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 • 南京青年当代艺术展

墙 • 南京青年当代艺术展

墙 • 南京青年当代艺术展

时间:2012-02-21 11:07:44 来源:

>墙 • 南京青年当代艺术展

 

策 展 人:郑胜成;蒋震
学术主持:冯白帆
特邀评论:沈敬东
展览时间:2011年6月3日—7日
开幕时间:2011年6月3日,下午14:30
展览城市:南京
展览地点:南京金陵图书馆新馆
    址:南京市建邺区乐山路158号(奥体西门)
 
主办单位:江苏好享家实业有限公司;南京海立纳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艺术种类:绘画、装置、摄影、活动影像、行为艺术
参展人员:(排名不分先后)
 
何金安、朱存伟、贺文斌、毛进、卞卡、李际博、卞松、陈健、陈洁、段革新、方凯、侯巍巍、李彩廷、李际博、刘冰、刘强 、施旆旆、孙大量、孙周、王慕鲲、许均棒、闫栋、杨海星、张瑛、郑迎春、朱东升、朱亮 、蔡金峰、陈光、郑胜成、王飞翔、胡明、谢亮、唐旭、王兴军、徐佳慧、钟岚、李莹、彭涛、袁浩铭、张敏、陈鹏、李森 、阎栋、乔闯、梁川、马翀、王东春、张灵芝、周先锋
 
 
 
准 备 出 发

 
 不得不承认,当代艺术就是一场革命,一场文化意义上的革命。
故曾经年壮气盛的陈孝信先生,在多年以前的一次全国的批评家会议中慷慨激昂,手一挥象临战的指挥官一般指出:南京应该与上海,杭州形成铁三角和北京划江而治。
遥想当年,管兄坐镇,金大侠扛大旗,总共十几个人,七八条枪,在没有市场,没有资金的艰苦岁月里,也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大江南北,威震一方。
随后,六零年代出生的我们也效仿之,最初也就三四个人开始,但最后并不成功,只落得个散兵游勇。好在后来有了幕府山和桃花岛这样的根据地,才没有断了香火。是如今幕府山要拆,想必一定也会损兵折将。
还是俗话说得好:自古英雄出少年(也许是青年);长江后浪推前浪。
今天郑冯两年轻人揭竿而起,一共聚集了三四十位七零后八零后出生的艺术家,在南京来说,其阵势真是不小,今非昔比。
这里面,有绘画,摄影,装置,影像,行为,该有的都有了。胜成,大量,卞松,卞卡,文斌,存伟,毛进等比较熟知,他们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个人语言和面貌,有了属于自己的武器;而不少艺术家特别是八零后也许只是第一次登场,你们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就出发,不要紧,也许这只是你们的起步,你们的第一站,不管山多高,路多险,好汉难抵四手,恶虎害怕群狼。若干年后,你们这里终将会出现三五个甚至七八个中国的乃至世界的优秀艺术家,凡事皆有可能,赶紧行动起来。
对于一个长期生活在南京的当代艺术家来说,南京是一个既爱又恨的城市,爱的是友情,恨的是不争,各自为阵丧失一次次有利的机会。今胜成邀我写点什么,我立即变得义不容辞起来,这是时隔多年后南京年轻艺术家又一次大规模的集体亮相。
可我又能写点什么呢?我想我最想表达的还是对大家的祝贺。
其他的,其他的还是留给时间去评说吧,因为只有时间最狠,时间才是最最好的批评家。
沈敬东
2011年青年节
 
墙 · 束 缚 与 突 破
 
2011上半年的当代艺术圈发生了一系列有趣的事情:艺术股票隆重上市、娱乐明星涌入艺博会抢了艺术品的镜、行为艺术家触到了社会的道德底线被收了监、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变成了国家形象工程的宣传栏、远在西安的李青先生一不小心又揪出了一堆学术失范。再加上来势汹汹的通货膨胀,生存压力的徒然增加让年轻艺术家们的生存状况更为堪忧。一边是新闻中不断刷新的拍卖纪录,一边是底层艺术家的朝不饱夕。凡此种种,中国当代艺术氛围一如既往的乱象丛生,让人看不清方向。传统的、主流的、学术的、资本的等等各种力量此消彼长,撕咬不停。大环境已然如此,那么生活在南京的年轻艺术家们又是怎样的一种生存状态?他们的作品会是什么样子?生性敏感的他们会用怎样的方式来反映当下社会的现状?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召集了南京70、80、90后的年轻艺术家举办了这次南京青年当代艺术展。与其说这是一次群展,还不如把它看成是多年的沉寂之后,南京新一代艺术家们的集体亮相。
 
从整体上看,南京当代艺术的氛围比较特殊。它既不像北京那么激烈、直白,其商业化程度又不如上海,甚至还不如四川来的生猛。不温不火可能是南京当代艺术留给大家的总体印象。在我看来,继“85”之后的许多年中,南京当代艺术之一直在夹缝中生存,一直承受着传统文化、主流文化、恶意资本炒作等多方面力量的挤压。这几种力量像一堵堵难以突破的墙,将南京当代艺术框进了一个狭窄的空间。假以时日,本应具有强烈时代批判性的南京当代艺术只能残喘求生,变得不温不火了。
 
这种状况首先是由南京特殊的地域文化环境所造成的。南京传统文化的根基相当深厚,千百年的滋养,使得这里的人文环境透着一股强烈的古典的气息。按照常理,在多元化发展的社会中,传统与当代本应是两种相互滋养、共同发展的力量。但社会资源就那么多,一方占去了,另一方必定要受到冲击。对于南京当代艺术来说,传统文化实际上是一种阻力。相对比较保守的社会文化氛围在面对实验性、观念性和时代指向性极强的当代艺术时,会本能的产生一些抵触。尽管有些当代艺术家和策展人试图以各种方式去弥合这一裂痕,但收效甚微。试图将传统文化的特质融入当代艺术作品中做法。实际上不仅削弱了南京当代艺术的批判性和时代指向性,并且给人们造成了一种错觉,觉得南京的当代艺术作品并不那么“当代”,显得过于内敛,有点不温不火。这样讲,并不是说传统艺术不好,也不是要否定传统艺术的价值。只是这两种艺术方式的精神指向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差异,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当代艺术的发展。并且整个社会对某种文化的认同度直接决定了艺术市场的资金流向。与“雅致”、“好看”并且“好用”的传统艺术作品相比,既不“好用”又不“好看”的当代艺术作品自然会在艺术市场中处于下风。
 
说到艺术市场,当代艺术品价格与价值的严重偏离是年轻艺术家面临的另外一堵墙。近两年,国内艺术品价格的飙升速度让人匪夷所思。报纸、杂志、网络上不断传出拍卖纪录被刷新的消息。一些买家已经不满足于在国内“小打小闹”,毅然冲出国门在国际艺术品交易市场上挥金如土。铺天盖地的新闻给人们造成了一种错觉,似乎衡量艺术品价值的标准就是价格,这实在是一种误导。
 
艺术品的价格是可以被市场操控的,而艺术品的精神价值,(它可以是哲学的、美学的,甚至可以是个人对生活的感悟与抒发)却往往是恒定不变的。将二者混淆所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真正具有精神价值的艺术作品出不来,一些相当平庸的作品反而被市场化的操作炒成了天价。艺术家应当顺应“趋势”而随波逐流,还是该忠于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创作原则?选择前者,很可能在短期内会得到一定的经济利益。但是泡沫终归只是泡沫,一旦市场崩溃,曾经价值不菲的艺术品,会像狂跌的股票一样变成废纸,艺术家的职业生涯也会随之终结。如果选择后者,那就要做好短期内不被市场所认可的准备。对年轻的艺术家来说,生存是首要问题。有多少年轻的艺术家迫于生活放弃了理想,谁也没有统计过。还有些艺术家选择离开南京这个市场认可度不高的地方,转战北京上海。能在南京坚守下来的年轻艺术家着实不易。
 
公众的冷漠是南京当代艺术面临的第三堵墙。从历史上看,西方艺术自现代主义时期开始,每一次艺术变革,都在公众中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伴随着这些争论,西方公众的社会心理和审美心态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转型。但是在中国,这种状况似乎没怎么出现过。一方面,艺术家深感自己的作品无法被大众理解,而公众也经常对表达方式较为直接的当代艺术感到费解。在我看来,当代艺术其实并没有那么玄奥,特别是在当代社会各种压力的综合作用之下,艺术可能是人们释放灵魂、找回自我的唯一方式。只不过艺术家们的感觉更为敏锐,表达更为直白和彻底,仅此而已。并且,这些年轻的艺术家和所有年轻人一样生存与当下纷乱的社会环境之中,他们的所思、所想、所说也正是我们共同的心灵语言。南京年轻的当代艺术家所面临的困境同样也是这个时代年轻人所有困境的一个缩影。
 
本次展览的立意正是基于以上这些思考所得出的。墙,是一个抽象符号,意指当代艺术(特别是年轻的艺术家们)所面临的诸多困境。但在现实生活中,它却是由各种实实在在的社会力量所构成的。对于南京当代艺术来说,诸多的束缚已经将年轻艺术家挤压入了一个狭小的空间中。想要改善这一状况,不仅需要艺术家们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公众更多参与。建立这个时代属于我们自己的话语权是每个年轻人责无旁贷的任务。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