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望欧阳中石先生记

拜望欧阳中石先生记

拜望欧阳中石先生记

时间:2011-01-11 14:23:22 来源:《中国文化报》

评论 >拜望欧阳中石先生记


   冬日里一个阳光和煦的下午,在学者郭晓瑜的引领下,八一厂特型演员、邓小平的扮演者卢奇,《西游记》中小白龙的扮演者王伯昭,西泠印社理事、中青年书画家郭超英一起来到首都师范大学宁静的校园里,在书坛巨擘欧阳中石先生居住多年的那间教师宿舍里拜望了他。说起欧阳中石,想聆听先生教诲的人大有踏破门槛之势,因此三位艺术家都显得异常兴奋。此时的欧阳先生刚从北京医院的病床移榻家中,因大病未愈,他显得更为清瘦,他的家也变成了临时的病房。见到来访的中青年艺术家,先生显得很开心,马上兴致勃勃地和大家聊了起来。

  记得欧阳先生有言:“我的门对学生是敞开的,没有节假日。”他的学生们在寒暑假仍常到家中与先生一起探讨学问。所以,病中的先生见到三位前来拜师的中青年艺术家时,话匣子便打开了。

  “买卖人有一句很精辟的话:‘人不发外财不富。’这句话也很适合学书法的人,就是将别人的拿来成了我的了,这是最合算的。”

  “练,根据什么练?别自己乱练,练了半天还是自己。要学别人的长处。”

  欧阳中石先生自认为从小就不是个用功的学生,至今仍不主张用死功夫,他提倡走近道,用智慧去争取时间。“功是什么,如果把功当做必要的过程来讲,可以,只当做时间讲就要命了,你不睡觉也没多少功夫嘛,一个人最多一百年,一百年能管什么用?我们应该把思维集中到最高峰的人那里,你用什么功,他早替你用完了,再往前一步就很了不起,又是个高峰。所以我主张学生在研究学习的方法上,要多动脑筋,不要用很深的功去夺取那一点收获,而应该用一点的功去夺取更多的收获。”欧阳先生非常讲究学习的方法,他认为方法的“方”就是“方向、目的地”,“法”就是“从自己的角度到达目的地的路程”,因而我们应当“找一个最迅捷的方法去到达目的地”。

  书坛上有句话叫“博采众家之长”,欧阳中石先生说:“这不行,你得先学好一个再说,连一个都学不好,马上学别的,那是走马观花,反而个个都学不好。”欧阳先生认为:谁写得好就学谁,历史上都认定王羲之写得好,我们就学王羲之,写着写着也许个性就出来了,哪怕到不了很高,至少也有个标准。要学经典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取法乎上”。在王羲之的众多法帖中,欧阳先生认为《得示帖》最好。他以一个“盖”字为例,来论述王羲之书法的特点:“比如那个‘盖’字,四平八稳,但在王羲之手里一下子变活了,他把‘盖’字摆出了一个有生命的姿势。我觉得写字就是把字变成活的,变成有感情的、眉毛鼻子会动的、会说话的生命,这样才能感染人。”

  在书法界,欧阳中石先生是有名的杂家,触类旁通,善于把各种学问都融汇到自己的书法创作和研究之中。他说道:“我是学逻辑学的,这对我今天搞书法很有用。思考问题是逻辑,其实搞书法也是逻辑啊。”接着,他又以中国水墨画中“兰草”的技法为例,说明创作应该掌握事物的最大特点。欧阳先生娓娓道来,三个学生目不转睛地认真听,十分珍惜这难得的受教机会。

  为了拜见欧阳中石先生,卢奇、王伯昭、郭超英三人均准备了自己的得意之作请先生点评。卢奇带来了一幅四尺大行书和一件行书斗方,王伯昭带了各种形式的行草作品六幅,郭超英则精选了篆隶楷行草五体书作各一件。先生仔细审视了每个人的作品,对卢奇和王伯昭说:“你们都不是搞这个专业的,是著名的影视艺术家,却能在书法上达到这样的造诣,实在难能可贵。如果你们愿意继续学下去,我们一起来研究。”先生此言一出,二人顿时激动不已。随后,先生又转向郭超英说:“你确实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故人书艺后继有人!希望你不要停止对书法的学习和研究,以东晋书风为宗,博采周金汉石、碑刻法帖之长, 追求取势变化,使自己的书艺更趋完善……”

  时光流转,满室墨香,笑声回荡。时间很快过了两个多钟头,而众人仍兴致正酣。考虑到欧阳中石先生年事已高,且正在病中,郭晓瑜提议大家起身,等先生痊愈后再来拜望。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欧阳先生的坦诚指点让他们坚定了研习书法艺术的信心。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