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交手要诀30法”

白话“交手要诀30法”

白话“交手要诀30法”

时间:2011-10-11 14:28:45 来源:

>白话“交手要诀30法”

        这篇交手要诀,主要是介绍武术实战中的战略战术诀窍。是前人宝贵的实战经验的总结,历来被拳术家所重视。它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实战中的战略、战术思想,不仅非常精到而且很实用。自古以来拳术家们所传授的武术技法,由于大多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既使很少一部分是见于文字的也大多都不系统,有些拳术家由于文学水平不高的关系,更难免在其拳论的创作上文学技巧略显粗糙。而这篇交手要诀不仅论述精辟文笔简捷,更加运用了许多辨证的观点来对“动静、虚实、奇正”等武术理论中的矛盾关系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充分反映了古人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其中武学与兵法的结合论述,使其在众多的古代武术理论中上升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

        但是这篇文章,由于是古文体,缺少白话注解,并且缺少适当的举例说明。读者读起来有很多的不便之处。
 这篇文章中很多实战方面的内容,与我的恩师所传授给我的大成拳实战技术及理论有许多的共同点。我本人练习拳术多年,对于实战的一些体悟也与这篇要诀有很多的不谋而合之处。现在我试着结合大成拳和其他一些拳种的理论和部分事例来进行注解,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帮助。

        另外我对于这篇要诀没有采用逐字逐句解释的方法。因为中国的文字非常玄妙,如果逐字逐句解释,则不能使读者更深的理解文章中含义。这就像我们面对美食,适当地向别人介绍它如何好吃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全嚼烂喂给大家,恐怕谁也都吃不下去了。

        对这篇交手要诀的注解,是希望起到一些抛砖引玉的作用,有些观点值得商榷,在这里只是想给众多的武术爱好者们在武学的修炼上能够起到一些帮助。

        交手要诀(30法) 

        1、凡与人交手务要先定心,不可失之忙迫。盖定而后能静。任敌人手舞足蹈,我惟静以待动,蹈其隙以乘之。兵法所谓“以静制动”。

        与人交手时,首先要保持自己的心态的镇定,不能紧张慌乱(凡与人交手务要先定心)。这种镇定来自于平时从站桩和打坐等练习中所获得的定力(盖定而后能静),只有具有了这种定力,才能在临敌时保持镇定,这就是拳论中所谓的“静”。不管敌人如何的虚张声势,我也能冷静对待。现在的拳手有很多的不良习惯动作,如摇头晃脑,  伸臂耸肩等,他们以为这是有功夫的表现,甚至有的人有这些不良习惯自己都未能察觉。这些动作只能是过早地暴露自己的意图,对实战没有任何的帮助。如果对方做出这些动作,我不应被他的假象所迷惑, 应努力保持自身的神(思维意识)气(身体、呼吸等)不散乱。等待敌人的动作,敌人出手的瞬间,就是我的最佳出手时机,这正是戚继光《纪效新书》中讲到的“旧力略过,新力未生”。

        有人说等待敌人的出手是被动挨打,实际这是一种误解。不说先出手有违背道德的问题。如果真的在实战中双方都抱着先出手的意图,如何能够保证自己做到“先出手”?即使自己能抢先出手,看起来是先下手为强了,实际上只是过早地暴露了自己的意图,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抢先出手遇到一般的对手可能能占到一点小便宜,如果不能速胜,只会陷入无休止的混战。更不要说遇到高手可能被其抓住我先出手所暴露的弱点,反而给予致命的一击。

        所以拳谚说“我惟(此字当只字讲)静以待动,蹈其隙以乘之”。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只静静的等待(要静中有动,动是指思维活动),抓住对手出手的一瞬间所暴露的空隙弱点,给予致命一击。这就是兵法上的“以静制动”,也是武术上诸如太极拳等拳种,经常讲的“以静制动”。所谓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我先动”。

        这里只是就此篇“交手要诀”主要部分,来进行一些注解,具体如何获得站桩的定力,和自身反应的锻炼等(如果没有这种反应就谈不上以静制动),只能以后另行写文章来进行阐述了。

        2、凡与人交手务要壮起胆来,盖胆者心之辅,胆壮则心亮,手脚自不忙乱。此兵法所谓“将有谋而士卒从令”。

        与人交手很重要的是能有胆量与敌人放手一搏,但是这种胆量却不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有人认为胆量大小是先天因素所造成的,但是拳学理论认为,实战中的胆量却是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方法训练后天来获得。

        拳谚讲“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可见胆量首先是建立在平时地刻苦练习和对技艺的熟练掌握上的,只有平时练习的充分才能在实战中做到正常发挥。

        但是在练习上还是有一些特殊地方法的,这里略做一些介绍:

        平时要注意放松的训练。即站桩,作拳时要不使拙力,拳术要求的力量是一点一滴的积累得来,决不是我们平时运力的习惯,练习时有劲往往实战时反而无力,这种“无力”大多是由于使力而肌肉紧张所造成的,所以拳学上讲“有力是无力,无力是有力”。朋友们一定要注意对这一辨证关系的处理,练习要尽量做到身心的放松,应在“空灵”二字上下功夫。

        平时要建立自信心,平时练习时要做到不怕那些实力强的对手,要敢于和他们对练,但也要注意要严格按照有条件实作的方法,并且要有有经验的老师的严格指导下来练习实战。如果一旦在这样的普通练习中遭到惨败,甚至受伤,就会大大挫伤自己的自信。今后很难有胆量去应付真正的实战。传统上在从练习过渡到实战时都是在师傅的陪同下,尽量找一些实力不如自己的对手来开始练习实战,必须要在初战便要操有必胜的把握,在不断地一个个小的胜利中印证自己的所学,从而慢慢建立自信心。这样慢慢积累实战经验才能过渡到真正的实战。

        一些“操手”练习也是很重要的。有人说太极拳等内家拳,以及大成拳不练操手和拍打,这是有点对“操手”拍打等功法的误解,太极拳本身有“球、板、尺、杆”等“操手”练习,大成拳宗师王芗斋也曾经苦练大杆子,这些事例说明科学合理的“操手”和拍打是有助于实战的。只有真正感到自己的拳脚具有威力,才可能有胆量去放手一搏。没有强大武器后备的军队是不敢参加真正大规模战争的。

       “胆者心之辅”,这里的“心”,指的是心理和头脑思维。只有具有胆量才能做到心理放松,而只有心理的放松也才能战胜胆怯。才能保证思维敏捷。很多人在紧张时头脑一片空白,就说明了这一点。

        身体具有良好的自然反应并且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用时手不忙脚不乱。这就是兵法和武学上所讲的“将(头脑心理)有谋,而士卒(手脚)从令(随心所欲)”。

        3、凡与人交手不可掉以轻心。如敌弱于我,亦要小心翼翼,不可欺弱稍微大意。兵法云“骄兵必败”。

        与人交手,最怕掉以轻心,交手要诀第2篇讲的是面对强大的对手,面对强敌往往难以对付,产生胆怯的心理。而面对实力不如自己的对手则容易产生麻痹大意,这也是非常危险的 。

        在我学武之初,师傅就经常告诫我在对敌时,遇到那些“面慈口善”之辈,需要格外的注意。这些人“示弱”可能表示他只要出手就是狠毒的招数,因为这些实力弱的人在处于下风时,只有用这种办法才能战胜强于自己 的对手。

        所以一丝的大意可能带来的是可怕的后果。所以“拳谚”有“狮子搏象需用全力,狮子搏兔亦需用全力”。甚至过去武术界有“先打笑脸人”的说法。

        4、凡与人交手要去贪心。我微有不便即不可冒险图功,必蹈其隙而后乘之。此兵法所谓“观隙而动”。

        前面已经讲过与人交手,心理一定要做到镇定和冷静,不要贪功冒进(去贪心)这还远远不够,进一步讲要有“虚无之气势”,“虚无”才能包含万物。这种高层的神意。恐怕没有很深的站桩和禅定功夫的人是难以理解的。只有具备了这种虚无的气势,才能真正意义上成为实战中的高手。

       “我微有不便即不可冒险图功”是指没有准备或没有把握,则不可冒险,一定要等待对手出招的那一瞬间,把握这一机会而给敌人以致命的一击。

        古代的打斗不同于我们今天的格斗比赛,是没有任何规则的,更没有什么“法制观念”。所以必须在短时间内打倒、打伤、甚至是打死对手,所以我们今天人是不太容易理解为什么古人反复强调这些实战的法则,有时我们甚至会觉得这些实战技术很残酷,但是请大家相信这些经验是古人无数实战甚至经历了无数“血的考验”才得到的,是非常宝贵的经验,切莫轻视它,要真正的掌握它们,才能在实战中取得胜利。这些原则即便对我们的一些现代的竞技比赛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下面的这条交手要诀,就需要我们透过它的历史背景来看待它,并客观地接受它。

        5、凡与人交手不可太老实,必诓骗、引诱、虚诈,使敌入我圈套。兵法所谓“兵不厌诈”者是也。

        以上这条不需要很多解释,大家就可以理解。大家要注意诓骗等手段是对付敌人使用的,千万不要用于平时的交流当中。只可以用于防身自卫。但是在竞技比赛中适当的 使用一些类似诓骗的战术还是未尝不可的。

        武术是弱者战胜强敌的武器,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如“兵不厌诈”这类理论就是以弱胜强的法宝,反映在实用上,就是如“偷打,明拳暗腿,惊上取下、、、”等等一类的技巧。其中有些巧打是非常有利于实战的,大家应当努力掌握他们。

        6、凡于人交手不可持勇力。如遇敌强我弱,来势过刚,我手不能遮架,当用“以柔胜刚”之法,或滑手以进之,或借力以取之。兵法云“逢强智取”,此之谓也。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老子

        上面这句话是老子道德经中的名言,意思是说拿的太满,应该停止。太锋利的东西,是不能保持地长久的。

        人体的力量是相对的,不要觉得自己很有力量,力量是有限地。即是有力也是不能永远保持地,所以“凡于人交手不可持勇力”。

        遇到力量型的人,我们要“以柔克刚”,如何“以柔胜刚”呢?答案在要诀已经告诉了我们是“滑手以进之”,意思就是用螺旋缠绕的方法可以破坏敌人或改变敌人力量的方向,并可以同时进手打击敌人。诸如太极拳的“粘粘连随”,及八卦掌的穿掌和大成拳的螺旋力,他们都是这类的方法。“或借力以取之”的意思则是闪开避让过敌人的锋芒,而我同时出手,这时我的打击的力量就加上了敌人的冲击力,这就是借力的方法。

        以上两种方法,看似简单,其实正是中华武术的精华,它是充分发挥和使用了人体构造原理和人体运动的原理。虽然外国各种武道也有类似的方法和技巧,但都没有中国武术将他发挥地如此这般地淋漓尽致。

        常有人质疑太极拳的借力打力等理论,我总说这些理论就如同是大学课程,把大学的课程讲给一个小学生听,小学生自然是很难理解的。中国的功夫是“易练难精”的一门学问。因为这些中华武学传承了几千年,在这一传承过程中,凝聚了无数的人类的智慧和知识。所以非常艰深而难于理解。我们面对这些武学理论时,如同一上来就把很难的大学课程摆到了小学生的面前,你肯定是迷茫和困惑,无法短时间理解,所以使得无数的人不是走了弯路,便是停止不前,因此自古成功者少之又少,但是这不等于课程本身的错误而是由于练习者本身不能持之以恒地学习和掌握它。当然老师是否有真才实学也很关键。明师的授道与练习者自身的悟道是缺一不可的。

        7、 凡与人交手不持有遮拦之巧,而持有攻取之方。拳经云:“双手逼他单手”。即兵法所谓“制人而不制于人”者也。

        上一篇讲得是防守,这里讲的是进攻。中国的拳学讲究阴阳对立统一,用现在的话讲就是矛盾关系的辨证处理。防守与进攻是密不可分的。“凡与人交手不持有遮拦之巧,而持有攻取之方”意思就是不能只讲进攻,还要会防守,而最好的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拳经云:“双手逼他单手”意思是集中优势打他的弱势力量,双手自然比单手有优势了。在实战中只有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作到“制人而不制于人”。

        8 、凡于人交手不可枉费气力。如彼来势勇猛,我只可坦然承接。彼气竭,我力方盈,以盈敌竭未有不胜。兵法云:“以逸待劳”,此之谓也。

        此篇讲的还是“后发制人,借力打力”。

        你费很大的力气去打他,却不一定能打到他,因为谁也不是木桩、沙袋站在那里等你去打!你打他,他自然要躲闪,有时打击未必会有效果,而他打你时却等于送上门来让你打,何等的方便。

        正所谓“后发者制人,先发者制于人”。

        但是站在那里“坦然承接”,需要心理极度的镇定,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获得的,需要长期刻苦的磨练,但又不能傻练,要巧练,要多悟拳理,才能获得。

        当敌人发出的劲力变成强弩之末时,我用“守中用中”之法,即拨开或闪开敌人的攻击,而这时敌人就只有任我摆布了。

        9、凡与人交手要善用诓骗。如我欲打其上,先向下以取之。彼防其下,则我转而向上。欲取其左,先向右以诱之,使彼防右,则我转而向左。此兵法所谓“兵行诡道而人莫测”者也。

       《孙子兵法》第一句话就是“兵者诡道也”。中国古代的军事理论有很多这种利用计谋或诡计使得敌人陷入被动的事例,所谓“以正合,以奇胜”。摆开很大的阵势做出与敌人决战的架势这就是“正”,而运用计谋出奇制胜就是“奇”。只有善于运用这种辨证关系才能在战争中掌握主动。

        在中国武术的理论中也借鉴和吸收了很多这类军事上的宝贵经验,如 打上面要先向下面攻击,打对手左侧要先向右面攻击,从而达到调动敌人的目的。这样采用虚实结合的战术使敌人摸不清我的意图,做到“乱而取之”。这就是兵法上讲 的“兵行诡道而人莫能测”。拳术上称为“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10、凡与人交手宜知乘虚。如彼手上则下虚,彼手左则右虚。我乘其势以攻之。兵法所谓“避实而击虚”,此也。

        昆仑派梅花桩拳有“任尔勇猛气总偏我守安逸自粘连”的话,意思是说,任凭你的力量再大,也只能攻击一点。例如对方尽力用直拳击我,他的力量必然全部集中于拳锋,而他的手臂的上下左右都是没有力量的,所以这时我或挑或砸或向左右拨他的手臂,对方都是没有办法的。 这是物体的自然运动规律造成的。对手的力量再大,而我以静制动以逸待劳,运用“粘粘连随”,破坏他对我的攻击而同时攻击他,这样就可以稳操胜卷。
 这一章要诀,讲的正是这一点,对手向我的上部进攻,他的下部必然空虚,对手出左手攻击,而他的右面就暴露出来了。这就是“避实击虚”。

        11、凡与人交手要善卖破绽,诱之使入,我可乘而取之,使其不可及防。兵法云“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者是也。

        在实战中,高手往往亮开门户买个破绽,引诱你去攻击,而你只要一出手就等于送上门去挨打。

        交手中经常是有功夫的打没有功夫的,有准备打没有准备的。兵法上讲“庙算多者胜,庙算少者少胜。”要在出手前做到有充分的准备,就是这个道理。

        拳法脚法的运用上要讲究突然性,出招的方向要隐蔽不让对手察觉,我的攻击要在对方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发动,这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12、凡与人交手,要后人发, 先人手,至极眼快,防不及防。此兵法所谓“兵贵神速”、“迅雷不及掩耳”。者也

        常言道:“冷弹脆快,有胜无败”。就是发招要突然(冷)、动作要灵活有弹性(弹)、要当机立断(脆)、要快速(快),这样就能做到“有胜无败”,平时的很多练习就是要保证在交手实战中发挥出这些优势。

        各门各派的武术,都注重一个快字,即使是太极拳也是讲究练时慢用时快的,所谓“唯功不破,唯快不破”。做到“快”了自然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在交手的过程中要做到后人发,先人至。这就要求选手本身具有良好的自然反应。如果等眼睛看到再出手,肯定是来不及的。

        拳术中的反应,在古代有很多的形容,如“千金难买激灵颤”、“打闪认针”、“消息一动鸟难飞”、“迅雷不及掩耳”…

        反应的获得要首先建立良好的动力定型,然后再反复地重复一些特定的动作,以期在实战时作到“自然反应”(有感即应)。

        什么是反应,反应的练习方法…等等以后有机会,将单独写文章来介绍。

        13、凡与人交手,妙在静乱分清。如敌静以待我,我先用虚手一晃,使彼眼乱。眼乱则心乱,然后从而乘之。此兵法所谓“虚张声势以惑敌心”者也。

        虽然武术讲究以静制动,但是如果对方也以静制动,那双方必然陷入僵局。

        此时,我可以用手需晃一下对方,起到试探对方的目的。在大成拳中可以用前手发力来试探对方,我如果发手打向对方面部,对方如果没有反应,我的发力可以直接击打对方。我的发力要短促快速,不给对手可乘之机。

        传统的大成拳用法常是用掸手来试探对方的虚实。大成拳掸手与通背拳的掸手有相似之处,又不完全相同。大成拳的掸手是两手虚置在体侧,突然双手从低的位置由内向外向上打开,形成矛盾桩的姿势,双手做前后的争力,用前手的手背击向对手,用拳背手背均可,不论打中与否,双手应快速收回还原成基本桩势,与通背拳的主要不同之处是大成拳的掸手打出手臂不伸直。

        其他的门派也有各自的特色招法,如八卦的穿掌,心意拳的云遮日月把等等。

        其中心意拳的云遮日月把,与本文中“我先用虚手一晃,使彼眼乱。眼乱则心乱,然后从而乘之”。的招法非常近似。所谓云遮日月把,是用手扫对方的双眼(日月指的双眼)。遮挡对手的双眼,是为了掩护下面用脚攻击对方。

        大家可以从自己所爱好的拳种中选择一些类似招法,并结合自己的习惯,单独的进行练习。

        14、凡与人交手欲以柔克刚,莫妙于顺人之势,借人之力。此兵法所谓“因其势而利导之”者也。

        与人交手的过程中,单纯地躲闪或遮架,都不是能够持久地。要善于借力打力。“顺人之势”,就是在躲闪或架开敌人的手的同时攻击对手,因为我的力量借着敌人的自身的冲击力,所以力量既大而且对手难于躲闪。

        我的遮架不能硬来,要走螺旋或弧线,改变力量的方向使对手的攻击无效,甚至失去平衡。

        这就是“因其势而利导之”的意思。

        15、凡与人交手不可备式。今人交手先讲备式,不知此最吃亏。如敌备式,我从旁审视可知其先出何手。如彼之备此式并意我使某手打他,他先备此式以备我。我若不然则彼束手无策矣。故师云:凡与人交手不可备式,恐敌人窥我虚实也。

        与人交手是不可能事先准备好用什么招式的,因为对方的出招是不会事先告诉你的。所以武术套路的练习,就像按图索骥,是无法应用于实战的。

        在实战前,要加练散手。就是拆散套路中的招式,提炼之后反复加以练习。

        古人将实战称为“实作”、“散手”、“断手”。就充分地说明了实战交手是真正真实的打斗,是拆散的手法的使用,根本不是推手所能代替,实战是交手前不搭手的、是断开的,所以才称为“断手”。大家在练习过渡到实战前应该有针对性的加以散手训练,不要以为套路推手掌握后自然能应付实战,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交手时不能“备式”,就是不能事先准备好用什么招法、招式。但是当前有些朋友,一说要动手,就先亮个“门户”,或摆出拳击散打的架势。自以为这样万无一失。这实际也是有问题的,这等于告诉人家我要打你!这样还怎么去打?这只是过早地暴露了自己的意图。我在初学拳的时候,我的师傅就告诉我,对手一摆架势或只要一举手,往往说明他要动手,而一举手更说明他可能要出拳击打你,你可以在他举手摆架势的同时就快速出腿踢击对方。因为你的腿比他的手长,即使同时出招的话,也是你先击中对方。这就是通过对方的姿势可以窥知敌人的招式的方法,即“如敌备式,我从旁审视可知其先出何手”的意思。

       “ 如彼之备此式并意我使某手打他,他先备此式以备我。我若不然则彼束手无策矣”,这句话很拗口。意思是敌人认为我会使用什么样的手法,事先做了准备,如果我不使这一手法,敌人则束手无策。

        而我觉得只做到这点还不够,我应做到将计就计。应突然改换手法,或改变出手的力的方向,这样肯定能给对方以重创。拳术要讲究灵活,不仅是斗力,更是斗智。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于心”就是这个意思。
    
        16、凡与人交手,站立宜如平时,不可稍带形迹,使彼不知我虚实。此兵法所谓“出其不意”者也。

        在前面已经讲过实战中最忌讳摆出一些无意义的姿势(不可捎带行迹),这样只会暴露自己的意图。在这篇要诀中前人反复强调了这一点。

        在古代的实战拳术中有很多拳种,都有类似的理论和实战技巧,如心意拳的“轻步站”就是一种很实用而又不暴露自己的很优秀的交手姿势。

        我们要重点练习这一类的散手着式,真正弄懂其中的原理,以期在实战中做到出其不意,克敌制胜。

        17、凡与人交手,要带一番儒雅气象,使敌人视我文弱无能。心懈力怠不知格外防备,我方可乘怠而攻之。兵法所谓“以赢师诱敌”,此也。

        意拳大师姚宗勋先生说过“要做学者,而不要做打手。”在实战中不能光摆出一付“儒雅”的模样。要真正的在文化方面注意培养自身的修养,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使自己在拳学修为上,不断的 取得进步,在实战中要真正地打出有高明的战术和技巧的东西。而不是凭勇力和蛮劲胜人,这样取胜是不可能使对方真正的折服的。

        我们不光要打出高明的战术和技术。更要做到“以理服人”,就是真正的从拳理以及修为方面使对方认识到武术的奥妙。这样才能使得武学及社会更进步,大家的道德修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当然表现出很文弱,使得对方麻痹大意,从而产生懈怠,而我乘敌懈怠而攻击以取得胜利,确实是很有效的方法。

        18、凡与人交手,先用眼注彼膀尖,不可旁观。膀动则手出,我可予以防之。兵法所谓“以静观动”也。

        中国的历代实战方面的理论都非常重视对眼睛的训练,专家通过研究证实,人类对外界的90%以上的认知都是要靠眼睛来获得的,武术实战中眼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但是,人体的触觉更是具有极大的潜力。古代的各类拳种都非常重视触觉在实战中的作用,如太极拳的“听劲”等。大成拳宗师王芗斋先生在他的多部著作中,也都多次提到并详细阐述了“人体本能之触觉”在技击中的作用。

        本条实战要诀,讲观察对方肩膀,如果对方出手其肩膀往往是先动的,我就可以先加以预防。虽然很有道理,但是忽视了“人体触觉”的作用。在实战中我们要做到“眼有所见,神有所感,而身有所动”,也就是眼睛在观察到的同时,神经和身体也同时要作出自然的反应。这一点是靠我们正确而反复的练习而得到的。这也正是当今武术界很多人练习中所忽视的问题。一个人即使掌握再多的招式也是没有用的,在实战中眼睛观察到了,再思考用什么方法,只能是被动挨打,处处受制。

        19、凡与人交手要识彼为那一家。如彼上身,我亦上身,棋逢对手固无不可。如我为上身,彼善用腿,我则当用硬攻直进,挨身靠打,使彼不能离开,则腿不能使上。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者是也。

        在拳学的修炼上是没有止境的,我们要不断的了解和探索浩如烟海的武学知识,努力的了解各门各派的武功。这样既可使自身的修为不断提高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也使得我们在实战中能够做到“知己知彼”而“百战不殆”。

        此条要诀还主要介绍了一个宝贵的实战技术,就是对于善于用腿的敌人,要采用挨身靠打的战术,一旦近身,腿法则无法发挥优势。

        而善使腿的朋友,也可以从此得到启示,就是腿的使用要隐秘,要保持合适的距离,更要多多练习从各个角度发腿 的技术,更要练习近距离出腿的方法。才能在实战中充分地发挥腿法的威力。

       “道者,一阴一阳,谓之道”。世界的一切都是在相对变化中,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拳道的修炼就是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处理好这些客观中的矛盾现象不断地提高自身,从而在实战甚至是我们的生活中游刃有余的处理各种复杂关系,这样才能算是古人所讲的“武学者修身之道也”。

        20、凡与人交手,两手要站中间,救护攻取方能得力。次兵法所谓“依山傍水,势据险要”此也。

        此处讲的是,两手要保护中线,这样才能便于进攻和防守。

        物理学上讲“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所以出手走直线无疑是最省力的路线。

        21、凡与人交手务要将家看住。如右手既出,则左手看家;左手一出,则右手看家。不然,一手既出,而一手恍如无事,敌必乘虚而入矣。兵法云“有攻取者必有守护”既此。

        人体的各部位都有一定的活动限制,也就是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运动,如人体的肘部关节的活动就只能在180°左右的范围内活动。但是这并不是说人无法真的完成各种动作。人体的各个部位 通过紧密的配合就可以完成许多复杂的运动。

        中国的古代武术家们,很早就观察到这一点,总结出了很多的理论来阐述人体各部位在实战和锻炼中是如何配合的,从而达到技击的最佳效果。

        如“双手结合迎面出,自然把定五道关”,“手是两扇门,全靠腿赢人”,“双手把定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

        针对这一些理论,还创造出了一系列的技术,如少林拳的长短分龙手,心意拳的虎抱头,大成拳的炮捶,自然门的抽撤连环掌等功法。

        甚至西方的拳击运动有非常重视这一理论,拳击的每一次出拳,都要求一手出击,而另一手作为后备,双手机密配合,连续出击使敌人防不胜防。

        22、凡与人交手,两手务要抱住,慎勿散乱,如行兵与纪律。兵法云“纪律不乱,敌不敢攻取”,此之谓也。

        在交手的过程中,双手应该紧密的保护主自己的要害,不给对方以可乘之机(两手务要抱住,慎勿散乱)。

        拳谚也有“双手护心,双肘护肋”。的说法。

        这就如同孙子兵法中讲的行兵时要做到“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交手如同行兵打仗,要保护自己防守不乱,敌人才不好攻击你,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去打击敌人。

        23、凡与人交手,前腿要向里合,以防腿踢。兵法所谓“行阵严整,不畏敌攻”者也。

        前腿向里合,使对方的低腿攻击无法发挥威力,固然正确。但是在交手的过程中,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姿势,也是非常的重要。使对手打出的拳脚,无法接触到你的身体。即使打上,也会由于我姿势的改变,从而使得力量改变方向失去效果。

        宇宙万物都是在不停的运动之中,这古代哲学思想正是太极拳的主要理论依据。也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界的观察活动中总结出的。所以我们要学会理论结合实际,在技击中善于加以变化,才能百战百胜。

        24、凡与人交手,如让我先打,我则虚打一手,着则更好,不着即急速撤回,作为引手。彼如用手来破我手,其出手之时即我下手之时 。此兵法所谓“及其阵未定而荡之”者也。

        此条要决与前面第13条要决有异曲同工之处。在交手的过程中,我虚晃一下,对手没有反应,我的虚手则变成实打。如果打不中,我的前手也可以不收回来,而再次击打对方。如果敌人遮挡或招架,我的手在上则变向下,下则变向上,左可以打向右,右可以改为左。

        总之虚虚实实,才能乱而取之,这在拳学上称做“翻打”,或“反打”。这正是翻子拳的核心技术之一。很多拳种中都有类似的手法。朋友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去学习一下。

        25、凡与人交手,如用虚手务要虚中有实。彼如能破,我手则虚;彼不能破,我手则实矣。此兵法所谓“虚则实之”者也。

        实战中,我的出手要做到虚中有实。对方能够破解我的手法,我则要尽量变化,做到克敌制胜。而对方不能够破解我的手法时,我的手法则要大胆攻入。这就是“虚则实之”.

        26、凡与人交手,敌疑我强,必小败以娇其志。盖志骄则欺敌,然后乘其疏而取之。此兵法所谓“骄其志而攻其怠”也。

        在实战中往往要显示自己很懦弱,使得敌人麻痹大意,我则便于乘虚而入。此要诀可以说是《老子》中“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一思想在武学中体现。

        27、凡与人交手莫妙于善用诈语。如我欲取其上,先用招呼向彼下路,是其全神贯注在下部,则上路破绽全出矣。此兵法所谓“声东击西”者也。

        与人交手时,可以用言语稳住对方,使得对方的注意力分散,而我可以使用声东击西的战术,要打击他的上部可以先用假动作引他先注意下部,而我这时突然攻击他的上部。也可以先说话引他注意我的上部,而我突然攻击他的下部。总之要灵活运用。古人说“运用之妙,存乎于心。”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28、凡与人交手,敌或败走,我不可急追,当审其真伪。即或追之,亦要处处留心,勿乱手脚。此兵法所谓“步步为营”者也。

        兵法种常讲一句话就是“穷寇莫追”,这里有两种含义,一是敌人败走,可能是诱敌深入之计,这时我如果不加思考的追击必然中计。二是敌人逃跑我如果追击的过于急迫,对方会翻身猛扑,做困兽犹斗。  

        所以这篇要诀在这里讲到了,当敌人败走时要冷静分析其真伪,即使追击也要格外小心。“不可急追,当审其真伪。即或追之,亦要处处留心,勿乱手脚”.

        29、凡与人交手,我一人,敌亦一人,固宜“逢强智取,遇弱活擒”,为己所长,不可怯弱,无往而不可。

        现在的很多练习武术的人,对于擒拿类的功法似乎非常感兴趣,往往下大力气地练习。很多的武术教学者,也对此津津乐道,向很多的武术初学者们大力的传授。好象擒拿是中国武学的最高境界似的。

        虽然不得不说中国武术中的擒拿确实是武术中的精华。蕴涵着无数古代先辈的智慧。

        但是,这些先辈也明确的指出了擒拿的不足之处,及“踢、打、摔、拿。拿仅居其一”。也就是说擒拿并不是武术中的万能钥匙。在实战中要完全控制对手,是非常的困难的。

        有些朋友可能会说“你说擒拿不管用是你的功力不够,如果你练成铁砂掌或鹰爪力一类的功夫,就能擒住对手”。

        人体是有极限的,人体的力量和硬度都要受到一系列的人体极限的制约。更何况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有高明的擒拿自然就有更高明的破法。而且人类的身体是通过相互配合来完成工作的。所以你要想做到控制一点而制服全身是非常难的。

        所以古人即发明了众多的高明的擒拿方法,有同时提出了“好拿不如赖打”这一理论,来阐述擒拿与打法的辩证关系。

        如果敌人是一个人时,当我试出对方虚实以后,即他的力量不如我时,我可以运用擒拿使其就范。而他的实力强于我时,我则与其周旋,运用战术和智谋来战胜他,实力弱也并不是就是死路一条。这就是{“逢强智取,遇弱活擒”,为己所长,不可怯弱,无往而不可}的真正含义。

        30、凡与人交手,我只一人,敌或四、五人,十数人、数十人。若于城邑院落之内,固宜先占地利,或拒街巷,或拒窄口。若在平原,则宜以纵跳为主,必不冒险入重围,相其空闲之处即我托足之区。彼众赶来,转身即走,频频回顾,逼近者即乘势打之,着与不着撤身又走,出险即息,回之使赶,又复如前,则一可敌百矣。

        在实战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地利的优势甚为重要,古人在实战中非常重视这一点。

        古人有“居高处,站上风,背阳光,走四方…”的说法,就是说要实战中要居高临下,攻击会比较省力;站在上风是要躲避对方有毒气体类的暗器;背对阳光是避免阳光刺眼;交手要且战且退,穿行于敌人当中,不要站住不动以防止敌人合围;等等。

        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在实战中保持不败。

        此篇要诀就是重点介绍这类对付“群战”的实战技巧的 :

        如果敌人众多时,我要先抢占有力地势,应该选择街巷和路口等易守难攻的位置。如果是平原空旷的地方,我应该灵活的采取走动或跳跃的战术,抢占对方人群间的缝隙处立足,不可冒险冲入重围。如果他们追赶我,我则可以边战边退,不时回身攻击那些已经靠近我的敌人,这样就可以做到以一当十。

        2005-6-6凌晨1点完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