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访谈录—一项金国答祝斌问

艺术访谈录—一项金国答祝斌问

艺术访谈录—一项金国答祝斌问

时间:2011-06-01 11:14:25 来源:

>艺术访谈录—一项金国答祝斌问

 时间: 1994年10月 7日
地点:武汉

    问:你对目前的雕塑至现状有那些什么想法?
    答:近几十年的中国雕塑大致展现了一个以历史人物和英雄人物为主导线索的纪念碑式雕塑史。它影响了我国好几代雕塑家的创作思想,历届全国美展中的雕塑作品就是一个缩影。其次,这种影响也体现在城市雕塑中。我无意否认纪念碑式雕塑在中国雕塑史上的作用和地位,但我担心它会成为一种凝固不变的创作模式。今年在北京举办的隋建国、搏中望等五人雕塑联展突破了这种创作模式,并迫使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中国雕塑的未来与发展。
    问:作为一种创作模式,你主要担心的是创作思想还是创作方法?
    答:两者兼有。在创作思想上,我们毫无疑问应该为历史人物和英雄人物树碑立传。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忘记那些生活在我们中间默默无闻的平凡人物。罗中立的《父亲》就选择了一个平凡的人物。实际上我们的深切体会正是我们身边熟悉的人物给与的。在创作方式上,以往的雕塑大都采用“塑造”法,即塑上或挖下的加、减造形手段,因此,在雕塑语言上很难摆脱传统手法的限制。我想在这两方面的突破做些偿试性的探索。
    问:你近两年创作的作品是否正在实现这一目标?
    答:是的。我于1992至1993年创作的《封》系列作品就是对中国雕塑现状反思的结果。起初我只是对自己以往的作品不满足,尤其是想对自己已掌握的“塑造”法和形式完美的作品给予否定,我找到人们熟悉的、中国传统约定俗成的“X”形符号将我早期作品“封存”起来,从中我得到新的启发。我认为雕塑可以通过符号再生新的观念,于是我创作了这批极具观念性的作品。
    问:这批作品是不是启发了你下一步的“直塑料也就是你现在正在创作的一批作品。
    答:《封》系列作品导致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它迫使我思考更直接、更有力度的作品。我认为艺术的时代性恰好体现在对现存社会问题的关注,这才能构成艺术与观众在时空结构中的一致性,或者说与时代同步。这样我们才能得到当代人迅速的态度反应,从中检测作品的价值与意义。我想这应该是当代艺术的一个明显特征。
    问:换句话说,“直望”法并不是你的目的,你是想借用这种方法来表达你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答:我同意这种说法。有时候我觉得一种良心和责任驱使我去关心与我们共存的社会和共存的人,因为我既是人,又是艺术家,那么用艺术的方式来表达一个普通的看法应该是很自然的事情。因此,我想到“活体翻模”再加装置(如《病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些人说出的话和做出的事莫名其妙,人们认为他们不地道,其实这些可怜的人正如海勒在《出了毛病》中指出的:“在今天的每一家公司里,至少有一个人在漫漫变疯。”中国的经神病医生也告诫大家要原谅他们,他们需要治疗。这种方式正是恰当表达我的意见的一种便当的办法,无意中也改变了传统雕塑的“塑造”模式。
    问:对现实社会的关注正是当代艺术的热点。你是否也持同样的看法?
    答:当代艺术已不太注意语言与形式完美的探索,它更强调艺术的敏感性与直观性,也就是能迅速、直接进入观众理解的层面,去表达大家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至于用什么方法倒是次要的。这与以往大雅之堂、束之高阁的艺术判然不同。所以,当代艺术注重其通俗和直观,雕塑的“直望”法顺应了这一需要。
    问:我认为雕塑与装置最为贴近。在你的雕塑作品中可以明显感觉到装置的成分。那么在今后的创作中,你打算偏向雕塑还是装置?
 答:当代著名的艺术大师都搞过装置艺术,而且装置艺术的作品力度是其他艺术难以比拟的,这是装置艺术的优势。实际上我的作品中也有装置成分,它将随我今后的需要不断强化或者是减弱。这将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而决定。今后随着艺术的发展,它的分界将会越来越模糊,也许一“件作品很难断定到底是雕塑还是装置艺术。我想这也正是今后雕塑发展的潜力所在。


 刊载:《项全国雕塑作品集》河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