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流露的艺术风格——范银山访谈

自然流露的艺术风格——范银山访谈

自然流露的艺术风格——范银山访谈

时间:2011-07-21 17:09:42 来源:

>自然流露的艺术风格——范银山访谈

        时  间:2011年1月19日下午
        地  点:胶东美术馆(范银山绘画艺术展上)
        采访人:李佳秦(中国国家画院胶东艺术中心  胶东美术馆副馆长)
        经过两个月的准备“雅韵弥高——范银山绘画艺术展”于中国国家画院胶东艺术中心  胶东美术馆成功开幕,观者一致好评。

        范银山笔墨功夫扎实,学养全面。绘画、书法、篆刻均有较高的造诣。山水画由宋元入手,系统地掌握了山水画发展演进中的各种笔墨表现技法。在花鸟、人物、书法、篆刻上广涉博取,花鸟有宋元之意,流露文人气息;人物师法李公麟、赵子昂、陈老莲多以白描手法写出,渗透文人雅趣;书法宗法二王,兼习碑版,气息高古洋溢着晋唐古韵;篆刻宗法秦汉,以秦汉为基融合明清流派,缔造儒雅意蕴。  
        李:范老师你好,上午展览很成功祝贺您。

        范:谢谢。

        李:展览开幕式来了很多观众。还有许多外地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特地赶来,对你的作品都很感兴趣。

        范:是的,我深感荣幸。感谢同道朋友的捧场啊!

        李:这次展览的作品我看不只是你近一两年的作品还有早期美院学习时期的一些临摹创作。

        范:这次展览是我第一次个人全面的艺术展览。作品跨度近10年,主要是自己这段时间对书画篆刻学习研究的一个汇报展。

        李:98年你就在北京画院进修,师从王文芳、石齐等老师后又考上上海师范大学书法专业。然后又考进了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专业。书、画、印并齐发展,在当下年轻艺术家中实属少见。

        范:这十几年的求学使我对书画艺术的认识愈来愈深,尤其是在美院本科的四年里受益非浅,中国美术学院秉承着潘天寿先生的教学思路从传统入手循序渐进,重视传统学养和传统笔墨的锤炼,在校期间通过对大量经典作品的学习临摹,开拓了眼界,丰富了手头的笔墨表现。书法篆刻是我自小的兴趣爱好,它们对我的绘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书法也可谓是中国画的基础,是学习中国画的前提。历史上优秀的大画家无不是书法大家,书法好画才能好,笔墨线条构成了中国画的基础。这一点中国美术学院做得比较好,国画系自创立伊始便重视对传统经典的继承和学习。

        李:当前中国画的主要问题就是继承与创新,这是一个老声常谈的问题,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却不多。今天展览参观的艺术爱好者和藏家谈论的主要问题就是你的传统基本功非常扎实,而且很全面,而且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有所创新。看了你的展览,画面中透着一股禅意,画面中虽没有佛、寺庙等元素,但整体感觉有种说不出的意境。当代画家中有不少人在画面上把佛、寺庙、菩萨等作为一种符号反复出现,似乎是有禅意的。

        范:对于“创新”一词,我有不同的看法,新的面貌是关乎性情的自然流露,非“创”而新的,“创”出来的是往往是矫揉造作的,面目狰狞的,是低层次的“新”。中国画的发展深受“儒、释、道”三家的影响,其中禅宗对中国古代文人画影像最大的是“意境说”。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美学深受“禅”的影响,逸格的文人山水画表达了禅的意境。知名净土宗研究者张育英教授在《禅与艺术》中指出“意境与禅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意境对文人画的影响,就是禅对文人画的影响”。确实禅宗对文人山水画的创作和理论起了重大影响。其中一方面,文人山水画家多与寺庙结香火缘,他们的山水因此也融入了禅的空灵与清淡闲远的意境,如王维、荆浩、米元章、苏东坡、倪云林、黄公望等人;另一方面,许多方外僧人有着极高的文人绘画素养,他们投入了山水画创作,也丰富了带有禅意的山水画的传统。如巨然、惠崇、本诚以及四僧等方外画人,这些中国僧侣之山水画,其所作大多数都深富禅意。从根本上来说,禅的意境主要是人的“心境”。这种心境需真实的体现在画面上而不能刻意追求。

        李:反映这种禅意除了“心境”还需要扎实的传统笔墨基本功,看过你的作品集上面有一篇关于笔墨的文章。我觉得你有自己的见解,和以往所看到的笔墨的文章有所不同。

        范:那是2008年我写过的一篇文章《浅论中国画的笔墨》其中从三个方面说明中国画的笔墨。一是中国画的笔墨美感,二是笔墨与主体审美意识,三是笔墨形态与文化底蕴。事实上中国画传统笔墨不只是纯粹的传统基本功问题,它既是绘画造型的手段又是精神表现的载体。他本身就具有审美价值也具有文化符号性和一定的精神意义他凝聚着中国文化独有的气质和性格,它是有生命的。

        李:中国传统笔墨我们可以通过临摹古画从中学习古人的笔墨技巧。但是如何作能更好的变成自己的艺术语言确实不易做到。我看过您的展览其中绘画包括临摹、写生、创作三大类,其中两幅临摹作品李唐的《万壑松峰图》和巨然的《层岩丛树图》临摹的精致入微,还有很多写生作品感性与理性的结合着实不凡,创作更是新意倍出。您对临摹、写生、创作是如何把握的?
        范:那两幅临摹作品都是我读美院时所作,其实远不止这两张。临摹这些作品对写生创作有很大的帮助。在临摹中能学到前人的笔墨,前人总结的经验。写生不同于临摹、创作,写生是心灵与自然的对话。面对真山真水时不能无动于衷,内心麻木,脱离了情感和思绪那么画面必定死气沉沉杂乱无章。图写自然之真又是艺术之真,写生就是灵魂与艺术之真、善、美的探寻,并非单单的搜集素材它较之临摹、创作更为注重自我对山水本身的直接感受是由感而发的。至于创作当然要结合临摹、写生师古人师造化来中的心源。真正的创作我认为是艺术的自然流露。

        李:艺术的自然流露?

        范:对,真情的自然流露最可贵,自然流露出的才是最真实的,是最打动人的。追求出来的东西都是刻意的﹑执着的是不真实的,是造作的。“真”是生命和艺术最宝贵的东西。真善美的表达是人类一切艺术的共同旨归。

        李:画家为了能使观者记住自己,不惜代价追求自己艺术上的风格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符号”,然后程式化的反复出现强化自己的艺术面貌。你提到的自然流露我觉得很有道理。

        范:通过我对传统笔墨的学习,我觉得“符号化”表现是中国画有盛而衰的重要原因,符号化的概念笔墨是没有生命力的,我觉得宋元的山水一点也没有符号概念,最初画论中并没有所谓的“披麻皴”“斧劈皴”“解索皴”等等,符号化是明清人的归纳总结,它的出现直接导致后来山水画的没落,符号的概念化使得艺术生命力的枯竭,凡是符号化的笔墨都不是好的笔墨,符号化的作品都不是好作品,是索然无味的。追求个人符号化的笔墨表现的画家是不称职的艺术家,为个性的符号化而自喜的画家们值得反思,必当为历史唾弃,被有识之士所不屑。书论有云“用笔千古不易,结体因时而异”值得每个画家反思,用笔是千古不易的,自古好的笔墨是有标准的,审美标准是传承不变的,不以个人意志喜好而转移。人的心性禀赋不尽相同,个性与生俱来,个性不是追求和刻意表现出来的,而是自然流露出来的,个性无高下而贵在真,往往追求出的个性是不真实的,不是本真的。

        李:看过你作品的人都会被作品所透出的艺术感染力深深的吸引住。原来真正的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心声的自然流露。

        范:是啊所谓艺术感染力也就是观众与作品的交流。

        李:听了范老师的一席话感触颇深,期待你下一次展览能有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带给大家。谢谢你。

        范:谢谢,艺无止境我会不断努力。今天来了这么多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也感谢他们对我作品的支持。

        刚刚而立之年的范银山在艺术上能由此造诣,确属不易。纵观范银山的山水画作品画风醇正,骨气清刚。意境空阔深邃,富禅意,又具现代气息,作品严谨精致,并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思。他的笔性灵动,笔法多变;用墨清腴,墨法华滋氤氲。水墨重彩均爽洁而明快,既灵秀大方又质朴无华,取北宗画风的劲峭刚古,又弃其粗莽恣纵,并吸取了南宗的恬静沉着,幽淡天真的韵趣。虽没有完全脱却前人的仪规,但正在逐步形成自家风范。章法构图上也多变,能繁能简,能收能放。画面常常展示出丰富饱满精工洒脱的气象,一山一水、一树一石、小桥茅屋、点境人物……无不灵明生动,绝无繁腻冗赘的毛病。从中可见他对于“笔墨”二字的领悟之深。作为一个年轻的画家对传统和创新能把握如此之好实属不易。观他的作品常使人置身于“山空水远景无尽”的充满禅意的世界之中,令观者意运神驰。

        祝愿画家范银山艺术之路常青。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