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行到东海

从太行到东海

从太行到东海

时间:2010-11-17 14:20:23 来源:

>从太行到东海

吴杨

  今年夏季的一天,广彬揽一抱大画与我欣赏,令我吃惊。我同他交往多年,知道他是能人,却不知他还会画画,而且画得好。他以大山、大海为题材,取法山的雄峙,海的宽广。行笔厚重苍劲,敷色简洁通透。我不知他是何时、是怎样地积攒起这等功夫?大笔如椽般果敢运行,邈远流奔而又能把握的恰到好处,顿然沉静,画面凝结着的天地大美,令人呯然心动。我猜想,广彬必定悄然用功多时了。“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十年用功不为巧,一朝开悟大自在。祝贺广彬开了个好头,画出了大手笔、大气象。起点高,课题大,担子重。
  10年前,广彬应朋友邀请到辉县一带的太行山腹地游览。在经历了都市生活的驳杂烦乱之后,重回家山,找回儿时的纯真,渴望内心宁静,进而发生强烈的创作冲动。太行山拔地擎天般走进视野,也将从此改变他的生活,唤起他的精神响应,激活多年的艺术储备,促使他放胆一搏,由此前的笔墨预习过渡到艺术创作。自1998年迄今,广彬每年都要抽空到太行山写生,从无间断。冥心搜讨,笔饱墨追,取法自然。他画的太行山取势、取奇、取精神。石崖巧叠,造化神工。这边干裂秋风,那厢润含春雨,以突兀巧变的笔墨节奏制造视觉矛盾,在乱山攒拥,高亢有力的韵律中实现美的渲泄。他画刀劈斧凿般的山石,兀立雄拔,而于山石之上铺设笔墨景观,虚拟幻化的肌理效果,恰似云朵悠悠般落于山巅。山石之实,崖披之虚巧接妙嫁,浑然一体,于雄伟之外,更赋予大山朗润、苍厚,历经千古般的沉厚。
  在结识太行山之前,广彬已然结识了许多书画名家,耆宿大贤,并同天津团队中的白庚延等人形成师徒关系,留心学艺。白先生向以黄河入画,契合了他豪放的个性。白先生晚年转而画大海,喜获一批新作,可惜天不假年,溘然病逝,未能来得及深入地表现大海,留下缺憾,令人叹息。陈冬至教授同广彬亦有师生之谊,建议他在白先生的基础上继续发掘,师徒接力,力争画出海的神韵、海的气度。
  我说广彬“起点高”,是说他少年有为,很早就跻身于美术圈子,饱览沃看,见多识广,视野开阔,则他的习画条件较常人要优越的多,加上天资聪颖悟性好,足可避开弯路,少走弯路而大步走在大道上。大道即是中国画传统及其师承,只有踏着前人的肩膀方可触摸相应的高度。
  “课题大”,是说广彬方画高山,又涉大海,将大自然的高深莫测尽揽于怀,非有气度者莫敢为之。画山而情满于山,画海则情溢于海。首先是胆识过人,精神可嘉。但接下来一定会“担子重。”须知,画山水的青年画家太多了,似曾相识的“面孔”太多了,欲画出新意、画出特色太难了!多少人面对大山又回避大山,走向大海又疏离大海,转而谋求细枝末节,寻找一个夹缝钻进去,终不过玩点小笔墨、小情趣。谁敢直面高山?它那般嵯峨混茫,横无际涯。谁又能阅尽大海?它如此浩瀚无垠,接天连日。也可能广彬会背一个“初生牛犊”的名声呢,画着看吧。广彬略显瘦弱的体质与舒缓沙哑的语音使我替他捏一把汗呢。我曾在渤海岸边一住多年,夜阑卧听涛声起,五更坐等红日升。多少回感慨良多,操笔援觚,到了却未能写成一篇以大海为题的文章。非不想也,是不能也。非不能也,是不敢也。你怎么写它都不象海。在我看来,海是无法表达、表现的,而只能用心去默默地感受它,所以,许多人画海徒劳无功。所以,我首先对广彬的胆识大为赞赏。
  古人云“枯笔取气,湿笔取韵”。广彬画海,海浪多以枯笔皴擦而礁石多以湿笔写出,力拔坚挺与委婉多变形成丰富的节律感,厚重感,显示海的沉稳与活跃。在枯与湿、浓与淡的互动、切换中悉心营造海的韵致、内美,结构关系。广彬画海,画得很透,明亮干净,哪怕浪花飞溅也不失沉厚、安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而丰富,明净,内敛,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看得出,广彬画海时的心境一定很放松、很自在、很豁亮。他把自己的情感画进去了,把爱恋与遐思画进去了。那湿漉漉的礁石上,再画条翘首期盼般的“美人鱼”多好。那荡开来的浪花间似见海豚游弋多好。画者无论怎样地辛劳,终不能满足观者的奢求。眼下,画海仅仅是广彬的新起点、新尝试,想法再多,也须逐一兑现。眼下,广彬画海侧重写实,到秦皇岛写生,到青岛海滨写生,先把礁石画像了,把海的感觉抓准了,再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一层层画进去。我想,最重要的、最难得的是广彬及其笔下之海所展现一种希望、一种期待,只须假以时日,广彬定会有更多惊喜奉献于朋友们。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