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然后受,非受也

识然后受,非受也

识然后受,非受也

时间:2012-02-21 16:53:55 来源:

>识然后受,非受也

        如果你在大街上仔细观察行走的人会发现:每个人走路的姿态都是不一样的:有的趾高气昂地在走,这样的人头昂的很高,步迈的也大,显得很自信,亦很傲慢。相反也有低着头迈着小步漫漫走的,显得很谦和亦很自卑,分析起来很有意思。其实要知道一个人的性格是啥样,让他走几步就能看出来了。那么一张脸告诉我们的就更多了。
        我以为画画的人要会看相。其实看相就相当于观察,观察就是观看和察觉外界。观察的同时会产生感受。感受需要人的神经是敏感的,感受亦需要有人的情感参与。
        那么,把这种对外界个体的、真切的感受用绘画语言表现出来,我觉得就叫“写生”了。  
        很多人写生前是一种没有感受的观察,或只是观看。他所观看到的全都是物,大活人在他眼里也是静止的物体而已。世界就是物体的堆积,看不到人或物的精神和灵魂,相对应的画面所呈现的也不过是一堆罗列的技法,看上去没有生气。
        另外一种观察是用心去体验外界。一棵大葱都是有神的,一个大活人就是一个精神世界。人是有思想的,所以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而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他们的思想活动又是不同的。其实我们视觉所能看到的也都是复杂的表象,能否感受到表象后面潜藏的精神内涵和画家的生活经验和修养有关。画家的生活经验和修养决定了他对眼前的事物所作出的判断和理解。这些判断和理解又影响着画面。
写生写什么很关键,它影响着画面的面貌和品位,写生一般可分别出写形和写神两个层次或境界。
        在复杂的物象前检出几根和神态有关的线条来是需要修养的。神态也不是虚无缥缈的,神态是依附在有机的形态上的,是靠具体的形态来表达的,要画出神态的前提是要画出具体的形态——既写形。
        写形的天敌是概念地画画,概念地画画有时候表现为一种做画习惯,习惯是长期养成的,画什么都那么画,眼前鲜活的事物对他的神经末梢触动不大。往往这一笔下去,下一笔不用看模特就能画出来,而且画的还很“溜”。技术很高,(有点像“庖丁解牛”,牛解多了,就不用看一眼牛了。)但生命是具体的,形是具体的。用一些概念的、约定俗成的技法怎么能画得出鲜活的形象哪?
        所以,笔一定要和心连着,心一定要和具体的感受连着,这样你画出的线条才是有感受的线条,而不是约定俗成的。克服概念写生的关键首先是要敏锐地观察,要做到敏锐就要调动你的每一跟神经。通过观察要有所发现,有所发现后才能表现出独特,才能给自己一个惊喜,从而改变惯性的视觉思维和表现习惯。
        既是写生,就要尊重自然,眼睛不要被固有的视觉习惯和认识所遮蔽。
        早在三百年前,画僧石涛就在他的画论里写到:“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又日:“受与识,先受而后识也,识然后受,非受也。”
        石公高矣! 他那么早就认识到了要尊重自然,要从自然中获得灵感和笔意。尤其是他强调的“识然后受,非受也”更是妙语。意思是说:如果先有了自以为是的认识,然后再用感受去证明它,那就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感受了。
        写生最难最关键的是要写出神来,在中国画里叫“传神”。你的形画得再准,若神不似,一堆物也。
        柏拉图曾批评道:“以模拟为能事的绘画,远不如哲学;甚至还不如诗更接近事物的本质。”
        写生不是被动地复制外在的物象,而是要写出融入了画家视觉感受和情感的神来。把人的神态刻画得栩栩如生并不是靠时间磨出来的,它绝对应是主动获取的。神态的刻画不在于你画了多少笔,而在于你画的每一笔是不是传神。
        宋代梁揩画的《泼墨仙人图》和《李白行吟图》都是寥寥几笔而神采飞扬,还有八大山人的画,他们都是写神写意的高手,也都是习油画者学习的榜样。
        写生不仅仅是绘画能力及绘画语言的练习。由于写生融入了更多的画家情感,所以一件好的写生作品和创作作品是没有界限的。
        写生要写时代精神,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表现的心理特征是不同的,关注人性是这个时代的审美要求。
        我相信在字典里是编不出文章的,必须要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寻找去发现。
        以上为我写生之感悟,尚存错误,敬请教诲。

                                                    高伟明
                                                     2008年8月1日写于京郊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