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外读画

画外读画

画外读画

时间:2012-12-05 11:08:06 来源:

>画外读画

——陈林与他的中国画

杨惠东

        现任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的陈林,是近年来颇受画坛注意的一位青年画家。他1986年考入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学习国画,1990年毕业,同年以优异成绩被保送入本系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1993年,硕士毕业后一直在安徽大学从事教学工作,其间,曾应邀在美国中央华盛顿大学美术系进行过为期一年的学术交流。
        长期就职于高校,为陈林摆脱盈盈世念的侵扰,“澄怀观道”,潜心研究传统绘画艺术提供了一个较为理想的平台。他的作品真正引起我关注是2003年,这一年,他创作了后来在“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发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上获得安徽展区金奖和全国优秀奖的作品《红豆角·红蜻蜓》。这是一幅具有很强视觉震撼力的工笔巨制,选题非常平凡——乡村随处可见的豆角和蜻蜓,但画面处理却别有意趣:豆角被团块化静置于画面中心,蜻蜓则呈节奏状地悬浮于其上方,一动一静,一张一弛,相得益彰,独具情韵。画面色彩饱和、对比强烈,然毫无艳俗之气。     
        这些年来,陈林他一直从事工笔画的创作与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曾将一腔情愫倾注于对秋荷的描绘与演绎上,先后创作了大量以此为题材的作品。在这一系列作品中,他试图摆脱传统绘画的束缚,从构图、色彩、技法等多层面进行尝试,初期关注秋荷之形,后来关注秋荷之韵,最后则将视角集中于对荷之生命意义的诠释上。应该说,2003年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随我国当代著名美术批评家张晓凌先生攻读博士学位,对其时刚过而立不久的陈林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攻读博士学位,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以某一课题为始发点,大量研读古今中外与之相关书籍文献资料。而这种对文化典籍的全身心钻研,正是当下众多画家所缺少的,同时也是制约提升他们作品品味的瓶颈。陈林博士论文的选题与传统中国画有关,因而,几年来,他阅读了大量与其相关的传统文化要籍,并撰写了十数篇相关学术论文。传统文化全方位浸润所产生的效应,很快便显现于他的作品中,这从他后来作品图式特征的显著转变可见一斑。大概是从2004年下半年起,他的作品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先是在题材上,明末清初由徽州著名商人胡正言刻印的《十竹斋书画谱》给了他以某种启迪,他以画谱入画,将其图式化。而从此原先作品中一直闪烁的亮丽色彩,完全被几近墨色的灰色系所取代,画面分明拥有了与传统工笔绘画乃至文人写意画之间文脉上的传承关系。以传统文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书卷气”喻他的《十竹斋》系列,当是较为贴切的。与此同时,走近观看他的作品,还可以发现,原来消失在他画面中的以毛笔勾勒的线条,也悄然再现于画中,而且被赋予了新的样式——一种扭动翻卷、充满张力的视觉形象。对于这种变化,他自己的一段话有助于我们了解:“不经意当中,已是人到中年。人到中年,许多原来的想法会发生很大变化。记得刚开始学画工笔时,一心只想着创新,对于传统根本懒得花功夫。可是,十多年下来,却发现这种想法的荒唐与可笑:没有传统绘画的底蕴,对传统绘画属性本身只是一知半解甚至无知,哪敢奢谈变革与创新?于是,在三四年前,我拿起被放置已久的宋元画集,试图重新走近前辈大师们的世界,感知他们所创造的充满真趣灵性的世界。这一次,我真的是被打动了······”(陈林《砚边随笔》)当然,对于尚未及不惑的陈林来说,这两年的探索只是他绘画历程中的短短一瞬,随着阅历的增加,对绘画的理解也将会改变,因而,有理由认为,他的绘画样式也会产生改变。
  陈林在绘画创作上已取得了一定成就,相关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各层次展览,并获奖。个人作品展先后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举办,多幅作品被包括微软艺术品收藏委员会等在内的国内外众多机构收藏。出版了《现代工笔画花鸟艺术》、《工笔画鸟》、《花鸟画》等画册。以他的勤奋和睿智,相信在未来的创作中一定可以更有突破。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