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得菁工笔花鸟札记

孙得菁工笔花鸟札记

孙得菁工笔花鸟札记

时间:2012-11-08 11:33:16 来源:

>孙得菁工笔花鸟札记

        引子:晚明以降,中国画的语言虽然已经上升到了抽象与自律的高度,并逐渐步入近、现代的艺术表现形态,但伴随晚清中西文化的正面碰撞,中国画的自主思维逻辑和艺术语言形态的走向被打破。在中西互动的格局中,如何重新构建中国画的现代形态,这个巨大的历史课题,既是对中国画家的沉重拷问,也是中国画家所获得的重大机遇。作为年轻一辈中国画画家的孙得菁在“衡中西以相融”这个关乎中国画发展的重大诘问面前,以传统工笔绘画的表现形式作为创作的载体,将西画的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的绘画方式有机的融入到中国画创作当中,并由此达到传统绘画表现与现代审美精神意度的契合。

        宋代院体绘画,以写实性的手法将花鸟画作品作为主要的创作题材,那是从在万千变幻的花鸟世界发现了美,也反照到自身。因此,花鸟鱼虫的世界莫不为以后有诗性的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这种物我齐一的观念,显然是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直至物质科技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崇拜之情,不唯无减,反而更增。花鸟画家们之所以不断讴歌花鸟林木的世界,正是缘自人们情思的具体反映。得菁是一个有创造精神的画家,他的天赋和秉性,使他对美与崇高的事物满怀挚爱。在一笔一画之间,作者借助自然题材,尽情抒发、倾泄、寄托对与美的向往。从他的工笔花鸟作品中,你能够感悟画家对自然生灵的倾心与倾诉。他用艺术的语言把自然心灵深处那绚烂、缤纷、梦幻的意境流露于那至真、至善、至美的内心情感之中,并由此去呼唤人们对于自然所孕育的美好事物的珍爱。

        作为书法专业的孙得菁来说,书法用笔和写生造型的相互融合及运用,是其工笔作品当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形式和创作特点。他首先洞见了传统工笔绘画所不具备的深入程度,然后思考了工笔与素描、书法与造型的共性与个性、相融性与差异性。所以在他的花鸟作品中,书法已经不仅仅只局限于工笔线描的书写技巧,而是在写生所需的素描手法里,融汇书法作品字体结构开合、映带的图像式结构,以此进一步增强画面的表现力。无疑,深厚的线描功力,以及娴熟的书法功力,成为了他表现技巧能够不断深入的基础,也是他将传统写实一路推向唯美的关键。

        得菁作画不拘陈局,通灵善变,不仅在视觉上追求画面的和谐愉悦,更追求心理上、画面外的意境表现和精神升华。虽从实景所触,然兴会淋漓,或清气扑面,或华色斑斓,或光影浮动,或寄寓幽深,皆具恬淡、清净和高雅气派,了无俗态,令观者心神俱醉,余味不尽。《翅羽下的雪影》作为充分体现这思想的作品,从更深层次反映了画家的内心感受。雪地里枯萎的杂草与死去的野鸭,并没有折射和渲染出阴暗冷漠的视域与寒栗恐怖的气氛。死亡在此时平静的成为自然瞬息间的一部分,它的静谧,是没有丝毫恐惧的。逝去生命之前的存在蕴含着美,当生命逝去了,美是否流逝?这样具有哲学思辨的拷问,或许能让你体会到的是更为深刻的美的意义。因为逝去,你才有可能流露出更多的感情作交流,而这对于美的追忆也就愈发强烈。像这样的表现手法既直接也隐喻,能够让观者更理解、体会、感悟、欣赏美的内容也就越加丰富。画家采用如此的创作手法,并不暗淡也绝非是其阴暗面的坦露,反之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中,这件花鸟绘画作品的可读性得到了新的诠释,这种意象语言的具象形式的反映可以说是作者诗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

        多年画花鸟画创作,得菁从不红红绿绿,一贯是褐色、黄褐色,他的画面上,似乎花草都是他深秋和隆冬的礼物。鲜艳的颜色仿佛从未给他他灵感,而是那褪色后的坦然之姿,入眼入心。这亦如同他平日的生活,波澜不惊,淡定而平静。孙得菁在其作品当中,除绘画的立意新颖之外,其绘画语言的丰富性不容忽视。他的语言叙述形式,并非只是单纯的技巧,而是更多表现则源于画家的才情和格调。深情、高格、平和、含蓄的绘画基调成为作品的主势,不仅有整体的韵律感而且有笔意,有画意,使之描绘的对象更具有有勃勃的生机。《薕帐萧萧翠雨寒》作为全国首届中国画线描艺术展入选作品,就是在自然中摘取一片生机,画面尺度与神理兼备,线条与神韵互生,淡逸而不轻浮,沉厚而不郁滞。又如《片光零羽》中徘徊的流光游移不定,一片柔柔的羽毛随光摇曳。在零落秋叶和苇草的背景烘托下,黑鹤梳理着羽翅使整幅画面的极富动感。从现实中悄然隐没,又以朦胧的幻象再现,作者这样一个境界,如此怅惘,又如此寂寥,几乎不可触碰。它给观众留下了一个极为丰富的想象空间,也在观众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感伤的印记。

        得菁的才华与才情,表现在作画时并非一味因袭前人,而是继承了前辈大师的创作精神与内涵,真真立足于时代。他往往在痴迷状态中创作,在现实事物身上浓重地染上他的幻想、终将自己的想象力、构思、技术、语言、激情、统统置于对生活真实体悟。唐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孙得菁的实践正是以个人的心性创造中表达感悟真实,在此得菁自己的感性美学寻找到了基础内容。他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准确地感受外在世界,同时把自己对生活的审视用绘画的形式给予展现。

        工笔画作为一个绘画概念,在传统书画品评中很容易与工匠性绘画联系到一起,尤其在“南北宗论“为中心的文人画体系内,工笔很难获得合理而公允的评价。诚然大部分工笔画家更喜欢沉迷于工匠般的劳作,但是否工笔画就注定因为这种评判体系的存在,而不可避免地陷入尴尬的境遇,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去深思的问题。对于工笔写意性的探索和实践已近持续了很长时间,这让我们可能摆脱“匠气”从而从评判体系的尴尬中走出。但如何真正意义上让工笔“取意”,我想从像孙得菁这样年轻一辈新锐画家的身上可以看到更多一些的可能。昔日的传统已成为经典,今天的新风格又将成为未来的经典,我们期待新的经典与新的得菁和他的新作品。

 

杨瑾
岁次庚寅秋于昆明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