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玉春先生画集序

姜玉春先生画集序

姜玉春先生画集序

时间:2012-11-02 11:42:43 来源:

>姜玉春先生画集序

陈进轩

        我一直信奉着一种关于中国画的命题,即中国画是人神共语的产物。神是大道,神是大觉。神是心中的一方天地。画家借笔墨画符,符即神语,语着山着水,山就是神了,水就是神了,于是画家就成了山成了水。神是心之境,境是神之心;境无造而自设,心不言而大篇。山人水人一体了,山便突兀,水便妩媚;山呐喊无声作浑然天成嶙峋状,水呢喃有息化婵柔六昧通灵窃。搁笔伫立,或舞之蹈之,或投怀送抱,或闭窗趣步,或掏胸一抛。大有大无之中,那山那水以神眼看你,你看那山那水以神眼勾连,双神合一妙,偃息中便有了圆觉之境。

        品读姜玉春先生画作,品读出执着,品读出坚韧,品读出洒脱,品读出性情,品读出圆融,品读出静穆,品读出逸致。他在勾山皴石中施以小象,他于散水点染里略加意气,使“道、理、性”均在山水面前顿悟圆觉,以终成情性。他以山为乐,以水为知,以空为悟,以远为觉。他把视图审美超以象外,从而使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韵外之致的美学意蕴发挥到极致。他让品读人在不着一语的整体情境中知觉物我合一,知觉象于无形,知觉大音稀声,知觉大巧若拙。这是慧的境界,这是通的境界,这是灵的境界,这是汇聚了“慧、通、灵”的神的境界。进而推演郭熙之“三远说”,则“高远”形涩,“深远”形拙,“平远”形怠。何以乎?实为由“三远说”架设的空间构成于大象有谬也。

        姜玉春先生修墨数十载,全通有无,已达大成,是他慧根使然,非仗赤橙黄绿青蓝紫构勒图象者所难及。虚实、浓淡、大小、留白、守墨等构图法则,已离他渐行渐远;画家为之探求并遵守的奇、绝、巧、妙的构思本领,已于他通身一体。于是就有了他笔下的线、点、墨之大聚,勾、皴、然之融汇,致使山水随心,心到山水悦。

        形无常形,墨无常墨。勿庸置疑,山水情怀更多的是人文世俗的超越,它的所立之境,千百年来不过是四个字:超越物我。正因为有了这一东方式的禅境体验,山水之形才是禅的顿悟之美,山水之觉才是人神共通的体验之美。人在山水面前,求索的是动与静的互置关系,是点墨人的角色转换,从而完成中国人最古远最崇尚最神往的永恒命题: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合的是什么?合的是今即昔,昔即今;合的是灭亦生,生亦灭;合的是有为无之形,无为有之体。所有的虚实刚柔都是其表,犹如大漠太丰富了湮于大白,终归只有一个禅可以了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是与非是,非是又是,焉知不是大是哉!画山乎?画水乎?画禅也。

        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古今画家之为大能者,至才尽方知形而下易求,形而上难逮,意象之要尽被浮躁掠去。浑沌沌以表为荣,飘飘然唯物是物,夸尽李白方遒气,却掩王维枝叶神。骚目的是红绿青紫,滑落的是我禅我心。禅谓何?抱朴一真也。心谓何?大千一隙也。洞悉一真一隙,灵山何须石砌?通晓抱朴大千,安用媚俗彩笔?弛神只随山水去,春语秋啼自作声。大笔块垒随他起,只留残叶独写情。情是画者魂魄,魂魄萦绕,壁峭石嵘,固守的是心境,落寞的是空灵。何谓彻悟?何谓顿悟?悟在神领处,落彩画卷中。是为大家也!

        缘于喜好之故,写作之余倒也品读过几人几作,其间常有感于当今泼墨者,不昧中国画审美之本者大有人在。窃以为抽象无非是舍形而写神,具象不过是形的再现,焉知绝对的或孤立的思维,必定会遁入失衡与偏执,这也是当今少壮派画家极易峰谷腾挪的缘由。回顾昔日,从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迁想妙得。及宗炳的应目会心、澄怀味像,再到吴道子的嘉陵江山水一线墨。从王维的诗画互融,云林逸气,及石涛的山川迹化,以至齐白石的似与不似,哪个不是与神共语?哪个不是我像非他像?如果说这些都可以俱往矣,那么,除却自心山水之外,还有能假借的吗?

        走了的是该走,留下的是该留,一如姜玉春先生的山水,

        (本文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