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品第一的艺术观,做好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坚持人品第一的艺术观,做好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坚持人品第一的艺术观,做好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时间:2012-01-18 15:03:37 来源:

>坚持人品第一的艺术观,做好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书品画品人品之间的关系已是老声常谈的问题。今天重提这个话题,又有它新的意义。因为当前书画界不讲道德品质的人和事太多太多,严重影响着书画事业的健康发展。提高书画家的道德品质已成当务之急。

        一,书品画品人品相一致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艺术观。

        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以诗书礼乐作为根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追求的是一片浑然天成的大和谐。

        1,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道德人品修养。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仪之邦、道德之国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它包括义、礼、智、信,孝、悌、忠、恕,恭、宽、信、诚,贤、惠、敬、慈,温、良、恭、俭,忍、让、宽、厚,刚、毅、直、勇,爱、敏、和、平,克己、中庸等一系列德行项目。儒家在长期的伦理道德发展历程中以知、仁、勇合称为三达德,以礼、义、廉、耻合称为四维,以“义”、“仁”、“礼”、“智”、“信”合称为“五常”,又以智、信、仁、勇、严为兵家五德,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合称为八德。还有以德、容、言、工为内容的女子四德。当然,传统德行项目中也有很多消极的、甚至是腐朽的内容,例如:女子无才便是德,就绝对是应该坚决反对的。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周晚峰说过:“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学和传统哲学以及由传统文学和传统哲学延伸出来的文化高度、文明高度、道德高度以及人与自然相结合的高度,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再具体一点,那就是仁、义、礼、智、信。”

        随着历史的进程,中国的道德规范与内涵又有不断丰富发展。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道德规范,以各种形式宣传标识的道德准则不胜枚举。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有了新的内涵,胡锦涛“八荣八耻”的提出,确立了新时期的荣辱观,是新时期的主流价值观和道德观。在艺术事业繁荣兴盛的今天,在艺术领域提倡德艺双馨,早已蔚成风气。但是,它的核心仍然离不开仁、义、礼、智、信。以仁为核心,以德为根本成为根深蒂固的优良传统。

        2,中华民族历来坚持天人合一的思维哲学。在中国文化中,在中国哲学中,人和自然一直被看作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水乳交融的有机整体,把人与永恒的自然合为一体的境界看作是最高的道德境界。最早孟子追求“天人同流”的思想境界,庄子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论断,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论,张载最后提出“天人合一”论。这一论断与现代所说的“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是一个意思。

        中国书画艺术正是在“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影响下,形成了以“通天人之际”为最高主旨,以人、自然、神灵相融合的独特的绘画模式。“草虫为我也,我为草虫也。”“蝶为我也,我为碟也。”“鱼为我也,我为鱼也”例证不胜枚举。在物我为一、人神同化的境界中,书画家把自我融入对象,又把对象作为自己来画。自然与心源的合一,才是书画作品里所表现的最深心灵。    
        3,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君子比德的优良传统。此举一例:大宋,江西余兆县兄弟二人在朝为官,官至二品,显赫一时。兄乃翰林院大学士沈仲仁,弟为户部督使沈仲义。先人过世,留下万贯家业,为争家产,兄弟二人反目成仇,争讼于知府衙门,历六年之久,经三任知事,未果。无奈,现任知事求教于余兆县已离任赋闲的知事余宗宪,余沉思有顷,遂提笔疾书,一气呵成一文,让知事贴于知府衙门前影壁之上,书云:“ 鹁鸪呼雏,乌鸦反哺,仁也;鹿得草而鸣其群,蜂见花而集其众,义也;羊羔跪乳,马不欺母,礼也;蜘蛛结网以求食,蝼蚁塞穴而避水,智也;鸡非晓而不鸣,雁非社而不移,信也。 禽兽而有五常,人为万物之灵,岂无一得?兄通万卷,全无教弟之才;弟掌六科,岂有伤兄之理?仲仁,仁而不仁!仲义,义而不义!过而能改,再思可也。”又批一颂:“兄弟同胞一母生, 祖宗遗业何须争。一番相见一番老 ,人生何时为弟兄。”弟兄二人阅之,惭愧万分,抱头相哭,结伴而回,不复争矣。借此倡导仁、义、礼、智、信。孟子给人的善行定位为“四端”:仁、义、礼、智。传统中又有鸡有五德:文、武、勇、仁、信,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之说。另外如竹的有节,荷的高洁,松的坚贞,兰的高雅,牡丹和梅花的傲骨。都是以物拟人,倡导高尚的品质。

        f4g福建省龙岩卫生学校最突出的例证又莫过于以水比德。老子说过:“上德若谷,”“上善若水。”在老子的眼里,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逊的美德。在此之后,上善若水无疑是最受尊崇的成语。

        孟子也曾借水喻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先秦著作《尸子》、宋代著作《顾子》有意思相近的说法: “水有四德:沐浴群生,深流万世,是仁也;扬清激浊,荡去滓秽,是义也;柔而难犯,弱而难胜,是勇也;道江疏河,恶盈流谦,是智也。”

        据孔子家语记载: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大,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絜,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译成现代语言是说:孔子观赏向东流去的河水。子贡问孔子说:“君子看见浩大的流水就一定要观赏它,这是为什么?”孔子说:“那流水浩大,普遍地施舍给各种生物而无所作为,好像德;它流动起来向着低下的地方,弯弯曲曲一定遵循那向下流动的规律,好像义;它浩浩荡荡没有穷尽,好像道;如果有人掘开堵塞物而使它通行,它随即奔腾向前,好像回声应和原来的声音一样,它奔赴上百丈深的山谷也不怕,好像勇敢;它注入量器时一定很平,好像法度;它注满量器后不需要用刮板刮平,好像公正;它柔软地所有细微的地方都能到达,好像明察;各种东西在水里出来进去地淘洗,便渐趋鲜美洁净,好像善于教化;它千曲万折而一定向东流去,好像意志。所以君子看见浩大的流水一定要观赏它。”

       《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载物,意思就是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的事业。上善若水和厚德载物两个词语所蕴含的意义是一样的,故大家常把这两个词语放在一块使用。“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作为中华美德的一种概括,这两句话历来成为志士仁人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

        4,书品乃至画品、文品即人品,是自魏晋至清始终遵循的品评最高标准,中国传统观念中,人品与画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讲究人品与画品的统一,正所谓“书如其人、画如其人。”杨雄《法言?问神》篇所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向穆《书法雅言》:“人心不同,诚如其面,有中发外,书亦云然。”刘熙载也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北宋郭若虚在他的《图画见闻志》中曾指出:”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清人松年说得好:“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又说“其人大节已亏,其余技更一钱不值。”刘勰论诗曰:“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也;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李重华说:“诗以风骨为要。”清陈衍说:“诗贵风骨。”宋韩拙说:“人格不俗,画自不俗。”王国维论诗:“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自成高格,……”文徵明有“人品不高,用墨无法”之说。崔自默又有“伟大的作品一定是崇高心灵的回声”之论。王国维说过:“无高尚伟大的人格,而有无高尚伟大的文学者,殆未有之。”冯骥才说到:“艺术创作是一种生命转换的过程,即把最深刻的生命——心灵,有姿有态,活脱脱地呈现出来。”还有很多如: “画格为人格之投影”, “学画贵先立品”,“德为治学为人之本”, “人品即画品、人格即画格”等等。

        还有很多人也论到书品、画品与人品之间的关系。李爱国在《人品·画品》一文中表达得意真理切,他说:绘事之道,修德为本,本丰则末茂,本损则意亏。绘事之本,贵先立品,品高则迹逸,品低则姿陋。人品者,人之品格是也;画品者,画之格调是也。 画品出于人品。历朝哲匠虽取诸有殊,然皆以笔蓄德,以墨著道,故品格仄陋者鲜矣!阎立本体魄正大;董叔达志趣高远;范中立气势雄浑;龚半千韵致隽永。昔者王维皈依佛门,渔樵隐逸,遂开水墨之门户;子久寄情山林,啸傲泉石,世传浅绛之华滋;近人悲鸿,贞亮死节、傲骨情操,据《灵鹫》而不与史迪威将军,蔑权贵而拒为独裁者画像,探赜钩沉,性地洒落,作奔马恣肆不羁,绝去俗媚之迹。

        范曾有很多论述书品、画品、人品关系的语言,录出一些与大家共享“一个精神猥琐的人,永远成不了真正的艺术家。人品不高,笔墨无法,这是中国画铁的规律,有倜傥非凡之人然后有纵横排奡之笔,艺术的最后成功,一定是艺术家的品德的完成。”

       “艺术家自身灵魂的净化,乃是他艺术成功的前提。”

       “一个诗思滞塞的人,不会有灵动的情采;一个用笔柔弱的人,画面也必然缺少凛然的风骨。当然凛然的风骨和灵动的情采之最深根源在于画家自身崇高的品质和博大的修养。”

       “在一张人体画中,你的文化程度、审美层次、心理状态,有识者洞若观火,来不得半点虚饰和躲藏。一个格调低下,情操猥琐的画家,永远画不出一张清如在山泉水、洁若中天明月的人体。有美的心灵才会有美的发现,而一个空虚的心灵,那其中贮藏的只可能是荒芜和贫瘠,一个丑陋的心灵,则只能宣泄出令人憎恶的欲望和私心。”

       “学习中国画‘岂能仅自笔墨下手,更当从人品修炼入门’。”

       “艺术在至高的境界,与道德合而为一,有雄阔伟岸的性格与品德,才有纵横排奡的笔墨。”

       “悲鸿先生的大和之境也就是造化与心源、客观与主观、微观与宏观的高度统一,只有这样,才能有浩然之气,这是沛然苍冥之气,是在地为河岳,在天为日星之气。一个艺术家只有为这浩然之气所激发,才会有真正伟大的艺术。”

       “悲鸿先生大力提倡,艺术家应具有寥廓之胸襟、峻极之至德。文艺上之大忌为庸、为俗。”

       “在艺术上一切雕凿的痕迹,都源于虚矫的心理状态,因此一个艺术家心灵渣滓太多时,他的艺术立刻会反射出无法掩盖的庸俗。”

       “作贵胆要魂的艺徒,耻追名逐利的愚瞽。”

        综上所述,在一个视道德品质大如天的国度,在一个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的国度,在一个处处以君子之德作为比拟的国度,在一个视人品为艺术灵魂的国度,只要是思维正常的人,有谁还会怀疑人品决定画品这一论断呢?不了解以上所说的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层背景,就无法真正认识充满神秘色彩和玄机的中国画艺术,就很难把握在那些平凡的花草山石、禽兽鱼蚧等艺术形象背后所蕴藏的无穷奥妙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独特的文化传统,孕育了独特的中国画。理解独特的中国画,就要立足于独特的中国文化的角度。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观念的最高表形式是人格。刚正而谦和,庄严而洒脱,智慧而纯真,勇毅而仁厚等等,都体现了精神境界格调的高旷。艺术的本质,说到底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再现。艺术的价值,说到底就是人的精神价值的再现。最高的艺术是以最高的人格为对象的艺术。真正的艺术品是以真、善、美来衡量的,中国绘画之美,是一种心灵之美,是一种内在美。崇高的作品,是伟大人格的折射。风骨不凡的作品必来源于风骨不凡的人。真正伟大的诗人、画家都具有铮骨英风,为不争之事实。中国画是主观的,是借客观对象写主观情思,中国画所表现的就是赤裸裸的自我。中国画是写心的,是用心去写,写自己的心。中国画是写神的,是用神去写,写自己的神。这个神,在物指生机与活力,在人指人格的骨和魂。有骨和魂的人,才能以自己的骨和魂赋予创作对象,产生出具有骨和魂的优秀作品。

        二,加强德行修养,不做道德败坏的艺徒

        在网络上看到,有人希望“大家要勇敢的承认秦桧的书法成就。”这就涉及到如何看待历史上有道德缺陷的书画家的问题。这也是今天讨论会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得出什么结论呢?是要得出人品不好的人也能有好作品呢?还是得出道德败坏的人的作品同样珍贵呢? 徐悲鸿说过:“人不可有傲气,但一定要有傲骨。”如画家李苦禅、齐白石不为侵略者所用。如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还有很多历史英烈令人赞叹,如持节守志的苏武:宁拼一死心无憾,平生不怕杀人刀。如宁死不屈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陈寅恪之父陈三立,在七七事变后,绝食而死,表现了不愿做亡国奴的凛然风骨。叶挺在《囚歌》中说:“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陈然在《我的自白书》中说:“人怎能低下高贵的头。”冯骥才也说过:“灵魂不能下跪”。铮铮铁骨是做人的根本,也是艺术家的立身之本。

        具体到书画作品与人品的关系,论述多得很。人们普遍认为猥琐之人,笔下难成磅礴气势;旷达之士,运笔自然豪放纵逸;清高之人,字必拙朴潇洒;屈节之人,字必媚俗流滑。傅山说:“作字先作人。”文征明认为:“人品不高,用墨无法。”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说:“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说:“故欲正其书者,先正其笔,欲正其笔者,先正其心。”杨守敬说“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超轶等伦者也。”李叔同主张:“先器识而后文艺”。楚图南先生断言:“先有风骨俊,始能翰墨香”。当然也有人说人品不好的人也会产生书法佳作。对于这种观点,苏轼早就给予绝妙的回答,他说:“古之论书者兼论其生平。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虽工不贵”说得太好了!苏轼是正人君子,是大学者,对书法史了如指掌,又与蔡京是同时代人,亲受其害,亲见蔡京书法作品,“虽工不贵”的结论真是恰如其分。黄庭坚在论书中也持这样的观点:“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余尝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这意思很清楚,人格低下的人,有的字也写得很好,但他的字纵然写得像钟鲧、王羲之那么好,也只是个俗人。有人说一个人的学问、经验、能力象人的血肉,一个人的人格象骨干。我说一个人的人格象骨干,更象灵魂。骨和魂才决定把能力用去作坏事,还是做好事。

        王铎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有“神笔王铎”之誉。吴昌硕对其推崇备至,曾赞誉“文安健笔蟠蛟螭,有明书法推第一”。启功先生曾盛赞“(王铎)可谓书才书学兼而有之,以阵喻笔,因一世之雄也”。并有句云:“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林散之先生更认为他是“自唐怀素后第一人”。但是如此大家水平,为什么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大型电视片《千年书法》,对王铎只字未提。是制片人疏忽,还是认为王铎水平不高,我看都不是,是与传统评价标准有关系的深层原因。王铎书法在中国冷寂了多少个年代,王铎热为什么首先从日本兴起,因为中国人最恨二臣变节之人,日本人最喜欢中国的汉奸、卖国者。当然只要有视觉上的满足,德品好坏日本人是可以不管的,中国人不行,中国人看重的是作品视觉形式背后那颗作者的骨气和灵魂。

        有人提出,早在清代,吴德旋就已发现了“人品(即道德)决定论”的困境,他说:“张果亭(张瑞图)、王觉斯人品颓丧,而作字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风,岂得以其人而废之。”有人举例说:清代京城用于乡试的贡院,大殿匾额上三个大字“至公堂”,是严嵩所书。朝廷选拔俊才的堂皇之所,悬挂的竟然是大奸臣题写的匾额,谁也会觉得不舒服。乾隆帝想把它换掉,便命令满朝书法好的大臣写这三个大字,他自己也写过无数遍“至公堂”,后来他发现,自己的御笔和满朝文臣所书,都不如严嵩,只好作罢。还有人说:谁要能从蔡京、秦桧的书法作品中看出那副奸佞的人品出来,也是睁着眼说瞎话。又有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后投诚起义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如傅作义、张治中、李宗仁、屈武、程潜等为例,说王铎是顺应历史潮流而动。这里再举一个实例。孟津李根柱先生写了一篇文章《历史的无奈与现实的思考》。文中讲到,2008年12月24日,《书法导报》登载了李风暴(原河南省孟津县副县长、孟津王铎书画院名誉院长)题为《王铎其人其书之我见》一文。该文的核心结论是:“艺术作品的本身是看不出人品的,用人品恒量作品的态度本身就是有悖科学的,更是唯心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的突出表现。”《书法导报》的责任编辑孟会祥专为李风暴《王铎其人其书之我见》一文,写了编后文章。 主张不要“以人品恒量作品” ,如果“以人品恒量作品”,其实就是“以政治考量艺术。”政治总想让艺术“写这个,这样写;” 艺术总想“这样写!写这个!” 还举出中国历史上以 “美女和亲”形式 ,“和夷”、“和敌”的故事,来支持以上观点。还有人举出某文化大家早年偷看嫂嫂洗澡,品德有亏并不影响其艺术成就的例子。这还用继续辩解吗,其实是说法不一样,与前面说的有人希望“大家要勇敢的承认秦桧的书法成就,”意思不是一样的吗。还有人打出历史唯物主义的旗帜,说现在满族已汇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就不要抓住王铎的历史问题不放。按照这个说法,将来实现世界大同之时,是否还要为汪精卫的汉奸身份平反,再评他一个促进世界大同的功臣呢?投敌叛国、变节曲膝与起义投诚走向光明决不是一回事。难道我们忘记了历朝历代和现代的奸臣、叛徒、卖国贼对广大人民群众和国家利益造成的祸害有多深、痛苦有多大吗?承认一些人的书法作品的艺术成就,承认他们在传承祖国书法艺术传统方面有一些贡献,也就够了。总不能一说他们书法好,人也马上给以平反。我们在咀嚼、体味“人怎能从狗洞里爬出,”“人怎能低下高贵的头,” “灵魂不能下跪,”这些铮铮铁骨般的语言和先烈们以身赴义,洒尽热血,舍弃生命的壮举的时候,我们该有何感想呢?

        王铎既不能像倪元璐、黄道周(黄曾直言犯上,被贬为民。但听说明朝灭亡的消息后,依然揭竿而起举起抗清大旗。被俘就义前,咬破手指,血书“纲常万古,节义千秋。”何等大义凛然。)那样为寿终正寝的明王朝慷慨就义、殉节尽忠,又不能像傅山、八大山人那样拒不出仕或削发为僧——王铎终于与张瑞图、周亮工、钱谦益一起成了“人品颓丧”者。当然,王铎在打开大门迎敌入城时一定有当时的背景,在此之前他也有大义凛然、义无反顾、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良好表现。可是事实上后来他的确是作了“贰臣”,被评价为“大节有亏,实不齿于人类”。有人在评价王铎时,研究了他仕途经历以及当时的政治处境、思想矛盾、创作状况后指出:王铎处于明朝没落灭亡的时代,在清初他又以大节有亏,怀有负罪之感,心中该埋藏了多少大伤大痛、大悲大苦、大耻大辱啊!王铎在54岁降清后,仅活到61岁,在生命最后的7年里,何处是心灵的栖息地,如何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在悔恨的折磨中度过残生?唯有至真、至善、至美的艺术可以让一个破碎的灵魂在此做自我修复自我调养。把奔腾的情感寄托在纤弱的笔管,以文人微薄之力彰显着书画艺术的光芒,他似乎找到了灵魂的皈依,以近乎宗教徒式的虔诚沉溺于书法,以笔墨奇崛狂放的诗意生命线条形式,诉说着内心的矛盾、悔恨、困顿,以丹青参悟那永恒的真如本体生命。王铎以抒情大写意的笔墨,极力张扬行草书视觉形式的表现性,把一个饱受磨难、痛苦、压抑、悔恨的文人心态之“意”宣泄得淋漓尽致。汤大民先生在《中国书法简史》中也对王铎处于思想矛盾、悲愤交加时的创作状况做了最为痛快淋漓的描述。他说:“无论是手卷还是六尺长条,都是飞腾跳掷,纵横捭阖,大气磅礴,以雄强的笔力,奇诡怪奇的体势,酣畅淋漓的墨彩,表达了大起大落、汹涌激荡的情绪和心境。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到狰狞、怪诞、狠鸷、险幻乃至胡乱的粗犷美、阳刚美,感到一种掀天揭地、踏倒古今的欲望,一颗充满焦灼、苦闷、颓唐、狂逸乃至绝望的不安灵魂。他的书法是忽正忽斜、忽雅忽野、大整大乱、既丑且美的多元矛盾统一的审美组合,是乱世之象,末世之征,当哭的长歌,绝哀的欢叫。”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王铎的书法也是情感的载体,也是在用心写他自己的心,在外在形式构成上符合艺术规律,在视觉上也的确具有震撼人心的冲击力,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也具有值得给予充分肯定的一面。但是绝不能与颜真卿的《祭侄稿》相提并论。颜真卿忠义爱国,在七十岁高龄,仍不屈服于叛将李希烈而慷慨捐躯。他所写的《祭侄帖》,凛然正气跃然纸上,为书法界所推崇。与其说他的书法作品征服了人,不如说他的人品更征服人。当然,王铎也绝不能象王羲之那样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共同崇拜的偶像。同时我注意到,王铎有大量的临摹作品,恐怕与不能从健康的灵魂里流出优秀作品不无关系。

        秦桧的书法作品,技高一代,极有造诣,蔡京的字也写得不错,为什么没有像黄庭坚、苏东坡、柳公权他们一样流传下来?就因为他们为人下流无耻,字再好人们也不愿学。

        从洛阳走出去的贪官王有杰,在台上时搞的一次书法展览,盛况空前,喧嚣一时,其作品争相收藏。时至今日,究竟还有几个人愿意收藏他的作品呢?他也可能多次书写“宁静致远,”但他有一颗贪官骚动的心。他也可能多次书写“室雅兰馨”,但他家里散发着铜钱的臭气。他也可能多次书写“为天下之忧而忧,为天下之乐而乐”,但他却为得到更多的民脂民膏而乐。诗书画作品都是自然地从心里流出来的才是最好的,他们流出来的只能是坏水。中国传统欣赏习惯,是把作者和作品同时欣赏的,有谁会把贪官的作品当做宝贝来欣赏呢?前很多年,有一支流传很广风靡一时的歌曲,后来有人揭露是一个正在服刑的强奸犯在狱中作词谱曲、带头大唱,之后马上被封杀。广大歌迷再也不唱这首歌,谁还会唱灵魂肮脏的人谱写领唱的歌曲呢。

        再举一个傅山的例子。明亡后傅山坚决不与清朝合作。康熙十七年,清廷下诏开博学鸿词科,地方官逼其进京应试,他称病不从,官吏竟命人将他抬至京城,傅山仍至死不应试。清廷不得不免试,特封“中书舍人” ,他既不谢恩,亦不肯受封,显示了他的骨气和大节。因为他的人品高,书品画品也备受推崇备受海内外各界人士的敬重,郭沫若赞叹其书法“豪迈不羁,脱略蹊径。”黄宾虹评其画说:“画中有龙蛇。”傅山书画艺术作品早已成为中华艺术的珍宝。”

        在这里我重述薛永年先生的话,他说:“就精神层面的笔墨而言,……像书法一样,靠点画表现艺术家的品格和个性,一笔就是一个人。”一笔就能写出他自己,何况是一幅作品,很多作品。艺术家创作书画作品就是在写他自己、画他自己。写他自己的心、画他自己的心。写他自己的灵魂、画他自己的灵魂。艺术是灵魂的一个最好载体,当然这仅对那些真正的艺术家而言。当艺术家将自己的生命化为一个崭新而独特的艺术生命后,艺术家的生命便得以长存。颜真卿、王羲之,他们的字里行间显示着他们灵魂的高贵,他们的字和他们本人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秦桧、蔡京之流,他们的字和他们本人也将永远不得翻身。

        这里先说一下蔡京。蔡京的书法艺术有姿媚豪健、痛快沉着的特点。《宣和书谱》卷第十二载:“然性尤嗜书,有临池之风。初类沈传师,久之深得着之笔意,自名一家。其字严而不拘,逸而不外规矩。正书如冠剑大臣议于庙堂之上,行书如贵胃公子,意气赫变,光彩射人。大字冠绝古今,鲜有俦匹。本朝题榜不可胜计。龟山二字,盘结庄重,笔力遒劲,巍巍若巨整之载昆仑,翩翩如大鹏之翻溟海,识与不识,见者莫不耸动,斯亦一时之壮观也。”启功论书绝句评蔡京说:“笔姿京卞尽清妍, 蹑晋踪唐傲宋贤。 一念云泥判德艺, 遂教坡谷以人传。”欧阳中石在行书浅鉴中对蔡京有如下评论:“总之,其字的确不错,但既被定为六贼之首,无论如何也无法称道了,……用笔沉酣俏丽,工健飞动,虽有时骋笔连绵,但重按轻转,牵丝优柔,字势敦实,翰不虚发。就书作论的确是上乘之作,但为人品所掩,固所当然。可见学书必先立品,品不能立则其书亦不能立。”

        再说秦桧,陶宗仪《书史会要》云:“桧能篆,尝见金陵文庙中栏上刻其所书‘玉兔泉’三字,亦颇有可观。”有书辑入《风墅帖》。有人评论说:宋体就是秦桧发明的,确实不错。从这一点来看,秦桧的书法也可以堪称一绝。太漂亮了,奸臣也能写出这样绝妙的字。用笔率意自然,松脱舒畅,结字顺势而就,不滞不板。一看即知乃”尚意"书风,与东坡、蔡京兄弟有相似之处,可谓佳作。然人品有问题,故字亦有问题.书法之所以能够比国画高一个欣赏档次,除了其文化功用以外还有其政治教化功用,用这样的字来教化人民,伦理道德何在? 书家之所以和书匠不同,与其社会历史地位有着重要的关系.秦桧乃卖国贼,以其字来教化人民,岂不是教人民卖国?南开大学田蕴章教授在讲授书法课程时说:“如果我每天教学生学习秦桧的字,可能早被学校辞退了”。      
        还有人说:虽然其作品中有几个字还说得过去,但就整体而言形如狗屁,有取媚下贱之意,字体不端正,字如其人,竟有人收藏至今,不敢相信!小生有一建议,不如用来印成手纸,放入厕所,以做如厕之用,其不爽哉。

        还有一种观点说:在书法史上因人废字的事情多得很!其实单就书法而论,人不怎么样的字却写得很好的大有人在。有时候就艺术而言,还是先撇开人品不说,只论艺术的好,这样可以保留下很多有特色的东西来。秦桧的书法能登堂入室,炉火纯青,实非等闲。我等可以对秦桧的人品嗤之以鼻;对他的书法顶礼膜拜。

        还有人说:秦桧在写成一手好字之前人还没变味.在人变味之后,字还没来得及变差。是这样吗? 不认同呵! 看见其字 心里总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

        三,艺术家要坚持道德双修,以德艺双馨为最高追求目标

        朱子认为:“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也;道问学,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也,二者修德凝道之大端也。”。《中庸》说:"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意思是说,君子既要尊重德性,又要讲求学问;谈“德”必说“道”,皆因两字义之相连紧密。道乃自然运行法则,为自然之原理。能顺乎自然、将自然法则落实于日常起居,就是德也。德从“彳”,即行之意,实践方可体会,并得之。德右边从“十目一心”。从中可明,德要一心顺道而行,不偏不倚行人生该行之路。凡起心动念,皆有“十目所视”,警已沿正道而慎行,方可至人生优境。

        老子写道德经,是分为德经和道经两部分来写的。德与道是两个不同的意思,合起来又成为一个完整的慨念。德是内修,道是外求。修德是得道的基础,得道是修德的目的。德促道成,道成德彰。没有道品的德品是不可想象的,没有是非观念的德,是愚蠢的德。什么也干不了的德是无能的德。有对于道的追求,有一番大的作为,有高品位的成就,才能彰显德的高尚。因此对道的追求是德行修养的重要方面。德艺双修,应该是我们的日课。德艺双馨,应该是我们的目标。李伯安就是我们的典范。

        李伯安以他已经创作十年仍未完成的人物长卷《走出巴颜喀拉》,显示了他的德品和道品。作品不特为中国画再现了唐宋绘画长卷的恢宏气象,更以崇高、悲壮、雄强的立意,精湛的刻画,融雕塑、版画、油画等多种艺术形式拓展和丰富了线条和墨韵的大气象、新图式,使艺术更切近传统、自然和现实生活,其浑然厚重带给人们颤栗与惊心,带给人们深远与永恒的震撼,当之无愧的跻身于中国人物画经典作品之列。作品具有 “史诗气度”并“纪念碑式”地展现了黄河哺育下的芸芸众生壮阔而缤纷的生活图景。他的画被称为二十世纪中国人物画的巅峰之作,被称为吴道子、武宗元之后的第三座高峰,他的画展走一处轰动一处,许多专业画家在他的作品前惊讶得“目瞪口呆”。作家、画家冯骥才说:一打开画作,忽如一阵电闪雷鸣,夹风卷雨,带着巨大的轰响,瞬息间就把我整个身子和全部心灵占有了,我看画从来十分苛刻和挑剔,然而此刻却只有被征服、被震撼、被惊呆的感觉。这种感觉真是无法描述,更无法与眼前的这位赢弱的书生般的画家李伯安连在一起。但我很清楚,我遇到了一位罕世和绝代的画家。著名画家史国良说:看着这幅画,我感到他的生命在动,我觉得只有这么画画,才是真的艺术家。山西大学美术系主任、教授赵球说:我有个感觉,60年以来山西所有的画展中,李伯安的画展是最震撼的,每个观众的心都汹涌澎湃。伯安的画,又属于堂堂正正的大道,是重振民族雄风、鼓荡昂扬正气的黄钟大吕!他手中的太行,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脊梁;他笔下的黄河,是来自天上奔流到海的民族血脉!历史,无私而公正,它使媒体疯狂爆炒的小丑明星转瞬即朽;它使生前不求闻达的伯安成为世纪之星、永恒之星。

        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成就?刘大为说:“李伯安是为重振民族风骨而殉道,是为大中华的重新崛起而循道,也是为重振民族艺术那久违的泱泱大国雄风而循道。”一位漠视功名、不求闻达、默默耕耘于国画人物之苑的艺术赤子,倒在了他已经创作十年仍未完成的人物长卷之前,他把自己完完全全地融进了“巴颜喀拉”那一派漫天皆白寥廓无垠的圣境。在人心浮躁、艺术家视“赚大钱”为最大成功的今天,李伯安以苦行僧和殉道者的姿态面对艺术和自己所选择的道路,体现了他的坚强和尊严。冯骥才还说,现在我才找到伯安早逝的原故。他把他自己的精神血肉全部融进这幅画中了。他是将自己的血肉之躯一点点熔铸到作品中去,直把自己消耗得弹尽粮绝。这与朝学执笔,暮夸汉魏风骨;三个月花二百元学成的国画大师满天飞,形成多么鲜明的对照。

        现在我进一步理解了“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深刻含义。大德之人,必以悟道得道为最高追求目标。《论语》中记载: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左传》中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的说法,把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为国为民有所作为当做永远不朽的事。我认为就艺术角度讲,同样是说有志于艺术事业的人,必须以德行修养为做人根本,以仁者爱人为道德修养的核心,以悟道得道为最高追求目标。 

        说到这里,我的观点很清楚。书画家必须以崇高的德品修养为前提,又要以崇高的道品追求为目标。以人品的自我完善为坚实基础,以书画作品的高格调为最高理想。

        崇高的人品和高格调的作品,都不是容易达到的目的。苏东坡说过:“凡事之所贵,必贵其难。”按范曾的说法:“一切真正的快意,一定来源于抽筋折骨般的努力。”鲁迅的说法:“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人的脊梁。”

        十年前我在一篇文章中表达了我的座右铭:我以我血染花红,我以我心铸画魂。在上次理论研讨会上,我也有几句表白:“无仰人鼻息之累;无良心自责之苦;无贪求私利而不得的忧愁;又无极欲享乐而不能的烦恼。挺起腰杆旷达、逍遥、大度、潇洒地做人,是我毕生的追求。这也是我在我的写意牡丹画创作中所追求和努力表现的‘风’、‘骨’和‘魂’。”以具有‘风’、‘骨’和‘魂’的人品,画出具有‘风’、‘骨’和‘魂’的作品是我一生努力追求的目标。 
        人们普遍认为猥琐之人,笔下难成磅礴气势;旷达之士,运笔自然豪放纵逸;清高之人,字必拙朴潇洒;屈节之人,字必媚俗流滑。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