:2010-09-06 12:03:01 来源:《人民日报》

资讯 >雅而俗、小而大:美术类出版物的形态与行情

 

  齐白石画辑六种,纸本六册,大小不一,此为封面之一。

上海朵云轩2007春拍珂罗版文献专场中以十二万三千二百元人民币成交。  

  四卷本的中日文对照版《宋瓷名品图录》只有三本,也在去年北京华辰小型拍卖会上以28000元人民币成交。

  几年前,近现代出版的美术类图册还只是纯粹的读物,还只是文物与艺术品的著录所在,不在拍卖业的“古籍善本”之列。再往前,它们或堆在书房画室内的某个角落,不甚起眼;或在旧书摊上成捆成摞论斤出售,价格低廉;有的甚至在废品收购站中随意码放,等待送往造纸厂重新化作纸浆。因此,许多精美的、发行量不大的图册品种就此绝迹,现在想来,甚是遗憾。

  也许是风水轮流转,曾几何时,那些美术类图册被人从废品站转移到了旧货摊,又从旧货摊转移到了旧书店,更有些被人另眼相待,转移到了拍卖公司的古籍善本拍卖专场,身价由此而不凡,个中原委自有探究必要。

  雅事缘何变俗

  本来,在中国人的传统里,书籍是第一珍惜之物。小时候,父母教育孩子,除了“书中自有黄金屋……”这类顺口溜,还有书乃圣贤之物的古训。在书刊收藏市场中,一直有“一页宋版一两金”一类的提示。因此,美术类图册如书一般,自然是文雅之物,即使置身市场,也还有着某种神圣性。

  同时,因为美术类图册印刷的成本非常高,是一般出版物的数倍,甚至更高,所以,一般人是不会随便去买一本什么美术类图册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美术类图册难得进入寻常百姓家。

  从前,美术类图册很少,书法方面是极少量的拓本,绘画方面则是十分简单的线描读物,木版水印套色的有明崇祯年间的《十竹斋书画谱》与清康熙年间的《芥子园画谱》。前者是我国最早的木版套色印画谱;后者又称《画传》,流行甚广,被誉为我国传统绘画的教科书,许多艺术大师都是从这套画谱走上从艺之道的。现在,它依然是中国画艺术方面最基础的蓝本之一。

  石印技术在清末民初传入我国,有不少线装的石印画大都是在这个时期印行的。那时,“中华书局”、“上海广益书局”、“上海朝记书社”、“扫叶山房北号”、“同文书局”等都曾出版过不少石印画册。

  照相术的问世给出版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电脑的出现更是给出版业提供了飞腾的力量与天地,其中受益最大的莫过于书画文物等图册类的出版。珂罗版自光绪年间由日本传入中国,成了中国画复制印刷的主力工艺……现在,美术类图册的出版成了一件越来越容易的事情:它们是书画家成就的显现、艺术流派风格的展示、艺术团体实力的体现、国家组织相关活动的总结、机构举办相关活动的记录、文化公司商业运作的载体,也是某些小人争名夺利的大旗、某些奸商暗度陈仓的栈道……于是,美术类图册因各种原委、以各种方式问世,有的是高台,有的是陷阱,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产生着各自的影响。

  这几年,美术类图册作为书画艺术的延伸,作为文物与艺术品的佐证,受到市场的眷顾,同时,也难免沾惹上了一些俗气。那些艺术家的专集有的成了私心无限放大的膨胀体,“艺术大师”充斥其间,顶级词汇大量批发。那些艺术流派的合集有的成了乌合之众的集结、低水平作品的大杂烩。那些艺术团体的合集有的成了一群艺术家应酬作品的集合,成了粗劣艺术垃圾箱。那些打着国家与机构名义组编的图册有的基本与公无涉,而是某个赞助公司所得的收藏集,或者是某些人士的骗钱术。那些公司为了营利运作的图册有的在学术的外衣下,以次充好。而那些不法商人与无耻小人编著的图册几无学术可言,甚至就是非法出版物。但是,这些美术类图册在文物与艺术品市场中,正以历史见证物的身份为人们所重视,私下印制品成了公共读物,凑合之物成了艺术范本,商业行为成了学术举措,雅已不存,其俗甚大。同样以学术的名义、以艺术的名义、以历史的名义编纂印制的美术类图册,其质量好孬其实有着天壤之别,因此,笼统地依据之、高抬之,且为之一掷千金,未免有些糊涂,我们有必要呼吁出版业严格把关,呼吁学术界加强批评,不能让那些俗不可耐但装潢高档的美术类图册把热爱艺术的人们带到沟里,进而把收藏界人士推向深渊。

  小事缘何变大

  和身价高昂的艺术品比较,美术类图册可以说是附属物,其价之微不必言说。和历史悠久的文物比较,美术类图册只是说明书、技术的再现,其质之轻也不必言说。然而,随着文物与艺术品行情的走高,其市场逐渐被人们看好,在水涨船高之际,却也惹出了一些“大麻烦”。

  美术类图册已经成了拍卖场上的一个品类,一些人士已经成了美术类图册的收藏家,一些拍卖公司开始举办美术类图册的专场拍卖会,这在文物与艺术品市场渐次繁荣的当下,都是正常的。但在这一片繁花之下,艺术品市场中原有的造假“暗流”也在其下泛滥。

  在拍卖中,特别是那些在艺术家个人名义集合的一堆美术类图册中,就有私下印制的出版物,就有学术价值低下的出版物,就有赝品夹带其中的非法出版物。有人将权威出版物中的某一页抽掉,并把赝品拍摄制作后插入原来的位置,还故意制造因为长期翻看后而产生的破旧效果。这种作假手段一般都是为了给伪作“正身”。鉴别方法本不难,可以到书店或图书馆找同样的画册进行比对。但造假者往往将目光放于年代较久的近代画册上,与其相同的画册难以寻觅,已然绝版,几成孤本。这便对藏家眼力的考量要求更高,需要全面的专业知识去洞察秋毫,面对的不仅仅是单幅作品,而是整个画册语调、语境的连贯和自然。

  在拍卖公司提供的图类中,经常引用某些美术类图册的专家评语,不过,那些被引用者却是一些出版社与人合作出版的,那些书号几万元即可买到。付了钱后,那些出版社对画作真伪的审查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评述的公允对错不置可否。如此运作后,伪作便成了正品,炒作便成了公论。所以,一些收藏家感慨,艺术家出世以后港台出版的作品集大多不可靠,内地2000年后出版的画册一定要从严把握。

  不久前,有朋友拿来几件当世艺术家的作品共赏,观之有异,朋友又提供有关的图册,依然有异。请相关艺术家过目,答曰:与本人无关。与相关出版社联系,答曰:与本社无关。又想起好多年前看到的一件已故名家的作品,提供的著录为北京某国营进出口公司上世纪80年代印制的年度挂历原件,作品有些许疑点,年历却是难断真伪,那家进出口企业几经改制无处寻找,所以,只能听任市场了。最终,这件作品多次出现在市场中,价格忽高忽低,人称“有名的假画”。

  更应警惕的是,有可能有人借用当年的美术类图册为母本,伪造已经失传的文物与艺术品,骗取钱财,搅乱市场。

  把次的说成好的,把假的说成真的,把新的说成老的,这事却是大了。所以,有必要呼吁收藏界谨慎凭借,呼吁拍卖业谨慎引用,当然,参与文物与艺术品收藏的人们都应当多读书、读好书。

  虽说同样沾染了市场的浊气,但美术类图册作为一种对时代的评说,其巨大的信息量和历史沧桑感是寻常作品所无法企及的。所包含的艺术家的自我定位和对平生创作的回眸、拍卖市场波澜起伏的风云际会以及历史对文物与艺术品价值的肯定和赞赏,但愿后人能续绘这绚烂与平淡的共同合成,载记艺苑,传承大雅。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