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鸿飞:经营艺术不是炒股

许鸿飞:经营艺术不是炒股

许鸿飞:经营艺术不是炒股

时间:2012-02-15 14:25:32 来源:

>许鸿飞:经营艺术不是炒股

  “肥女人”个展黄金周开幕,接受记者专访畅谈“艺术生意经”

  艺术家想长期保持生命力,需要建立金字塔形的买家市场,大众爱好者和大买家、推广者同样重要

  人们说胡须、烟斗、肥女人是许鸿飞的三大标志。在白云山脚下国际会展中心的“红”艺术馆中,许鸿飞叼着烟斗与骑着单车的“肥女人”凝神对望,两人都仿佛若有所思。10年前,这位身形清瘦的雕塑家开始创作他的“肥女人”作品系列,如今“肥肥”家族已经人丁兴旺,于是他决定,于国庆长假,为她们举行一次大party。

  这个展览将持续到10月底。在此之后,其中的大部分将被“红”艺术馆收藏,部分还将长期展出。

  肥人国里的新面孔

  走进“红”艺术馆的展厅,好似走进“肥人国”。几十位真人高低,胸围、臀围、腰围却普遍大了两圈还多的“肥女人”,或坐或卧,或谈或笑。她们都是许鸿飞10年的心血结晶,其中许多之前从未放大到真人大小,也从未在公众面前露过面。

  这群肥女人,有的围坐叹茶,有的望月怀远,有的行街看店,有的赶鸭上架,还有的甚至在楼梯上和苗条美女比身材。她们还颠覆了“肥女不爱运动”的陈旧看法,有的跳绳,有的蹬车,有的“金鸡独立”,更有的跳上许鸿飞的烟斗跳起舞来。

  许鸿飞第一次看到“超级肥女”是在一家咖啡厅里。一个280斤的肥女“飘然而至”,令他激动不已。一番对话下来,这位肥女的幽默和个性让他大为激赏,也因此对“肥之美”有了全新认识,成为他“肥女人”系列雕塑的艺术源泉之一。

  但凡是见过许鸿飞“肥女人”的人,无不第一时间就被其巨大的戏剧性艺术效果所征服。一个身轻如燕的小姑娘立足尖跳芭蕾不稀奇,可是如果是一位腰围足有两米的肥女人这样做,可就不一样。展览中的《地母之舞》就是这样一件作品。庞大的体重全部承载在小小的足尖之上,不由得让人担心她会摔个跟头。但她脸上洋溢的笑容,却分明说明她正充分享受舞蹈的快乐。艺术家创造的这一瞬间,体现出惊人的平衡感。

  再如那件《拔河》,一堆“肥女人”挤成一团,也笑成一团。一根细细的绳索连起两端庞大的“肉山”,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创作以市场为准绳

  许鸿飞的创作以个性鲜明著称。这位广州雕塑院的副院长,除了必要的开会外,几乎从不坐班,通常的学术展览、作品大赛也同样引不起他的兴趣,他更宁愿选择和“肥女人”相伴。10年来,他创作的肥女人雕塑已达百件,风格也愈趋成熟。在他看来,正是他10年前像“肥之美”的这次成功转型,让他有了如今支配时间和生活的自由,“很多雕塑家总是在应付各种各样的与艺术无关的事务,或者总是被展览、比赛、评奖、汇演牵着走,作品主题先行,缺乏艺术自觉,结果几十年证书奖杯拿了一大堆,作品却千人一面,市场也不认。这种创作有什么意思?个性才是艺术家的通行证。”

  许鸿飞并不讳言,他的创作就是以市场为准绳。他并不避讳谈钱,“我做作品就是为了进入市场。钱多有什么不好?艺术家只有先实现经济独立,才能有艺术独立。”因此他交游的圈子中,多富商巨贾,多社会名流。他认为这是一种互动的交往:艺术家得到可观的经济回报,买主也因艺术家的名声彰显了身份和地位。现在他的作品每年都能有10%左右的升值,这让他很开心,“现在我还有60多件已经收了订金的作品没来得及做。你想,有60多件付了款的订单,还用担心生活问题吗?那我是不是就可以专心创作了?”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许鸿飞对在公共美术馆中办展览并不热心,虽然他曾经受到过不少次的邀请。美术馆的观众多为学生等青年人,购买雕塑作品显然还没有列进他们的计划日程。他更愿意把自己的展览选在高档的会所或者俱乐部中,因为来这里的人,都是他的潜在客户。他认为高雅的艺术就是应当设立高的门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催生优秀的作品。

  不过许鸿飞也并不排斥与公众的沟通,在沙面、雕塑公园都能看到“肥女人”的身影。既然“我肥我快乐”是他的创作口号,那么与众同乐岂不是很好?

  许鸿飞的雕塑,既不是常见的传统样式,也远没有到“抽象”或者“观念”的地步。他说这也许正是他的成功之处,不偏于任何一个极端,而是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而在经营方面,他认为自己的策略也挺成功。“一个艺术家要想长期保持生命力,需要为自己建立一种金字塔形的买家市场。金字塔的底部,代表了足够多的了解、喜欢、或者购买了你的少量作品的人,顶端则代表大买家和推广者。金字塔的底部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只有够多的人愿意要你的作品,你才有市场。现在一些当代艺术家的价格能拍出天价,其实纯粹是靠资本炒作。有些人在之前既无名气,又无人脉,炒上巅峰之后,却根本找不到愿意接手的人,只能滑落下来。经营艺术不是炒股票,乱来是不行的。”

  与黄永玉合作的亚当夏娃蒙上“遮羞布”

  “肥女人”party还有“特约嘉宾”——“亚当”和“夏娃”。他们是之前许鸿飞和艺术大师黄永玉共同创作、曾在香港时代广场展出的“亚当”和“夏娃”的“2.0版”。当初的两件雕塑由于“少儿不宜”,甚至引发了当地一些观众的抗议。因此在“2.0版”中,两位艺术家特意为他们每人搞了一块“遮羞布”。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