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期待新飞跃

水彩:期待新飞跃

水彩:期待新飞跃

时间:2012-08-28 16:49:46 来源:

>水彩:期待新飞跃

□ 文︱本刊记者 张宗全 制表︱顶层艺术评估中心

    水彩画(watercolour),是用水调和透明颜料作画的一种绘画方法,与之近似的艺术门类便是水粉(gouache),尽管二者在颜料成分、表现效果、创作顺序都有所区别,但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在画册、文献、还是在众多大型的展览中,都习惯上将水彩、水粉并在一起。而更为现实的理由是,本文涉及众多二级市场的交易数据,国内主流的艺术类数据库雅昌网的拍品类别设置栏里,只设有“水粉水彩”一个大类,所以本文在涉及到交易层面,便不再细分水彩、水粉,统称为水彩。

 

 土山湾画馆当年的创作场景


    近些年来,水彩作为一项新兴的收藏门类,日益为世人知晓。2005年,二级市场上用来交易的水彩作品总量仅为346件,成交总金额也不过才3086万,而截止2011年底,当年二级市场上的水彩作品总量已达到867件,成交总金额15209万。仅仅7年的时间,上拍规模、成交总金额,分别增长了2.5倍、4.9倍。鉴于相关文献资料分散、稀少,通过本文的梳理,让您对国内水彩的历史沿袭,市场表现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杭稚英 月份牌


    水、色、时间的艺术
    水和彩,构成了水彩画艺术语言的基础,正因为水的加入为创作带来了很多无法预料的即时性因素,在不同的干湿阶段作画,对于时间的拿捏直接影响着画面的效果,所以水彩是一门水、色、时间交融的艺术。水彩画蕴含的独特美学效果,与使用的工具材料和表现方法紧密相连,无法割舍。

 

戴泽 1951《 世界青年联欢节在柏林》 纸本 水彩 


    水彩颜料多是矿物或植物材料制成,呈透明、半透明状,以透明、流畅、水色交融见长,经水调和后画在纸上(或者其他材质),所形成的水迹斑痕带有很强的随机性与抒情性,产生出奇妙的变奏关系,形成了酣畅、淋漓、明快、清新的视觉效果。而水彩专用纸,兼具“透、薄、轻、秀”的特点,将色泽被水稀释后所产生的变幻以及运动中的水迹与斑痕效果完美展现,显示出种种谐趣。
    同为外来画种,优秀的水彩作品与“精耕细作”的油画相比,在创作难度上丝毫不差。首先,由于水彩颜色透明、半透明,覆盖力弱,画面可覆盖色层有限,水彩调和颜色次数过多或覆盖过多会使画面肮脏,无法做到油画那样反复用色;其次,水彩十分考验造型功力。水彩对于素描稿的要求很高,特别是人物创作,必须在非常精准的素描之后方能落幅;再次,水彩对创作者的构图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何处留白,何处刻画细部,包括上色的先后顺序,创作之前必须做到胸有成竹,一旦进入上色流程,画面可以修改的余地很小,容错率很低,往往一笔之差,一幅作品就得报废,重新来过。

 

徐咏青(1880-1953) 


    近年来,随着创作观念的更新和新材料、新技法的广泛运用,国内水彩界日益活跃,呈现出多方争鸣的可喜变化,在保持水彩水味、透亮的基础上,画面的艺术表现力、技法愈加丰富:比方说刀刮法,着色之前用一般削铅笔的小刀在着色的先后刮划,刻意破坏纸张的平滑表面,造成特殊效果;吸水法,使用吸水纸(过滤纸或生宣纸)趁着色未干吸去颜色,与之相对的就是喷水法,在着色前或是在颜色未干时喷水,两种做法都会使画面产生有趣的变化;撒盐法,在颜色未干时撒上细盐粒,待到干后画面会出现雪花般的肌理趣味;油渍法,着色时蘸一点松节油,画面会出现斑烂的油渍效果等等不一而足。中国的水彩创作达到今天的水准,实属不易,与早期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27 《风景》 纸本 水彩


    “2+3”水彩演进史
    国人与水彩结缘的历史悠久,1715年意大利人郎世宁抵京时就带来了水彩,之后法国传教士王致诚、艾启蒙等人先后供职于清廷,他们带来了整套的西画技法,带出一批宫廷画家,但声名未显。十八世纪中期,广州地区由于中外交通的兴盛,也曾出现过一批从事商品画的画师,像关作霖、关联昌等人,他们熟练运用西画技法绘制中国景物以供出口,其中就包括水彩,画史上称之为“通草水彩”,以今人眼光看,画面间杂中西审美,虽广泛采用了透视、明暗,但匠气十足,很快也就没落了。

 

 香港苏富比2011 秋拍中,赵无极的两张精彩水彩作品引起了全场最漫长的竞拍。后场一位站着的持737号牌的买家与两个电话委托坚持拉锯良久,最终都被电话委托竞得,溢价2倍以上。


    水彩正式在国内传播,应从1864年(同治三年)上海天主教创办的土山湾孤儿院的附属美术工场,即“土山湾画馆”,开始计算。最早一批西画人才,像刘德斋、徐咏青、周湘、丁悚、张充仁、杭穉英,都来自那里。尤其是徐咏青,不仅技法出众,而且编写了教材《水彩风景写生法》,并带出了一批学生,乔治华称之为“中国水彩第一人”绝非偶然。北方的水彩发展晚于上海,时任“官学堂”的衡平,堪称在北京传播水彩的第一人,他编写了各类学校使用的水彩画教科书,还培养出了吴承露、邓海帆、崔家声等一批卓有成就的水彩画家。1906年,李瑞清在“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开设图画手工课,成为国内官办的第一个高等艺术系科,其间有专人负责水彩教学,从中走出了吕凤子、姜丹书、沈溪乔等人。

2012 泓盛春拍 中国第一代先驱水彩画家经典遗珍专场 现场图


    本土之外,“海归”们对早期水彩传播做出贡献同样不容忽视,像李铁夫、李叔同、王济远等。李叔同在留日期间撰写的《水彩画法略说》,便是我国最早的水彩理论著述。上世纪20、30年代,水彩达到了第一个繁荣期。从商业层面上看,出现了“月份牌”,成为“海派艺术”中的重要分支,代表艺术家有徐咏青、郑曼陀、周慕桥、杭穉英、谢之光、金雪尘、李慕白、金梅生、何逸梅等人;从院校教育层面上看,先后建立的几所学校,长久的改变了水彩乃至整个中国艺术的面貌(这里仅列举重要的水彩艺术家):
    1911年“上海国画美术院”(1930年更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由刘海粟、乌淑光、丁悚等人创建,培养出了倪贻德、乌叔养、陈秋草、潘思同等人。
    1918年“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林风眠任校长兼西画系主任。此时担任水彩画教学的教授有吴法鼎、李毅士及捷克画家齐提尔培养出的水彩艺术家李剑晨、张剑鄂、李有行、华宜玉等人。
    1922年,“苏州美专”由颜文樑、胡粹中、朱士杰创建,教师黄觉寺、胡粹中、孙文林均长于水彩,毕业生中有李咏森、钱延康等成为著名画家。
    1927年,“国立中央大学”建立艺术系,由留法归来的徐悲鸿主持工作,在此校任教的有潘玉良、吕斯百、吴作人、李毅士、李瑞年、艾中信,该校继续培养了一批实力坚强的水彩画家,如萧淑芳、宗其香、吴承砚、戴泽、袁振藻、崔豫章等人。
    1928年,“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建立,林风眠任院长,前后培养了王肇民、樊明体、吴冠中、杨云龙、乌密风等著名水彩画家。
    1954年8月,当时的全国美术家协会在北京举办了首届全国水彩、速写画展览,共展出水彩、速写作品240余件,水彩超过半数。该展诞生了大量名作,像李剑晨的《佛子岭水库》、阳太阳的《武昌造船厂工地》、张眉孙的《三潭印月》、戴泽的《世界青年联欢节在柏林》、潘思同的《苏州河的早晨》等等。1955年3月,第二届全国美展,将水彩作为单项展推出,不仅从首届全国水彩、速写展中选出了部分优秀作品,还刻意补充了新作,如吕思谊的《对空射击演习》、何孔德的《扑火》、古元的《菜园》、侯一民的《黄村庙会》。值得注意的是画展后推出了专辑《油画、水彩、素描选集》,质量颇高,可为今人收藏提供重要参考。
    1957年,首届全国青年水彩画家作品联展在北京举办,水彩作品总数为108件。可以看成水彩界新老交替的重要展览,一大批青年水彩画家从中脱颖而出,仅上海一地就涌现出了的雷雨、哈定、李沙、哈琼文、张英洪、杨义辉、柴庆祥,北京的有崔家声、袁运甫、华宜玉、詹建俊等等。
    五、六十年代是水彩艺术史上的第二个繁荣期:首先,新晋的画家队伍,经历过扎实的苏式训练,兼之单纯,大量优秀作品相继问世;其次,学术活跃。最为重要是3本教材的印行,即潘思同的《怎样画水彩画》、李剑晨的《水彩画技法》、雷雨的《水彩画技法研究》;再次,出现了一批高质量的展览,如:1964年的“英国水彩画300年作品展”;60年代上海美协举办的“上海水彩画展”,沈绍伦、樊明体、张英洪、杨义辉、陈希旦开始崭露头角等等。
    1978年之后,中国水彩赢来新的发展期。1980年9月,京、津、沪三市水彩画联展,这是中国水彩画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事件。此展诞生了众多佳作,古元的《太湖渔帆》,雷雨的《上海钢厂厂区铁路》,沈绍伦的《三月》,杨化光的《葡萄》,张克让的《炊烟》等等;另一个涌现大量优秀作品展览是在1984年的广州举办的第六届全国美展中的水彩画展上,阳太阳的《天高任鸟飞》、华纫秋的《渔塞谱新歌》、关维兴的《冬云》等等。值得一说的是,王双成、林日雄主编的大型画册《中国水彩画》和李剑晨、张克让主编的《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水彩卷》出版,为众多水彩画家、作品提供了有效的资料支持。
    90年代至今,为第三个繁荣期,水彩的民族化改造、融合已然完成,无论在创作水准、技法创新方面都达到高峰,佳作不断。期间重要的展览,包括1990年的“杭州中国水彩画大展”,1995年的“全国首届水彩画艺术展览”,1995年诸迪发起的“中国青年水彩画大展”以及诸次的全国美展中的水彩水粉部分等等,因为距今较近,此处并不展开说明。
    总体上看,国内水彩已近300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二次中断,三度繁荣。从创作队伍上看,如果把关联昌、徐咏青、衡平算作第一代的话,到80年代已历四代,期间名家辈出,横向来看,把王肇民、关维兴、王维新等人放在国际水彩界也算是响当当的人物,但在拍场上的表现,却乏善可陈。
    水彩天生价位低?
    国际市场上,顶级水彩作品的价格向来不菲。2007年7月,伦敦苏富比曾经举办过尤伦斯夫妇所藏的透纳(JosephMallordWilliamTurner)水彩画专场拍卖,该专场中共有14件作品,拍出12件,成交总额为1041.12万英镑(含佣金),按照当时人民币与英镑汇率1:15.299来核算,成交总金额约为1.59亿元人民币,单件作品的均价在1300万元人民币。其中《多姆莱施格河谷,北望罗滕布伦嫩市峡谷》(TheDomleschgValley,LookingNorthtotheGorgeatRothenbrünnen)和《西起观洛桑》(LausannefromtheWest)两幅作品,时隔5年,今年7月4日又将现身的伦敦苏富比古典素描拍卖会,成交价为60.125、104.9万英镑。
    回想今夏,上海泓盛拍卖推出的“中国水彩经典遗珍专场”,包含了张眉孙、李詠森、潘思同及雷雨等人的共计520件精品,并附送藏家十几年收集的文献资料,拍前公布的底价不超过2000万。而在实际拍卖中,拍卖师1800万起拍后便无人回应,单件均价仅为3.46万人民币的“博物馆级藏品”,遗憾流拍,但泓盛拍卖围绕此次专场,费尽心力举办的学术研讨会、遗珍特展,客观上提升了水彩的知名度,促进了市场的健康发展。
    除却泓盛,水彩专场在国内并不多见,北京东方艺都拍卖有限公司在2006年曾举办过的“95年首届中国青年水彩画大展”专场拍卖,总计36件作品,总成交价格仅为2.695万元,成交率竟然仅有10.81%。也有一场特殊水彩专场,获得了成功,2011年华艺国际举办一场“艺术大师—黑泽明”水彩专场,20件拍品,100%成交,总金额1408万。
    二级市场上的水彩作品大多分散在各大拍卖公司油画雕塑类的专场中,从国内外几家大型拍卖公司公开发布的数据来看,截至目前,获得市场认可的百万身价的艺术家、作品①包括:李超士的《西瓜》(粉彩,81×61.5cm,448.5万);吴冠中的《早春》(水彩,52.5×39cm,303万港币),《睡莲》(水彩,44.5×48cm,368万),《桂林山石》(粉彩,38.2×34.6cm,314万港币),《观鱼》(水彩,33×40cm,224万),《江南乡镇》(水彩,29×38cm,184万),《江岸》(水彩,39×54cm,184万),《苏州园林》(水彩,53×68cm,159.5万),《义务劳动》(水彩,29×41cm,103.5万);高阳、严定宪、浦家祥、林文肖、陆青、方澎年集体创作的《大闹天宫》(水粉,包括封面彩色原稿一帧,扉页彩色原稿一帧,插图彩色原稿八十四帧,299万);古元的《毛主席与农民谈话》(水彩,60×94cm,241.5万);彭召民的《桃李情》(水粉,160×110cm,201.6万);陈丹青《周恩来青年时代在天津》(水粉,共七幅,156.8万);王晖的《五个里程碑》(包含水彩、油彩2件作品,145.6万);庞薰琹《名族少女》(绢本水彩,34×28cm,122万港币);关良的《西游记》(水彩,83×146cm,108万港币)等等。
    如果把成交金额(最高作品单价)的底线进一步拉低到50万,名单又会多出李剑晨、方力钧、王肇民、颜文樑、徐悲鸿、田沧海、朱德群、蒋跃、金梅生、宋陵、李华生、袁旃、刘野、常玉、朱德群、坎勒、袁运甫、蓝荫鼎、萧如松。作品价格20万到50万之间的艺术家,有蒋昌一、艾轩、李山、李咏森、马白水、席德进、陈向迅、王攀元、陈澄波、沈饶伊、王振羽、陈福善、秦宣夫、白崇录、陈秋草、陶冷月、杨启东、李泽藩、张光宇、关山月、冯一鸣、沙耆、许江。结合前文梳理的水彩演进史,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其中真正以水彩立身的艺术家屈指可数,无非是古元、李剑晨、王肇民、坎勒、田沧海、金梅生、陈秋草、蒋跃、王晖、陈福善等人。
    蓝荫鼎②、萧如松③、马白水、席德进、杨启东、李泽藩是台湾水彩画家。从历史沿袭上看,台湾水彩师法日、英,擅长风景,作品多由景薰楼、罗芙奥、金仕发、香港佳士得主拍,市场集中在港、台。尤以蓝、萧二人的行情最好,像蓝荫鼎的《农村人家》,早在2003年,罗芙奥就拍出过48.8万港币,同年,萧如松的《窗边意象》,香港佳士得拍出了57.3万港币的高价。
    水彩行情超过20万的艺术家中,多数人从事水彩创作都属于兼职、玩票儿的性质,像颜文樑、关良、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等人,水彩只是偶尔为之。相比较而言,赵无极的水彩不乏精彩之作,像《花瓶与杯》、《双福》、《鸽子》、《森林小路》在拍场上都引起过激烈竞价,但客观的说,他的水彩本质上还是脱胎于油画。此类艺术家的水彩作品,藏家们往往爱屋及乌,乐意慷慨买单。需知,水彩圈子里很多前辈在二级市场上尚且声名未显,如果用一句悲观点的词形容无疑是“边缘化”。
    从画风上看,高成价的作品多是老一辈的艺术家创作的风景、静物、人物等精巧小品画;另一部分集中在拥有特殊年代印记的“红色经典”上面;少量的当代水彩,像刘野、岳敏君、方力钧、艾轩等人的水彩画中都打着自身油画的文化符号,并无多少新意。不过也有例外,李山、刘炜两人都较为偏爱创作水彩作品,并与各自的油画作品有着明显的区别。总体上看,水彩在市场上的接受度有待提高,选择面有待扩大,无论在市场规模、交易量上与油画、国画都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水彩市场价格潜力巨大
    水彩价格不高与自身要素紧密相关。首先,“成本”低,这里至少包含2个方面:一是画材相对便宜。水彩的基本“原料”无非是颜料、纸张,这里简单测算一下,假设购买昂贵的进口颜料,诸如荷兰产的Talens、REMBRANDT,日本产的KUSAKABE等48色一套的价格在千元上下;使用高档的进口水彩纸,如英国的WATERFORD,意大利的Fabriano,法国的Arches、Montval,卷装300克的价格约在千元上下。两者相加2000元,几乎占据了“本钱”的大半;其次是时间成本。虽然创作时间因人而异,但由于水的快干属性,与同等级的油画相比,水彩创作无疑要快捷许多。
    其次,是尺幅问题。由于“水”是重要的创作媒介,所以水彩在创作中存在很大的偶发性,上色过程较为繁复,讲就短期成型,大尺幅对于艺术家的精力而言将是很大的考验。此外,纸张的尺寸客观上也限制了大尺幅作品的出现。
    从影响价格的内部因素上看,水彩画家黄铁山曾在学术期刊《水彩艺术》上发表过一篇名为《关于中国水彩画的世纪思考》的文章,文中谈到他对中国水彩画的六大不良感觉:“一是    ‘累’,看中国水彩画展览真累。大都画得那样吃力,那样烦琐,做那样多功夫,那样不透明,那样不取巧。二是‘同’,中国水彩画雷同之作太多,显现作者艺术个性太少。三是‘假’,在不少水彩画作品中太少真情实感,没有作者在生活中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四是‘浅’,感受不到作品的内涵和意境,往往是表面效果精致入微,思想蕴涵却贫乏肤浅。五是‘旧’,中国水彩的运作模式旧,创作观念旧,艺术手法旧,画家们似乎以不变应万变,游离于整个美术创作的发展趋势之外。六是‘缺’,中国水彩画的技法体系应笔者并不是水彩创作出身,对于黄老所说的“累”、“缺”谈不上有多大的发言权,权且从最直观的角度审视。黄老所说的“浅”、“同”、“假”实际上暴露出同一层面的问题,即作品缺乏个性。从历史上看,国内艺术院校多把水彩作为一种创作写生或者习作训练来使用,加之建国后过早确立了官样的写实风格,越发强化了水彩从属于油画的囧状。水彩艺术在本体语言尤其是细节的感染力上逊于油画,作为“舶来品”在文化接受度上又不如国画,夹在两大强势画种之间,如果鲜有人愿意打破藩篱,研究专属于水彩的艺术语言的话,水彩的日子可想而知。而且在学术、舆论的眼中,水彩的独立品格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全国范围内高水准的学术展、联展数量较少,影响有限。水彩真正跳出固有框架,实践新想法、理念的当代作品,到九十年代末本世纪初才大量出现,通过第10届、11届“全国美展水彩、粉画展”集中向外界展示。虽然步子走的挺稳,虽然官方呵护、支持,但时间尚短,无论是公众、市场都需要时间理解、接受。
    若要提升公众、市场了解程度,就会引出一个新的问题,即黄老说的“旧”——缺乏现代化的包装、推广,讲白了就是“缺人”。国画也好、油画也罢,在买家圈、艺术家之外,都存在着大量的第三方机构、人员,如画商、博物馆、学者、媒体,为之发声、为之呐喊,有谁想过长期为水彩摇旗?如果说利润、价格不是产生这一现象的唯一因素,恐怕也是重要因素。换句话说,以水彩价格、接受度、交易规模,根本养不活那么多人。
    现阶段似乎更需要类似尤伦斯、希克这样手有余钱,吃穿不愁,敢于为未来买单的藏家来打破局面,开启水彩市场价值的认同之旅。回想本土油画,2004年之后,价格才算真正起来,如果从1994年嘉德首拍计算的话,历经了整整10年的市场培育期。作为已有百年历史的独立画种,水彩,想说爱你,并不容易,一切尚需时间,但胜在潜力巨大。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