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的阴影——关于杨勋作品的记忆 (耿纪鹏)

光明的阴影——关于杨勋作品的记忆 (耿纪鹏)

光明的阴影——关于杨勋作品的记忆 (耿纪鹏)

时间:2012-02-28 11:00:26 来源:

>光明的阴影——关于杨勋作品的记忆 (耿纪鹏)

        “一阴一阳为之道”,中国的艺术传统往往和哲学联系在一起。当然,这些被追溯的思想者并不知“哲学”为何物。情感的内化和观照方式的直观体悟性,使得艺术不可避免的染上“形而上”的味道。完全的脱离便斩断了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在一幅画面上展现的尽管是一个点,却能够连贯其前世今生,生发的意义就定格在戏剧化的片段上。
        当代艺术是怎样的一个地位?任何一个片段在时间的链条上都不是孤立的。无论是生发的成长过程,还是“道者反之动”的转换过程。当代艺术是艺术史上的一个部分。历史只能是近似于真实的简略记忆,今天诸多的艺术家必将被遗忘,就如我们老年回顾一生记住的事情有限一样,历史推进的越久远,我们的记忆越精练。杨勋的作品就满载着记忆的残痕。我们的历史尽管有煌煌的二十四史巨著,每个人的记忆里却只能装下几个经典故事。文化的传承只是内化到我们的骨子里,寻寻觅觅,外在的弛求已经让我们遗忘了自己的身世。
        无论是那折枝的桃花、梅花,还是借景如画的扇窗、叠景如山的太湖石、隔景如月的拱门,一切的造景都体味着一种追寻。把山水形象入画,把画中山水来造园林,以园林再入画,内在的精神追求是希望我们的内心和这外在的世界可以和平共处。沟通是必然的途径。工业文明的发达已经把自然真正的推入历史,现实中的自然与人之间有了距离,踏青也不忘丢弃几个塑料袋,处处有了人的足迹。人造的世界真的是光明吗?内心的光明在黑暗的空间寻求慰籍,强烈的光也只是照亮那周边的微弱区域。
        探照灯,探照的是我们文化基因上的传承。杨勋作品,不仅是展现了一种东方意味的唯美形象,更为重要的是观照内心的文化基因。舞台式的形象,屏弃了人的身影,但是人为的自然又让隐藏在背后的人无处潜逃。对于阴影下的文化脉络,用探求的灯光试图展示全貌,这种努力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对于光明的追求是激发杨勋创作的内在动力。
        窥视角度的探求使得一切蒙上一层阴影,尽管光的存在力图减弱这种暗的力量。距离感的表现手法,是沿着私人化和公共化两条道路去生发的。内心距离的拉开,使得这种私人化的内在窥测变的小心翼翼。公共性的关注力是在舞台化的表现形式上得到满足的。
时代的气息是如何从杨勋的作品中渗透出来,这是观者注重的问题。历史的发展脉络不是直线型的,我们关注历史的记忆必然也不是简单的时间叠加。把握今天的定位,参照物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选择一个具体的时期,还是一个综合性的隐喻,杨勋选择了后者。把综合的隐喻以视觉的形象展现在观者的面前,这种公共性的观照方式体现了杨勋作品外在的时代性。内在的精神探求则在形式之外获得了新的认可意义。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