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 斯 之 误

缪 斯 之 误

缪 斯 之 误

时间:2010-11-23 11:10:44 来源:文化艺术报

>缪 斯 之 误

     

——漫谈中小学艺术素质教育

傅吉鸿

 [  ]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小学艺术素质教育已经得到一定的重视,但仍然存在着概念误解、脱离生活、教学内容偏窄,教学策略单调等问题。要求得问题的解决,需做到全面理解艺术素质和艺术素质教育,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心理年龄特征,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关注。

[关键词] 中小学 艺术素质 素质教育

在艺术素质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学校、家长的广泛关注的今天,我们依然普遍存在着对“艺术素质”一词概念的误解。长期以来,我们都习惯于把音乐和美术称之为艺术(现在的中小学里都开设有音乐和美术课程,高考中的艺术专业也普遍指音乐和美术两类),因而理所当然地以为反之亦然,将艺术等同于了音乐+美术,将艺术素质等同于了音乐课和美术课的简单迭加。

关于艺术是什么,我们也许永远无法给出一个至善的定义。它是人的情感、精神和灵魂等不确定因素的不确定显现,其定义自然也具有了不确定性。但当我们不问“艺术是什么”,而问“什么是艺术?”时,问题就变得简单和具体多了。

社会的多元化导致了意识的多样性。艺术的种类也变得越来越多,艺术的涵括也愈加宽泛。由传统的文学、戏剧、音乐、绘画、建筑等艺术形式扩及到诸如装置、行为、包裹等新兴的前卫的艺术形式。以至喝茶有喝茶的艺术,穿衣服有穿衣服的艺术——只要愿意,吃喝拉撒,皆可成为艺术。还是那句老话,生活是充满了艺术的。这是艺术概念模糊程度的日益扩大,同时也更证明了艺术对生活的涵括之广。有些人不会唱歌,不懂写诗,但她或许本身就是一首歌,一首诗;有些人不懂艺术,甚至不知艺术为何物,但她本身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在这里,艺术已不仅仅是高不可攀的贵族化的奢侈物,而是深入平常人生活细节的意义指向。

而目前,我们的中小学艺术素质教育所缺少的正是这种生活的广博性。

我们往往脱口而出“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句话时,其实并没有深味其中的真正涵义。因为,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刻意地训练着、且已具有了自我对内外环境的高度适应能力。生活已成为一种习惯。周遭即生活的一切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显得那么理所当然而熟视无睹。我们对多彩的生活采取了一种“就那么样”的态度,在生活中,我们已很难找到艺术的源泉。

而也正是这种习惯性的生活,导致了我们艺术乃至艺术教育的误区。

中小学的艺术素质教育置身于这样一个大的艺术文化环境,必然陷入一种教与学的多难的尴尬境地。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使得我们的艺术素质教育一直处于一种点缀式的从属地位——即或是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依然是举步维艰,做“轰轰烈烈宣传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好应试教育”的表面文章的现象依然存在。尽管我们大部分中小学都开设有音乐和美术课程,但其在整个学校的教学体系中是无足轻重的,音乐、美术教师在学校的地位也是被忽视了的,与语、数、外、理、化等“主科”比起来,艺术素质教育课程显得无足挂齿。

当然,也不乏有对素质教育具有真正前瞻性看法的教育工作者,他们努力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而摇旗呐喊并身体力行,开展了诸如兴趣活动小组、第二课堂等一系列有益于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但即使设想他们不会受到任何“升学率”的影响和桎梏(事实上这种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的),其艺术素质教育推行的效果也未必就尽如人意。多年来,我们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印象:美术课就是图画课,音乐课就是唱歌课,体育课就是打球课……这说明我们从事音、美以及其它艺术教育工作的教师大都只是照本宣科,教授学生依样画葫芦。美术课只局限于画画,音乐课只局限于唱歌、跳舞,所以才形成了这种错误的印象和对艺术概念的误解。由此可见,正是我们习惯性的生活导致了我们对“艺术素质”这一概念的误解,这种误解又直接导致了我们现行艺术素质教育的主要弊端,即艺术素质教育教学内容的偏窄,而教学内容的偏窄又决定了教学策略、原则、方法、手段的单调。试问,难道只有绘画才叫美术,唱歌才叫音乐?当然,不可否认,唱歌、跳舞、弹琴、画画都有助于我们对美的追求,对艺术的感悟,但这些都不是艺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地,而只是一种手段和形式。

 “美术”,顾名思义是关于“美”的艺术。而无论是在艺术领域里还是在生活范畴中,关于“美”的东西就太多了。文学是美的,音乐是美的,建筑是美的,雕塑是美的,饮酒是美的,聊天是美的,酣眠也是美的。美几乎涉及到了一切艺术形式和生活行为。因而中小学美术教育目地不在于学生能画个鸡蛋或一个苹果,而重在发掘其内心和眼睛对生活的敏锐感受力及观察力。所以,把美术当成文学来讲,当成音乐来讲,建筑来讲,雕塑来讲,饮酒来讲,聊天来讲,睡觉来讲都是可以而且应该的。反之亦然。不是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吗?这才是艺术相通性的真正体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素质教育——建立在“大美”的观念下,建立在生活的广博性上的艺术素质教育。目前的音乐、美术教学大都只局限于对弹奏、演唱或绘画技法的写实基础训练上,而对审美文化素质也即美育的全方位培养则涉猎极少。“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1]蔡元培先生几十年前的这句话已然为我们反思今日中小学美术、音乐教学指明了方向。

景致当随季节而变换。中小学艺术素质教育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学生年龄、心理等的特殊性。中小学时代是一个如童话般浪漫的季节,诞生于这个季节的艺术之果则是极富色彩和最富想象空间的。我们往往能从一些“儿戏”的行为中发现一种常人难以察觉的美和艺术天赋,有时甚至达到令人惊叹的地步,但我们的目地仍然不在于把他们个个培养成画家或其它艺术家,他们本不需要人人都成为画家或艺术家。若果真那样,社会和生活都将失去它原有的丰富性。每个人都有他选择人生道路的权力,而这种人生道路的选择在中小学时期则充分体现在其注意力的集中也即兴趣和爱好上。他们按照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而生活着。我们无须教导他们什么,也无法强逼出一个艺术家来。我们艺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首要任务在于拓展学生观察、认识现实生活的广度和深度,让他们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感悟生活,去体验生活中的美。从而对人生采取一种审美的批判眼光。这一核心和首要任务的实现一方面有待于“应试教育”体制向“素质教育”体制的真正转变,另一方面则主要通过艺术素质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原则、方法、手段的深层拓张,即教学内容必须具有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教学策略必须具有新颖、多样和实用等特点。让艺术真正来源于生活,并回到生活中去。这里没有既定的规律可循,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经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倾吐方式,借助语言、形象或声音。无论是篱墙院落胡豆麦芒狗尾巴草,还是断垣残壁夏虫秋草黄沙绿白杨,都有可能拨动他们艺术的心弦,成为他们情感倾吐的源泉。当然,或许它们还很稚嫩,也算不上什么作品,但每一根线条,每一串音符都是他们心路历程的真实显现。如果我们以成人的眼光或审美标准去恣意批评他们合不合比例、音律,“像”或“不像”,“雅”或“不雅”时,无疑,我们是在扼杀这个季节的浪漫。因为情感的倾吐是必须的,而方式是多样的。这是艺术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艺术家兼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经说过:“有生即有情,有情即艺术。故艺术非专科,乃人人所本能,艺术无专家,人人皆生知也。……是则事事皆可成艺术。而人人皆得为艺术家也。”[2]诚如所言。

这里,我们也并非反对把学生朝音乐家、文学家、画家等艺术工作者的方向培养,而是在推优促特之前必须认清我们艺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普遍方向。生活是每个人最后和唯一的归宿,任何一种职业(不管是艺术家还是乞丐)都只是作为一种生活的方式而存在。我们不为职业而活,而是为生活而活。艺术地生活是生命意义的全部诠释,这或许才是我们艺术素质教育的真谛!

参考文献:

[1] 高平叔.蔡元培美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2] 丰子恺.西洋美术史[M].上海:上海书籍出版社,1999.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