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入之间

出入之间

出入之间

时间:2012-06-21 09:11:42 来源:

>出入之间

翟万益

         近年来,我对王智斌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作为中年书家,其前进方向是有代表性,也就是说他的学书过程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在前行的每一个环节中,时时相互探讨,成为生活的一个内容。
         撇开他为铺展自己书法结构而做的工作,在他进攻的主线上,大家都看到近期以来以追寻黄庭坚的大草为精神凝聚点,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是不容易做到的。他专注于黄庭坚草书的开掘,作为一个取向,主要视点是从全国发展来考虑的,因为在近三十年的书法热潮中,致力于大草攻习而成绩斐然者,并没有达到一个理想的集合,要把一个草书写得随心所欲,可能都在崇高目标的进途中。王智斌于此工作已经进行了近十年的天气,对黄庭坚的气象有了较深的把握,动辄黄味充溢笔下,使临习的积淀能顺畅地转移到创作中去,感受达到了欣然的境地。
         我们经常说,读一件作品,尤其是经典作品,在充分把握具象的线条的同时,还更应该深入到作者精神境界的层面,不仅仅掌握作者某时某刻的精神状态,最好贴近作者那一个大的时段的精神实质,清楚他的情志向作品转化中的那种寄寓和追求,有了这样一个回合,才可以说全牛在胸,在自己的临摹中注意吸收最为需要的营养,而自动摈弃那些芜杂的成份。要洞彻山谷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物,恐怕更应该设身处地的去体味,才能有些分晓。
         黄庭坚是个命运多舛的书家,一生都是在过分的坷坎中,将草书作为一种生命的负载,他的点划之中透析出生命的张驰不羁,以跌宕起伏的造型来舒泻沉重的郁闷孤寂的情怀,这一点上已经逾越了前代书家。但风格就是一种局限,即此而非彼。造型的空前开张而漏失了音律上的大起大落,形成了一种历史的缺憾。只要我们接近黄山谷,就应该理性地感觉到这一点,在自己的前行中,提出如何解决的办法来。说这个问题,应该同样考虑到山谷的时代局限。即纸张尺幅对作者创作心态和技法习惯的制约,当这样一种局限在我们目下不复存在的时候,智斌就应该在那个基点上再为深化,这是时代赋予的要求。因之,尺幅的大小,韵律的变化,成为草书抒情性提升的因素。
         入不容易,出将更难,临摹熟悉了,就受到了精典的制约,过分地制约,会使我们滑到复述的道路上去,在这样一个关节点上,王智斌主动向怀素靠近,用狂僧的颠逸来抵制黄字的惯性,想在两座巅峰之间找出新的话语来,我想这不是不可能的,而是应该有一种贯通的道路伸向我们书家的足下。黄本身从狂僧那里走来,自身携带的那些惯性,都可以在怀素的字里行间寻摸到,从笔法上讲是一生一熟,结体上一奇一狂,如果把这些东西蒙胧了,二者之间的区别也就消逝了。而王智斌正是用了对黄的熟悉去找怀素的新奇,自然会在那里寻到更多的东西。
         “出”“入”作为书学的一个学术课题提出来之后,是极难进行量化的,对于“入”,我们自我把握的程度、范围、时限似乎都容易一些,而“出”的目标、范围、程度就处于学术的迷盲之境,没有明确的预设性,只有一串影影绰绰的路标插在追寻的方向上。在草书之中去寻求草书,是王智斌的一手准备,他还在草书之外下着另一番功夫,即把篆书、楚简、隶书的一些因素提取、溶解到草书之中,这一番思考更有着相当大的难度,需要一个高度分析的理念,更需要充实一种捕捉有用元素的理智,这些对一个不断求索的书家,都没有信手捡来的程式可供利用,不是蓦然回首,不是苦思冥想,我想在对中华民族美学的逐步寻问中,逐步把握中,我们会慢慢走出苦闷与荒漠,进入前人所期待的那样的一种境地。

                   
                       二○○六年四月十六日早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