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雕塑的声音

倾听雕塑的声音

倾听雕塑的声音

时间:2011-06-13 15:21:12 来源:

资讯 >倾听雕塑的声音

晶报记者 彭子媚

《天籁之音》有几分诙谐幽默感。

  一个仿佛站在群山之巅的歌唱者,传来了天籁之音般的生命呼唤——今天晚上,深圳音乐厅广场将立起一尊新的雕塑《天籁之音》。这尊铜雕高3.8米,塑造了一个中年男歌唱家的形象,张开双臂,面朝蓝天。

  昨天,晶报记者专访了《天籁之音》的创作者——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杨学军。杨教授告诉记者,《天籁之音》运用了象征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创作而成,在雕像的五官中,仅仅抽象突出了嘴巴,而略去其他的面部表情。“我的系列作品表现的都是声音,声音最能表达一个人的感情。”

  杨学军

  雕塑家,1987年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现任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委员、广州市美协雕塑研究会副秘书长等职务。代表作品有:《梦断家园》、《同一首歌》、《山沟沟》、《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花季年代》、《开路先锋》等。

  源自帕瓦罗蒂的创作灵感

  初见《天籁之音》,一张“O”型大嘴给人以深刻印象,高亢的歌声仿佛穿透云霄,带来美妙的韵律之美。《天籁之音》塑造的是一位中年男歌唱家的形象——身材浑圆高大,有些大腹便便,增添了几分诙谐幽默感。

杨学军在自己的作品前。

  杨学军告诉记者,2009年,他无意中得悉意大利歌唱家帕瓦罗蒂的生前逸事,深受感动,眼前一直浮现出帕瓦罗蒂的形象。于是,他将帕瓦罗蒂作为原型,经过一些抽象化的处理,画出了《天籁之音》草图。之后,杨学军又在这基础上创作出60厘米高的《天籁之音》铜雕,它和音乐厅广场前摆放的雕塑形态一致,采用的是象征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音乐家的面部仅仅突出了“0”型大嘴,其他的表情都省略了,“突出嘴巴是因为雕塑表现的是声音,声音最能表现人与人之间沟通时的感情,声音能一下子吸引住人,其他的都可以省略。”站在这尊雕塑前,自然而然地,游客脑中便会响起高亢的歌声,此时无声胜有声。

  取名为《天籁之音》,杨学军希望表现对生命的赞美和呼唤,更深一层意义,是表现一种人类拥抱世界的胸怀和臂膀。《天籁之音》主体为铜雕,高2.3米,加上石头基座一共是3.8米。“观众由远及近走来,视线刚开始与雕塑基本持平,渐渐地需要稍稍仰视观赏,不过还是一种亲近的感觉。”杨学军说,比起一些大型雕塑,《天籁之音》给人的感觉是亲近而平和的,无论远近都能产生不错的视觉效果。深圳音乐厅广场是人流量很大的公共空间,为了赋予雕塑更强的观赏性,杨学军希望在《天籁之音》周围配备灯光,夜幕降临后灯光亮起,更能突出雕塑的金属光泽,用以烘托音乐厅的整体氛围。

  据杨学军介绍,为了迎接大运会,深圳市文化局一共挑选了30件雕塑作品用以摆放在不同的公共空间,《天籁之音》是其中最早“安家”的一件,为此雕塑家感到非常荣幸。不过,这不是杨学军与深圳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了,早在1996年,被他昵称为《糖葫芦》的大型不锈钢雕塑,安放在了新落成的滨河大道的联合广场前,此后,他的另外三件雕塑也被请入了南山区的公共空间。

杨学军在创作中。

  系列铜雕作品表现声音

  声音,这一流动的艺术形式,屡屡被杨学军引入静态的雕塑作品中。

  2006年,在他与李礼轩合作的《同一首歌》作品中,女孩子们脸上的五官渐渐被隐去,像三只小鸟一样张开了大大的嘴巴,悦耳的歌声仿佛回荡耳边。《同一首歌》是杨学军听音乐时获得的灵感,同时也传递了他的创作理念——“这是我对雕塑艺术的理解与追求,舍去得越彻底就越好,就个人理解而言,我留下来的是声音。”这件作品为杨学军赢得不少荣誉,作品分别为广州雕塑公园、北京中国国家大剧院、广东省文化厅、美国麻州波士顿市政厅等公共机构永久收藏。

  杨学军告诉记者,按照国际雕塑界惯例,以一尊雕塑形象为原型,艺术家可以创作九件一模一样的复制品,签名后十件作品均属于原作。因此,《同一首歌》的几件原作得以为不同的机构所收藏。不过,《天籁之音》目前仅此一件,以后还有可能进行再创作。

  “这是无国界的优秀作品,像上帝使者传来的声音,它喻意深远、纯真可爱、不乏幽默,是美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所渴望和喜欢的。”波士顿市长汤姆斯·曼尼诺曾经这么评价杨学军的作品。

  不难发现,杨学军的雕塑作品以铜雕居多,对此杨学军表示,“铜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各种雕塑材料当中可以说是最强的,特别是它满足了色彩的变化,趣味无穷,是一种有情感的、有生命的艺术表现载体。此外,其可塑性和持久性都是无从挑剔的,是人为可操控性的工业制品。”

  当代雕塑艺术观念性强

  谈起杨学军的雕塑人生,还得追溯到他在广西柳州度过的年少时光。柳州是奇石之都,随处可见奇形怪状的石头。“我喜欢将石头放到水里,再拿出来看,用手摸,有些石头透出好看的花纹和图案,好像是活的东西,仿佛还会说话。”冥冥之中,杨学军与艺术结下了缘分。近年来,杨学军开始在创作中探索铜与奇石的混搭融合。“一个是人为的工业制品,另一个是天然的、不可复制的生命体,两者相加恰恰就是天人合一的说法。我希望从其中力求表达一种似是而非的、写意的、哲学的艺术语言和思想观念。”

  过去二十年,各种现代形态材料、现代施工工艺风靡雕塑界,近年来,杨学军在创作上又回归到古朴石头和厚重的铜材。通过这两种传统的材料,杨学军创作出的却是具有当代特征的作品。不过,杨学军的当代意识更多地体现在创作手法上,他的创作题材平易近人,岭东雕塑院院长陈立人曾经用“人情味十足”来评价杨学军的作品,“集古朴与华丽于一身、流畅且潇洒,足够的悦目元素,令人放心的造型功力。”

  “城市雕塑出现了大量带有强烈象征主义和现代构成元素的作品,这说明老百姓也乐于接受这种审美方式。经历了几个时代,人们需要多元化的思维,从创作理念到材料运用,艺术家也开始了新的探索。”杨学军认为,中国的当代雕塑发展惊人,工业的迅猛发展也为艺术家提供了新的材料源泉,美中不足之处是人们对当代雕塑的理解和接纳程度可能还不够,需要通过更多的宣传来进行引导。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