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

读《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

读《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

时间:2011-01-14 10:09:50 来源:雅昌艺术网上海站

书画 >读《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

  坐在案前,铺开稿纸,提笔为《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以下简称《实录》)的出版写下一些文字。用“心潮起伏”四个字来表述此时的心情一点也不过的。

  1983 年,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成立,并在北京开始鉴定,也正是《实录》记载的开始,距今已经二十八年了。在这二十八年的时间里,这些纸质粗粝的笔记本随着实录者劳继雄先生走遍全国,也曾安静地躺在继雄斗室的角落里,以后又随着继雄漂泊海外,如今又回归东方出版中心出版问世。我是这部《实录》的第一个读者,经继雄慨允,我也是《实录》数据的第一个使用者。正因为有着这样的先睹为快的情缘,在它出版之际就有着特殊的亲切感。

  中国书画鉴藏源远流长,历来是皇家收藏和民间收藏两条线脉并行不悖。不过,民间收藏显现着活跃而顽强的生命力。随着战争、迁徙、盗卖或王朝的兴亡,皇家收藏流失到民间,然后再集中于皇家,又流失于民间,这样的循环往复数千年。直到1949 年随着国家新政权建立,新的政治制度的形成,通过对流散文物的征集收购及收藏家“化私为公”的慷慨捐献,民间收藏式微,中国书画有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大集中,分别藏于中央及地方各文物保管机构。

  历史上无论皇家收藏或私人收藏,都留下了一些著录,虽然很不完备,总还可以有目可查。而此次的书画大集藏,各个文物保管机构到底有多少家底?藏品的精粗真赝的状况如何?这正是国家文物局所关心的,所以于1983 年再次组织专家对全国所藏书画进行鉴定,正式成立了谢稚柳、启功、徐邦达、杨仁恺、刘九庵、傅熹年、谢辰生等七人组成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从此,这个平均七十岁以上高龄的鉴定组,偕同一批编辑、出版和摄影人员,每年两期,历时八年,行程数万里,走遍了祖国大地,巡回鉴定遍及二十五个省、市、自治区,对二〇八个单位和一部分私人收藏进行了鉴定,共过目古代书画六万一千多件,对中国大陆所藏的古代书画基本上摸清了家底,可以说是中国文物保护史上的一次壮举。

  作为谢稚柳的学生和助手的劳继雄,同老师一样,一天不缺地参加了八年鉴定的全过程,并留下了这样一部《实录》。这部《实录》真实而生动地记下了鉴定的过程和场景,而且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在古今书画著录中是难得见到的。上海博物馆派劳继雄参加鉴定组工作,考虑到稚柳先生和继雄有着师生之谊,彼此多有了解,继雄随行既可照顾老师的生活,又可帮助处理一些事务,并没有规定他承担记录的任务。但继雄有心而好学,以自己的学习和研究的需要,对画题、款识、新的发现及老先生们鉴定时的不同意见等都一一作了实录。我们看到的《实录》虽是寥寥数语,但当场记录下来殊非易事,不但要眼手快捷,更重要的是要有丰富的知识,要熟悉各家各派的流风,否则的话只好对画兴叹。继雄在上海博物馆书画部工作多年,又正式拜稚柳先生为师专职攻读绘画史和书画鉴定,可谓训练有素,为做好《实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鉴定组的几位老人都是鉴定界泰斗式的人物,久经沧桑,满腹经纶,但又都是一肚皮的掌故,每有雅集清谈,都是友谊第一而又妙趣横生。可是一旦遇到学术争论,又都是言之成理,持之有固,互不相让,表现出各自的“霸气”来。以往的争论还只是纸面上的文章,无损友谊,也不伤和气。如今,他们聚集在一起,评书论画,直接面对,真如千帆万船渡三峡,如何才能穿越那个瓶颈?从劳继雄的《实录》中,我们也的确能感受到这样的气氛。为了某作品的真伪、精粗或半真半假,老先生们都是评语果断,意志坚决,没有退让的余地。劳继雄对此采取了有闻必录的方法,把各家的意见记录在案,不求统一,打破了一言九鼎的僵持,按照稚柳先生一贯主张的“我们解决不了的,留给后人去解决”的意见,营造了学术民主的氛围,求同存异,各自意见得以保留。在鉴定时,老先生们更多的是温和的争论。鉴定清王翚《渔邨待渡图轴》时,几位老先生的争论就是在温和的气氛中进行的——“谢稚柳:画很有水平,但字不是王翚所书。徐邦达:画很好,字确实不是王翚,但章似真。启功:要假都假,不可能是一件真画而字请人代笔。谢稚柳:也有可能是一件真画。当时没落款,而后再补加的。但此画尽管有水平,看来还是不对的。一般蔡魏公藏的王翚画大多均为代笔。”再如鉴定赵左《山水图轴》,“谢稚柳、徐邦达:此风格从来没见过。谢稚柳:此画尚需研究,这种书款确系少见,不能一下子就决定它的真伪,因为看得太快。入目为‘图录’不适宜,如作为个人研究,倒是十分重要的资料。”如此等等情况,继雄都能敏锐地捕捉到,并如实地记录下来,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继续探究的广阔空间。

  《实录》的可贵之处,还让我们真切地领略到老一辈鉴定家各自的鉴定风格。谢稚柳先生既气度恢弘,从大处着眼,又以画家的敏感,对流派的分析深入细微;启功先生文献功力深厚,旁征博引,拈之即来;徐邦达先生见多识广,经验丰富,加之他有极好的记忆力,对古画中的纸、绢、印记等前后对比印证,指出彼此的不同;刘九庵先生认真细

  致,时有鉴定实践中得来的独到之处;杨仁恺先生对作品流传过程及整合归纳之道之熟悉;傅熹年先生将古建筑之学引入书画鉴定之中,科学严格而又见解精辟。鉴定时,他们虽只“真”、“假”、“好”、“不好”一两个字表示自己的意见,在简洁明了的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根底,藏着各自的看家本领。但他们又有着共同之处,即不放过对书画自身的认识。在鉴定时,几位专家常常围绕着风格流派进行讨论,虽是只言词组,却给人以启示作用,说明书画鉴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只有克服片面性,将书画的旁证资料和画家自身的特点及流派演变的规律性结合起来,才能给出一个完整的结论来。

  在鉴定的过程中,鉴定组所到之处,都会为代笔问题引起颇为热烈的争论。对此,《实录》都一一作了记载,从中可以看出徐邦达多有“代笔”之说。在这里不妨列举几例:王时敏《南山图轴》署“癸亥(天启三年,1623,32 岁)六月大师相岵翁老相伯”,诗塘为陈继儒题。徐邦达认为:“此是代笔画,款是真的,王时敏时年三十二岁,这么早就请人代笔是绝无仅有的,没有第二个例子,王翚就没有这个资格,是松江画。”谢稚柳、启功、杨仁恺等均不同意。为什么不同意?继雄按曰:“此画是为岵翁祝寿之作,岵翁为大司马,王时敏岂能请人代作。再者,天启三年时,王时敏在北京为尚宝司丞,又有谁能代他的笔……此画曾在启功家挂好多年。”又如董其昌《琵琶行书画合卷》,“谢稚柳:款真的,船也画得不错。杨仁恺、刘九庵:也好。 徐邦达:此件我当它代笔,作为反面教材,后面长跋琵琶行记全文真,越写越好。”继雄按:“此图徐邦达

  认为代笔,并说已写到他的丛书里面去了。谢稚柳、杨仁恺均不同意。徐邦达认为后记是真,然董其昌最后就题及‘因画此图’之句,如若是代笔是不会如此写的,可见代笔之说是绝对不存在的。谢稚柳指着董其昌的题说,应该补上一句:‘徐邦达说董其昌在说谎。’徐邦达说:‘自说假了就卖不出去了’……此时谢辰生、傅熹年等都笑了起来。”另一幅王翚的《云岚林壑图》,“徐邦达:此画很怪,字不错。代笔。不符合他八十岁的画。谢稚柳:真的无疑,保险没有代笔,老年时作。 傅熹年、杨仁恺、刘九庵:真的,不错。”清金农的《梅花图轴》,“徐邦达:是代笔画,太俊俏。 谢稚柳:你被代笔搞得人魂颠倒了。启功:对。”有关代笔问题本来只要记谁主张代笔,谁有不同意见就可以了,但继雄以神来之笔记之,极为传神,各位老先生的情绪及发表意见的根据都跃然纸上,既具有人物的生动个性,又具有学理性。

  继雄常用疏朗的文字记下老先生们的闲谈,短则几十字,最长的也不过百字,我认为都是绝妙的实录笔记小品,有言、有人、有物,是那些专以“笔记体”作游戏文字者无法相比的。在鉴定髠残《仿王蒙山水图轴》时,继雄记下了这样一段文字:“徐邦达:二十年前我已看过,已收录到《古书画过眼要录》去了。谢稚柳:上半段画得很特殊,底下老脾气又出来了,为什么癸卯款的特多。 徐邦达:他经常生病的。”当讲到这里时,徐邦达解释:“幽栖”是寺,“借云”是房,寺里的房。“谢稚柳:等于石涛的‘一枝阁’, 傅抱石把他搞成一枝竹就闹笑话了。闹笑话可以,但闹得太大了。程青溪与他甚好,题里谈到。徐邦达:他不讲卫生,深居简出,难得出来,也是程青溪要他出去才洗一次澡。谢稚柳:此人很本分,与程青溪的关系,也是程青溪找上门的。”再如郑板桥《行书七言联》“搔痒不着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从记录上来看,鉴定此联时,几位专家没有发表什么意见。继雄是个有心人,记下了这样的细节:“此一对句颇为老先生们赞许,谢稚柳先生在看完休息时曾与启功、徐邦达闲聊,并当场改此对为‘隔靴搔痒赞犹骂,入目三分骂亦夸’。启功赞道:‘高!高!’请谢稚柳为题。”继雄简单数语把老先生们的学养心态都写出来了,此联就有针砭时弊之意了。清朱耷《芙蓉花石图轴》,署“李大蔚涉事,八大山人”,继雄记下了鉴定时老先生们的讨论,启功问:“涉事何意?”谢稚柳说:“即是给你办事。”徐邦达说:“八大就是不老实,故弄玄虚。”谢稚柳曰:“八大还算好的,石涛更是不老实。”徐邦达表示同意。谢稚柳说:“八大有学问,故弄玄虚确也有之,叫你不懂其意,不知所以然也。”

  《实录》中的“按”可谓是点睛之笔,是继雄鉴定时研究所得的精心之作。“按”,有的是专家们对某一作品鉴定结论后,继雄发表自己的意见。如王翚的《江山无尽图》,徐邦达鉴定为:“代笔,王翚一笔也没有,款真。”谢稚柳的意见是:“有些还有自己的笔,可能是代笔。”这张画被列入“数据”类之中。这样就很少再有重见天日的可能了。继雄写了一段按语曰:“此卷极精,说它是代笔画是值得研究的。”按照劳继雄推论:王翚作此画时五十三岁,从他的艺术创作发展来看,正是其艺术高峰时期,画得精熟;而从其年龄来说,正值壮年时期,不存在画不动的问题。而被认为代笔的杨晋、顾昉的画笔不高,不可能画到如此境界。继雄言之凿凿,令人信服。袁江《杂画册》中有一开仿倪云林,这在袁江画中从未见过,继雄按曰:“袁江风貌以宋人笔意为主体,在此册中画墨马、牛,其中一开仿元人倪云林,这在袁江画中为仅见,可见画家涉猎之广,后之鉴赏书画者,当引以为例证,不能只以一种风貌为依据而不及其余。”袁江画中有倪云林风貌者,此开只是孤例,经继雄点明,也可借鉴于他处。凡鉴定中发现某画家新体貌,与已出版之著录不相契合者,对无名氏画作的流派归属,继雄都进一步作了补充或考证,并在按语中一一注出,传达了许多新的信息。这些信息也向我们展示,专家们八年的巡回鉴定不是鉴定的结束,就某些作品来说只是鉴定研究的开始。

  如今,继雄的画鸣于世,鉴定之学为画名所掩。其实,在目前的古代书画鉴定名流中,其鉴定水平处于领先的地位。除了有谢稚柳亲授指点,仅八年鉴定就过目书画数万张,还有他能尊老崇智,虚心问学,鉴定组的老先生们都对他爱护有加,不吝授业解惑。师出多门,在鉴定方面他综合了各家之长,加上他在绘画艺术上的深入,必将有长驱直入之势。

  在二十多年的期待中,《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终于出版了。这必将成为书画鉴赏者手边常备的工具书,不但可用,而且可读可赏,图文相映,赏心悦目,情趣万千,令人顿消姗姗来迟之憾。

  郑 重

  庚寅夏于百里溪畔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