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鸿飞:迎合市场则无艺术

许鸿飞:迎合市场则无艺术

许鸿飞:迎合市场则无艺术

时间:2012-02-15 14:32:32 来源:

>许鸿飞:迎合市场则无艺术

  许鸿飞,广东阳江人,现任广州雕塑院副院长,广州石磨坊画廊主人。胡须、烟斗、胖女人是这男人的三大标志。大师黄永玉称其为“一须顶嘴,两手和泥”。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就在做雕塑,如今广东有许多城市雕塑都出自他之手。其“肥女人”系列雕塑,是其获得广泛认可的代表作品。

  广州雕塑院副院长许鸿飞和几位老友到意大利、法国转了十几天,他们此行的目的是看看不同国家的艺术品,感受欧洲的人文气息,顺便定制一些原汁原味的意大利葡萄酒回来。许鸿飞的艺术灵感不但来自广州的石磨坊,也来自于他跟外界的接触。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艺术家必须有宽阔的视野,必须有不同的文化交融,对此许鸿飞深有同感。到目前为止,许鸿飞创造出超过一百件以“肥女人”为主题的雕塑。因“肥女人”系列,许鸿飞在艺术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他给后来者的建议是作品要有自己的风格,自由创作才是一个艺术家的出路。

  工程雕塑做多了会沦为工匠

  “我曾经也做了很多工程,城市、园林,甚至夜总会的仿古雕塑,我都做过,因为那个时候很茫然找不到自己的方向。”许鸿飞坦然地说。他表示,由于受工程预算和邀请方的制约,很难自如地发挥自己的雕塑才能,所以做出来的东西往往仅是一个工程,缺少艺术含量。许鸿飞说,那时为了生活,只能把自己的身份降得很低,形同工匠,没有艺术家的尊严。好在,他很快走出这个时期,回到艺术这条独创的道路上来。现在,许鸿飞已经不再需要专注于承接工程雕塑,收藏他作品的人也越来越多。

  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符号

  2008年4月,他的作品《快乐的胜利》确定入选参加国际奥委会主办的《第三届奥林匹克体育与艺术大赛》全球评奖活动,他是其中唯一一位中国雕塑家。然而,对于这一切,他觉得来之不易。在作品尚未获得到认可,或者还没有形成自己风格的时候,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他连续十年埋头承接城市雕塑工程。他感慨万分:“艺术家不为三餐忧虑时,才可以专心创作,如果连最基本的雕塑材料都没钱购买,做雕塑是异常艰难的。”在许鸿飞看来,早期有些刚毕业的艺术青年为了生存去做艺术之外的事情是可以理解的,重要的是不要为钱而迷失自己,在解决生活费之后,不要迷恋做工程,而是要回过头来,回到艺术是为了创造精神之美这条路上来。当然,能在年轻时就走出一条有个人风格的道路来,那是很幸运的,因为历史上很多艺术家都是死后才声名日隆。

  对话许鸿飞

  我不会老是做“肥女人”

  新快报:您的作品在形态方面一般都比较夸张,而这种夸张可能会跟大众的审美有出入,这一点您怎么看?

  许鸿飞(以下简称“许”):我曾经试过做时装模特那种类型的雕塑,看起来很时尚,但我后来决定不做了,因为去参加展览后,发现雷同的多,大家做的差不多,几乎没有一件作品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艺术是惟一的,如果大家都走市场这条路线,都去迎合市场,就没有艺术可言,只能说是设计了产品。艺术不能受意识形态影响,不能用公共的审美来评判,它应是心灵的审美。很多时候,我们的生活不是审美而是审丑,作为艺术家应该以超前的眼光去创作有艺术和思想光芒的作品,如此去引领时代的审美风潮。

  新快报:您经常强调艺术家的个人风格,我们都知道“肥女人”是您的雕塑作品的重要符号之一,同时,您是否会担心自己的艺术创作被这种符号所限制呢?

  许:我刚开始做“肥女人”系列的时,很多人都不看好。但是我发现,我在创作时,我是喜悦的,它带给我内心丰美的享受,我相信自己的艺术感觉,后来时间证明了我的坚持是对的。艺术有时各花入各眼,但我要的是奇花异草,而不是常见的花。“肥女人”成为一种符号,它已被人们接受。当它定格下来就有可能禁锢我的创作,这一点,我是知道的,所以我要不断演变,从多个层面,比如材料,来进行演变。我下一批作品将尝试用翡翠来做。艺术家最重要的秉性就是创造和突破自己。我想我不会老是做“肥女人”,我在思考下一个艺术风格的转型,它充满冒险,但也要去尝试。

  创作跟表演一样不能总在意别人的感受

  新快报:您的作品总给人一种很愉快和快乐的感受。您希望您的作品传递出一种什么信息呢?

  许:我经常关注一些比较容易让人忽视的情景,例如,身边所发生的有趣、幽默的东西。有时候细节很重要,细节很容易给人一种亲切感。有一次,我看到很多小孩看到我的作品都乐了,才知道原来我的作品可以给人带来笑声。你可以追求重大历史题材,但生活中那些细微的东西反而更能反映人性美好的一面。

  很多搞创作的人老是想着作品的宏大意义。其实,创作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是自然而然的真情流露,不能总在意别人的眼光。这跟舞台上的演员一样,演员不能总在考虑观众的感受,而忽略了自己的表演,否则就是本末倒置了。

  新快报:雕塑通常被放大后放到户外,但在放大的过程常常会让雕塑陷入一些法律纠纷中,例如最近的河南宋基会“宋庆龄雕塑”事件,也是在放大的过程中出了问题。那么,雕塑作品放大为城雕的过程中,一般情况是怎样的?雕塑家又应该担任怎样的角色呢?

  许:一件城市雕塑作品,如果艺术家创作了小稿后,在放大的过程中没有担当监制的角色的话,可以认为这并不是这位艺术家的作品。因为一般雕塑在创作之后到放大的过程中,都要经过小稿、中稿、大稿三个阶段,这就是作者不断深化创作的过程。在监督的过程中,创作者会根据自己的思路不断调整,最终才真正成为他创作的一个公共空间雕塑,这里面需要创作者一以贯之的艺术精神。如果缺少监工过程,完全体现不了创作者的意图的话,充其量只能算是个摆件,创作者可以选择不签名或不承认。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