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形象建构中感悟存在——谈孟德武的雕塑

在形象建构中感悟存在——谈孟德武的雕塑

在形象建构中感悟存在——谈孟德武的雕塑

时间:2011-06-14 16:22:15 来源:

>在形象建构中感悟存在——谈孟德武的雕塑

廖邦铭
 
    古往今来,任何时代的艺术创造无不以人的形象建构作为价值基点。艺术创造的冲动源自人类对自身形象的塑造与形象困惑的探求:其一是对身体审美结构性重建,其二,通过外在形象的塑造进而探索深层次的人类精神状况,就此而言,艺术如同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面前,人类渴望在其中表述自身、审视自身,通过艺术语言形式寻找自我,感受一种与自身息息相关的存在。雕塑家孟德武的艺术实践是对存在的追问,其系列雕塑作品《百味人生》中透露出一种对现实存在的深切感悟。这种感悟既是对现实存在的关照,也是以艺术方式对现实进行重新调整,而调整的过程本身就是质疑的过程,这些对现实存在的质疑贯穿于他的艺术实践中。艺术家对现实存在的关照是艺术的关照,是一种介于现实与非现实情景中的移动。
    艺术家对存在的感知、体验与呈现总是基于一个与存在相关的现实情景,而这个存在的基础一定是从人的角度出发的,即只有在关于人的存在之范畴框架中,我们才能说,艺术对存在的思考就是艺术本身得以存在的依据。孟德武的艺术实践方向,正是基于此,而作品中人的形象的建构成为艺术家的永恒主题,成为一种存在、诉说、甚或是某种存在之控诉。显而易见的是,孟德武的《百味人生》系列雕塑作品包含对现实存在的批评。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系列雕塑时,我不由自主的想到美国雕塑艺术家杜安·汉森(Duane Hanson)和西格尔的作品,两位美国艺术家的雕塑同样揭示人类当下基本的存在状况,汉森是以一种超级写实主义手法再现现实,不动声色的将存在复现于观者面前,不过,这种复制的存在,或者说之于艺术情景中的存在与人们真切感受到的存在是有距离的,然而正是这种距离感使观者更加敏锐的思考自身的境遇。汉森后期的雕塑更多的表现底层民众的生存状况,如作品反映社会地位低下的劳动者,或者描写一些恶劣环境中的不堪场景。
    孟德武的《百味人生》雕塑与汉森作品同样关注现实,给予现实一种人文关怀,就此说,孟德武和汉森的艺术理念以及实践都是基于现实存在范畴的,尽管二者的雕塑都是写实,也就是说,作品都是具象的,带有很强的叙事性。并且两位艺术家都在作品中使用现成品,汉森将买来的衣服穿在雕塑人物身上,使其更加真实,以致以假乱真,很明显,汉森在艺术中追求一种艺术的错觉效果。孟德武的《百味人生》系列雕塑同样使用现成物品——粗糙的铁锅,并且将这种粗造的铁锅作为雕塑的底座,或者说,这个铁锅底座就是底层现实的象征,也可以看做是最低限生存框架以及存在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艺术家通过作品给观者展现出一幕幕人间悲喜剧。
    无可置疑的是,这些凝固在玻璃钢中的悲喜剧突显了艺术家对社会、人生境遇的深切关怀。对人的境遇的思索就是对生命价值的考量,对当今中国社会问题的思考就是确证我们存在的价值。《百味人生》系列作品中,有一件作品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作品名称是《钉子户》,艺术家在铁锅中铸造了一个与锅沿差不多齐平的“广场”,“广场”被各种方形色块分割,这些连接一体的方形色块整体上看,类似现代城市规划平面图。在这个平面上矗立起一根泥土色的柱子,这根柱子显然是被挖掘机挖成的,柱子顶端着落一处灰色民房。仔细看,民房四周是“悬崖绝壁”,民房基座似乎正在被一步步掏空蚕食,整个房屋面临坍塌,岌岌可危。从整体看,矗立在“广场”上的柱子犹如一座纪念碑,它展现了一个扭曲、病态以及唯利是图的时代,同时,这根柱子也如同一根社会探测针,它针砭时弊,从而唤醒民众维护自身利益。从这件作品可以看到艺术家对当今社会的思考,这思考是一个艺术家之所以被称为艺术家的基本前提。如今当代艺术的基本功能已经不再局限于语言领域的反复来回,沉醉于语言原创审美的快感中只能让艺术家丧失对现实存在的批判力度,“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已经成为历史,今天,那些“两眼不看窗外事”的艺术家不可能肩负未来艺术历史的重任。任何时代优秀的艺术无不穿行于社会存在之网络中,无不将人的本真存在置于艺术创造的核心,即艺术等于人,等于存在。
    孟德武的《百味人生》系列雕塑由八个单元组成:《钉子户》、《煎熬》、《炒鱿鱼》、《骑虎难下》、《打拼》、《奋进》、《激情奥运》和》《海枯石烂》等。这八个单元分别讲述八个不同的故事,这些故事基本都与中国目前社会民众生存境况相关。其中《钉子户》关注的当前中国社会突出的强拆现象,其背后直指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端,即现代性发展将人置于何种境况的问题,也就是说,中国的现代性进程的终极目标是什么的问题。而《煎熬》则表现当下民生问题,铁锅中一家老小盘坐在各种垃圾枯根败叶上,神情沮丧,家中顶梁柱——一位身体肌肉雄健的壮年男子手拿一支香烟,绝望的望向天空,尽管他有一身力量,但现实却使他无处发力。他的肩头依靠着的是已对生活失去信心的妻子,尽管她不断的擦拭悲伤的泪水,但依然依靠着自己的丈夫,对面是幼小的孩子,旁边是悲戚的老母。这件作品与《钉子户》相互关联,都是针对对当今社会出现的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的问题展开批判。失去土地的民众几乎等于失去生存条件,不要说未来的发展,对所谓小康生活的期望,甚至现实生存之基本保障都是迫在眉睫的严峻问题。
    对生存的无奈感同样反映在《炒鱿鱼》中,一对年轻夫妇和他们的简陋行装以及“鱿鱼卷”混杂在一口铁锅中。“炒鱿鱼”一词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尤其盛行于南方沿海城市以及经济开发区,意指被老板解雇。前二十年,背井离乡到南方沿海城市打工的青年绝大部分来自内地偏远农村,如今因中国内地城市版图不断扩展膨胀,原先农用耕地被不断占用,失地农民越来越多,由于失去土地,人们不得不外出寻觅新的生存空间,以至于很多地方出现老人村和儿童妇女成为主要的留守人群。农村青年因现代科技文化教育缺失,即使到诸如深圳、广州现代城市打工发展,只能成为工业资本市场的廉价劳动力,因此他们的生活状况始终很难得到大的改观,其收入几乎只能维持基本生存。这样的生存现实让很多打工青年内心充满危机,不安全感常常成为萦绕他们生活的噩梦。而在《炒鱿鱼》这件作品中,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锅中抱头男子身边有一布袋,上面有“安全生产”四个红色汉字,这几个字一是说明这对被“炒鱿鱼”的青年夫妻的工作经历与工作性质,因此,“安全生产”带有叙事特征,其二,“安全生产”最终带来的是这对青年生存的不安全感,甚至产生了对生活的绝望感。因此,“安全生产”在这个层面就具一种观念上的对现实存在之反讽意味。孟德武显然对这个群体的生存现实有深入的观察,也倾注同情,尽管这种同情具有某种黑色幽默的味道,但是,从人生无奈中也不乏希望之所在。《百味人生》的其他几个单元,如《骑虎难下》以及《打拼》等,均包含艺术家一种对人性与庸常社会价值观批判的态度。当代艺术在今天的功能或者价值就是对社会、对生存进行体验、干预以及批判,这是当代艺术之于今日文化建构的基本坐标。
    在以上作品中,不难看出,孟德武的雕塑所追求的是艺术观念表述中的象征意味。在孟德武的雕塑作品中,其语言特征是表现主义的——包括人物造型、场景构造以及色彩等,并且艺术家在创作中使用现成品——粗糙的铁锅——并将铁锅作为整个雕塑的基础,这既使作品具有某种装置意味,又明确了艺术家艺术实践的基本态度,因此,我们还不能简单的将孟德武的雕塑视为某种现实主义雕塑艺术,而我更多的认为在孟德武的雕塑中出现后现代雕塑的苗头,后现代雕塑一个明显特征是叙事性的,这种叙事不同于现实主义叙事,我认为是一种反现实主义的现实主义,这正是后现代的现实主义,是非再现性的现实主义,或者是一种对现实的艺术移位。
    在今天,如何判断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呢?简单的从艺术语言形式出发是不够的,必须将艺术家的创作放置在一个总体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观察辨析,才有可能给予客观的评价。不可否认的是,艺术家作品所呈现出来的形式与形式所承载的主题含义形成某种张力是确定一件作品艺术能量的基本要素。对作品语言形式的分析,其目的不仅仅是基于视觉快感的审美慰藉,而是要求在语言表皮之下洞悉存在之本真。艺术家没有对存在本真的探求之热情,那么,艺术作品将会显得苍白无力以及成为形式躯壳,而雕塑艺术家孟德武的艺术实践正是基于对存在的质问,在今天显得尤为可贵。


 
                                         2011年4月于北京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