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融与升华——黄作林作品赏析

交融与升华——黄作林作品赏析

交融与升华——黄作林作品赏析

时间:2012-12-06 16:07:11 来源:

>交融与升华——黄作林作品赏析


 

余惠英

  
  有人说人生就是一段永无止尽的旅程,艺术家黄作林几十年如一日对艺术本质的探索,为我们献出了具有生命本真的绘画作品。生于中国重庆梁平县的黄作林教授用不同的视角审视身边的事物,用手中的画笔去表现盘旋在灵魂深处的印象。在黄作林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东方古典调式似的空灵意境,也可以看到穿梭于静止的时间和空间的西方抽象调式似的恢宏庞大。这种被中西文化交融之后的自我体现的作品,也是一个艺术家对生命本身探索的注脚,这种思考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已经超越了艺术的本体形态,而已经上升到了一个哲学的语境之中。
中西文化交融的视觉叙事
   人类的“文化”概念是一种集合了各种价值观的综合体,那么如何超越文化自身的价值使艺术与纯粹的人性相连?作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艺术家的“自我清洗”,毕业于中国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版画专业的黄作林教授从小就热衷于对传统文化的研习,几十年从不间断地练习书法,以便从中悟出艺术本来的语言,从而用使智性回归到本原自我的文化价值之中。这样,反映在艺术家的作品中的绘画形象则具有了文化指向性,具有了直接的、“无分别”的人的生存状态,跟他留俄之后的作品一样,那种充满了异国情调式的文化特征正是被强化了的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结果。在黄作林的画作中有很多元素被当成具有中国文化的符号,表达对象从东方到西方的重新选择以及绘画语言的蜕化变异,完全是和这种文化的基本判断密切相关的。
   “人如画,画如人,人生如画!”有人这样评价黄作林的艺术作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艺术家的作品中随处都体现着深厚的人文艺术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历史,其中气势恢宏,美丽纯朴的图案对画家的版画创作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灵感,如《巴山夜雨》系列的版画创作,随处都可以看到设计奇巧,变化莫测,富于幻想的传统图式,表现了意象形式的理想境界。
    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我国古书《周易》就叙述了:“日月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也。”的思想,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超越了西方以现实精神为基础的哲学思想,从宏观的思维上去关注整个自然与社会,充分体现了物我同一,情景交融与主观愿望之间的思想。艺术家长期专研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用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进行自己的艺术创作,如油画中的《风景写生》系列作品,通过笔触的意象形式,用表象性的色彩和象征手法来表达画家隐含其中的传统文化艺术思想。因此,黄作林的油画是超越现实达到天人合一,实现完美境界的艺术作品,读他的画可以让人产生无限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布面油画《桐子花开》有着独特的艺术表达语言,从仰观天象,到俯察大地,寻找着艺术家心灵深处的精神寄托,幻想出美好的画面并得到心灵的印证,看似简单的桐子花,艺术家却用豪放的笔触和大胆的色彩幻化出“彩云朵朵,吉祥高照”的意境。《桐子花开》是主观与宏观,情感与现实,心灵与景物结合的产物,是凌驾于宏观之上的主观意念的物化外延。桐子花开是心灵幻化的产物,如同草间弥生说的一样:“只要仰望蓝色的天空,我就会涌出灵感。灵感毫无道理地出现,我会先动手将它化为作品。”艺术家笔下的桐子花是否也是仰望天空之下的杰作呢?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画家吸收了“以象寓意,以意构象”的思想,对于黄作林教授而言,他看重的还包括这种文化思想背后的视觉叙事感。大多时候,艺术家画面人物的姿态和表情,或是两三人物之间的叙事关系都蕴含着“以象寓意,以意构象”的思想,如油画作品《龙门山叙事》,充分表现了为抗震救灾运输物质的紧急场面。在艺术家看来,这本身就是一种意象。在他继《龙门山叙事》之后所作的一系列人物油画作品的新画中,我们已经看到一种新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正因如此,有评论说他是在探触一种新的视觉叙事的可能。
   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种古老的道家哲学思想,影响和渗透了艺术家创作的各个方面,从素描到水彩,从版画到油画。《梦里花落》的油画作品体现生命的无限魅力同时,也表现了黄作林绘画作品中那种最常用的单纯的二维线条,这张作品隐藏着飘逸雅致的笔墨意味,优美的曲线中暗示着艺术家独特的智慧与含蓄之美。
    如今的艺术家黄作林始终保持着天人合一般的艺术表现风格,并且在画面中融入了更为丰润的意象世界。 正体现出飞越人的一生,进入永无止境的宇宙的创作理念,也是黄作林先生艺术追求的本真写照。
艺术本真的升华

   提起俄罗斯,我们不自然的会想起列夫·托尔斯泰、乌申斯基、列宾、海涅等熟悉的名字,作为国家教育部公派留学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美术系的黄作林教授而言,俄罗斯确实是一个圣神的地方,一个可以体验不同地域特色的地方,一个可以让艺术之魂不断飞升的地方。艺术家在《留俄手记》中就说过:“遥远的高加索山脉隔断了亚洲与欧洲板块,梦想中的斯拉夫人就生活在山的这边与那边。俄罗斯,一个亲切的名字,令我从孩童时代就做了许多的梦:雪白的天鹅在湖中翩翩起舞;伏尔加河纤夫的沉重脚步和号子声响彻两岸;保尔·柯察金与安冬妮悲欢离和的爱情故事;战争与和平的壮丽景色与宏大的战争场面……这些梦境一直伴随着我,我也梦想有一天能将自己溶入这些梦境中。”可见,黄作林教授对艺术的追求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在他的画作中斯大林式的塔尖建筑被低低的云层缠绕,雪地上的人们萎缩于防寒衣里在风中缓步前行,装饰浓郁的教堂和农舍融入风景中,阳光下的村庄、森林、河流、雪域都成了艺术家笔下的一幅幅油画。
   艺术家一直试图将自己的绘画与留学期间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进而探触一种新的视觉语言。在黄作林看来,俄罗斯是充满人性光辉的,其中,崇高心灵与严格禁欲主义相融合的《圣三位一体》、《大天使加夫里尔》、《慈悲的圣母》等圣像画支撑了整个俄罗斯绘画艺术史。黄作林的《俄罗斯风情油画展》引起不小反响,这是艺术家把自己的心中的俄罗斯用绘画作品的形式展示给观众。艺术家以“俄罗斯风情”为主题,不仅将个人的情感记录在绘画中,而且还创造出全新的视觉化的诗意表达,同时也诠释了不同地域的差异对美的表达的影响。艺术的表现形式通过介入个体的生活,来自异域的影响使得艺术家的创造力经过了漫长的冬日进而产生了蜕变。他希望在列宾、苏里柯夫、列维坦那里寻回被遗失的那些造型与色彩,从巡回画派中吸取批判现实主义的绘画表现和发现深藏在其中的奥妙,想在达克林、康定斯基、马勒维奇那里找到意象与抽象的艺术表现语言,想从先锋派那里学到构成主义的超越现实的物质表现形态,这种蜕变成就了一种中西文化影响下的新的视觉叙事。
    在上世纪50年和60年代,我国政府第一次大规模地公派艺术类人才赴俄罗斯学习,这些艺术家们回国后并成了上世纪后半叶和本世纪初我国艺术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人物,为我国的艺术教育和艺术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著名美术教育家、理论家、画家邵大箴、奚静之、钱绍武、李天祥、罗工柳、肖峰、全山石等,他们在中国的美术教育上和对西方绘画的研究上给中国的美术奠定了重要的基础。2003年春,第二代赴俄学习的艺术家们分赴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高等艺术院学习音乐、舞蹈、雕塑、绘画艺术等,他们归国后为我国的艺术教育事业和艺术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在这种大的历史背景下,黄作林回忆在俄罗斯作画时的情景说过:“当我面对这个异国古城,涌出一种特殊的情感,极力用画笔记录了这一切,冷灰色的城堡,赫红的民居,起伏的街道和残留的城墙都给我注入了新的艺术感受。我不管画面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是什么流派,还是什么主义,这些都不重要了,只知道这个城市感动了我,俄罗斯这个艺术之邦感动了我,这里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氛围感动了我,最后就留下了这些画作。自己宁愿在有根的大树上攀爬,不愿去捕风捉影,需要蜕变,但不能幻化出面目皆非的怪胎。”这是艺术家在留俄期间的真实内心写照,也是艺术家在俄罗斯学习一年来的心得体验。艺术家自己认为到俄罗斯学习绘画艺术,主要的目的不是来训练基本功的,更不是来原封不动地抄袭他们的艺术,而是来学习他们先进的科学的艺术思想,从他们的传统艺术中解救出来,观察和分析当代俄罗斯绘画的精神现状,从中去获取那部分有助于我们绘画发展的营养部分。
     2004年1月28日,俄罗斯大地已是银装素裹,俄罗斯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坐落在莫斯科河畔的莫斯科艺术家中心人潮涌动,为期一个月的全俄罗斯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开幕式在此隆重举行。此次展览得到了普京的赞赏,他说:“绘画艺术的行家能手和爱好者将会亲眼目睹知名艺术家的新作,还会结识暂时未出名的新秀,更能了解到现代造型艺术中富有创新意识的手法。”俄罗斯民族在自己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与文明,也创造了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杰出艺术。俄罗斯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曾说:“俄罗斯人民在艺术领域,在心灵的创作里发现了惊人的力量,在极其恶劣的环境里创造了优秀的文学、杰出的绘画、独具一格的音乐,整个世界都为之惊叹,……”俄罗斯艺术对黄作林的影响是深刻的,2010年学成归国后的黄作林策划了“巡回中国”——首届全国著名留俄画家重庆红色写生行暨中西部留俄画家美术作品邀请展,画展传承了19世纪下半叶俄国“巡回画派”人文艺术的精神,弘扬了前苏联时期艺术必须为人民服务的红色理念,展示我国上世纪50年代至本世纪初50年来留俄(苏)美术家的艺术成果,为建设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特别是中西部的文化艺术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黄作林的作品曾被英国木刻基金会、俄罗斯莫斯科国家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收藏,在黄作林的作品中,绘画意味着记录他自己内在生命的过程。这个过程看似玄妙,但是我们从他的作品中能充分感受到的那种生命的律动和迸发,此中的畅快不是表面的形式感和情调趣味所能比拟的。
    
境随心生的璀璨意蕴

    本世纪初,在金黄色油菜花开始点缀漫山遍野的时节,黄作林怀着对俄罗斯的梦想情怀,登上了去莫斯科的飞机。克拉姆斯柯伊抒情般的光影,列宾的严谨造型,苏里柯夫的忧郁色彩,阿尔希波夫的狂野笔触,弗鲁贝尔的强有力的体块构成,夏伽尔梦幻般的入世风格及康定斯基抽象思维的再现,这些在艺术家的心灵中产生过无数次的震撼、碰撞,进而仔细地去掂量、审视、吸收那俄罗斯艺术中固有的养分。尽管如此,但是艺术家的血管里流淌的是中国人的血液,渗透着中华民族的特有的审美天性,他的风景画大多数不是对景写生的作品,而是借助实景印象而创作出的意象风景。黄作林的风景画《花楸树》是以苏兹达里的女修道院为题材,但在他绘制这张作品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要将女修道院画得很象,将花楸树画得很准确,而是选择了齐白石先生的“似与不似之间”的美学意境,在《花楸树》中画家尽力去寻找心灵期盼的那种绘画语境,构图上运用了西方的焦点透视法,但在造型和色彩上,采用了东方的审美情趣,笔触的虚实,色彩的朴实,色层的厚薄,尽可能运用西方的物质材料去揭示隐藏在画面之后的东方意蕴。
   有人说人生就是一段永无止尽的旅程,对于黄作林来说,绘画的造型过程,看似是一个纯技术的问题,但是,其实也是一个基本世界观的外现,是将生命融入艺术的过程。所以,在黄作林的近作中,绘画形象的呈现不再是模仿、复制“他者”的过程,而成为了与艺术家的意志同构起来了的自我意识不断显明的生命体。它不再是僵化的视觉残存物,而是奔放的生命原力,生如夏花般璀璨!艺术家以《市井图记》图组记录下所到之处的点滴,用不同的视角审视不同地域人们的生存状态。在柬埔寨,在青岛都留下了艺术家对人性的思考和对艺术本质的探索。在黄作林《淡彩人生》系列水彩画作中,有在火车上画的,有在竹筏上画的,有在等车间隙中画的,他笔下的画面是他内心每个瞬间的真实记录,也是他对生命无止尽的探索。作家用文字记录生活,而艺术家黄作林则用绘画来写日记,行走在绘画的日记中清秀与雅致并行。
    这些年,回国后的黄作林一边教学,一边画画,俄罗斯那份情节仍未在他心灵深处未能被遗忘,反而是那里的艺术氛围和遗存的艺术作品中的记忆更加真切。艺术家喜欢独自思索,想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事,画一些与中国人文精神有关的体验。儿时生活在漫山绿野的乡下,记忆中的小女孩、小桥、溪流、田野、山风,二月寒风吹过后的漫山遍野桐子花,以及夏日傍晚河边一闪而过蓝色流星,都成了画家想表达的素材。在风景写生中,确有可能见不到俄罗斯应有的痕迹,甚至我有意放弃光和色塑造,因为在他的画里,的确是在经营自己的内心家园,没有时髦的图式和语景,没有按照油画程序施工,可以说更没有纯粹的油画技法。只是艺术家在梦里依稀记得俄罗斯的情节,不管是翠绿色中泱映的涅白色的桐子花,还是那花开花落背后的风情;不管是阳光洒下树影婆娑起舞的湖畔,还是一只小船盛满鲜花从溪水中掠过的诗意,黄作林教授都会在境随心生中去拾回人生,在闲适的光景里去描绘美丽的瞬间和璀璨的意蕴。

清清淡淡而不失精彩的绘画人生
    作为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任院长黄作林教授,一直注重从平凡的小事入手,“在生活中观照艺术的真谛”,是艺术家从传统文化中悟出来的影响其一生的座右铭。
    王国维告诉我们,境界是我们最宝贵的东西,在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说,就说明了物象与情意的结合,黄作林油画作品《桃花树下的红色拖拉机》正是物我同一、情景交融的审美体现。中国传统的意象艺术在艺术家的眼中是某种精神境界的升华,在审美取向上追求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造型,特别强调自由情感的表达,在把握体悟自然的基础上表达主观对客观的认识和感悟,传达出艺术家的情感与理念。所以,艺术家的技法和笔触被极大地解放了,成为了传递某种从身体内部生发出来的、饱含着生命力的呼喊。今年7月11日,由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主办,北京雅颂画廊承办的“情系白桦林——1990年代后留俄美术家联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此次画展首次全面反映了1990年后留学俄罗斯的中国美术家群体的创作风貌。展览会上,黄作林教授的油画作品《冬日,远方的第一抹曙光》,充满强烈的巴渝文化特色和深厚的油画功底,打动了在京参加展览的专家及同行,引起了新闻媒体的关注和观众的极大兴趣。在他的作品里,既能看到传统现实主义艺术的严谨与细腻,同时也能感受到全新的艺术语汇的表达和给观者带来的冲击。
    中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念幸福的思想在人们的审美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光彩,在表层的意义之下,还深含着另一层意义。这体现出中国人对幸福思想的特殊兴趣。画家的作品《灾区一家》,是在汶川地震后所画想,无论是在视觉形象上,还是在其思想内涵上,都共同构成了人们在灾难面前任然寄托着对幸福思想的美好意境和理想愿望,同时也表现出中国文人自古以来的士大夫精神。正如在《淡彩人生》中展出的一样,艺术家关注的是平凡的生活,在平凡中观照艺术的真谛,这样清清淡淡的人生却注定会很精彩绚丽。艺术家的绘画早已不仅仅是作品了,更是艺术家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一种真实写照。
    在看到《梦里花落》的第一眼时,便会想到秦观《如梦令·春恨》的感慨:“楼外残阳红满,春入柳条将半,桃李不禁风,回首落英无限。肠断,肠断,人共楚天俱远。”在古人那里,我们能够得到很多今天没有的精神内容,当我们读到古人那些超然的绝对句时,为什么可以产生共鸣?残阳本身并不能说明什么,但此种那种超越物我的境界与梦里的花落却有同工异曲之妙。徜徉在黄作林的绘画作品中,我们似乎也达到了“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的闲适境界。

 

 

 

 

 

 

 

 

 

 

 

 

 

 

 

 

 

 


   有人说人生就是一段永无止尽的旅程,艺术家黄作林几十年如一日对艺术本质的探索,为我们献出了具有生命本真的绘画作品。生于中国重庆梁平县的黄作林教授用不同的视角审视身边的事物,用手中的画笔去表现盘旋在灵魂深处的印象。在黄作林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东方古典调式似的空灵意境,也可以看到穿梭于静止的时间和空间的西方抽象调式似的恢宏庞大。这种被中西文化交融之后的自我体现的作品,也是一个艺术家对生命本身探索的注脚,这种思考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已经超越了艺术的本体形态,而已经上升到了一个哲学的语境之中。
中西文化交融的视觉叙事
   人类的“文化”概念是一种集合了各种价值观的综合体,那么如何超越文化自身的价值使艺术与纯粹的人性相连?作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艺术家的“自我清洗”,毕业于中国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版画专业的黄作林教授从小就热衷于对传统文化的研习,几十年从不间断地练习书法,以便从中悟出艺术本来的语言,从而用使智性回归到本原自我的文化价值之中。这样,反映在艺术家的作品中的绘画形象则具有了文化指向性,具有了直接的、“无分别”的人的生存状态,跟他留俄之后的作品一样,那种充满了异国情调式的文化特征正是被强化了的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结果。在黄作林的画作中有很多元素被当成具有中国文化的符号,表达对象从东方到西方的重新选择以及绘画语言的蜕化变异,完全是和这种文化的基本判断密切相关的。
   “人如画,画如人,人生如画!”有人这样评价黄作林的艺术作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艺术家的作品中随处都体现着深厚的人文艺术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历史,其中气势恢宏,美丽纯朴的图案对画家的版画创作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灵感,如《巴山夜雨》系列的版画创作,随处都可以看到设计奇巧,变化莫测,富于幻想的传统图式,表现了意象形式的理想境界。
    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我国古书《周易》就叙述了:“日月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也。”的思想,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超越了西方以现实精神为基础的哲学思想,从宏观的思维上去关注整个自然与社会,充分体现了物我同一,情景交融与主观愿望之间的思想。艺术家长期专研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用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进行自己的艺术创作,如油画中的《风景写生》系列作品,通过笔触的意象形式,用表象性的色彩和象征手法来表达画家隐含其中的传统文化艺术思想。因此,黄作林的油画是超越现实达到天人合一,实现完美境界的艺术作品,读他的画可以让人产生无限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布面油画《桐子花开》有着独特的艺术表达语言,从仰观天象,到俯察大地,寻找着艺术家心灵深处的精神寄托,幻想出美好的画面并得到心灵的印证,看似简单的桐子花,艺术家却用豪放的笔触和大胆的色彩幻化出“彩云朵朵,吉祥高照”的意境。《桐子花开》是主观与宏观,情感与现实,心灵与景物结合的产物,是凌驾于宏观之上的主观意念的物化外延。桐子花开是心灵幻化的产物,如同草间弥生说的一样:“只要仰望蓝色的天空,我就会涌出灵感。灵感毫无道理地出现,我会先动手将它化为作品。”艺术家笔下的桐子花是否也是仰望天空之下的杰作呢?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画家吸收了“以象寓意,以意构象”的思想,对于黄作林教授而言,他看重的还包括这种文化思想背后的视觉叙事感。大多时候,艺术家画面人物的姿态和表情,或是两三人物之间的叙事关系都蕴含着“以象寓意,以意构象”的思想,如油画作品《龙门山叙事》,充分表现了为抗震救灾运输物质的紧急场面。在艺术家看来,这本身就是一种意象。在他继《龙门山叙事》之后所作的一系列人物油画作品的新画中,我们已经看到一种新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正因如此,有评论说他是在探触一种新的视觉叙事的可能。
   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种古老的道家哲学思想,影响和渗透了艺术家创作的各个方面,从素描到水彩,从版画到油画。《梦里花落》的油画作品体现生命的无限魅力同时,也表现了黄作林绘画作品中那种最常用的单纯的二维线条,这张作品隐藏着飘逸雅致的笔墨意味,优美的曲线中暗示着艺术家独特的智慧与含蓄之美。
    如今的艺术家黄作林始终保持着天人合一般的艺术表现风格,并且在画面中融入了更为丰润的意象世界。 正体现出飞越人的一生,进入永无止境的宇宙的创作理念,也是黄作林先生艺术追求的本真写照。
艺术本真的升华

   提起俄罗斯,我们不自然的会想起列夫·托尔斯泰、乌申斯基、列宾、海涅等熟悉的名字,作为国家教育部公派留学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美术系的黄作林教授而言,俄罗斯确实是一个圣神的地方,一个可以体验不同地域特色的地方,一个可以让艺术之魂不断飞升的地方。艺术家在《留俄手记》中就说过:“遥远的高加索山脉隔断了亚洲与欧洲板块,梦想中的斯拉夫人就生活在山的这边与那边。俄罗斯,一个亲切的名字,令我从孩童时代就做了许多的梦:雪白的天鹅在湖中翩翩起舞;伏尔加河纤夫的沉重脚步和号子声响彻两岸;保尔·柯察金与安冬妮悲欢离和的爱情故事;战争与和平的壮丽景色与宏大的战争场面……这些梦境一直伴随着我,我也梦想有一天能将自己溶入这些梦境中。”可见,黄作林教授对艺术的追求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在他的画作中斯大林式的塔尖建筑被低低的云层缠绕,雪地上的人们萎缩于防寒衣里在风中缓步前行,装饰浓郁的教堂和农舍融入风景中,阳光下的村庄、森林、河流、雪域都成了艺术家笔下的一幅幅油画。
   艺术家一直试图将自己的绘画与留学期间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进而探触一种新的视觉语言。在黄作林看来,俄罗斯是充满人性光辉的,其中,崇高心灵与严格禁欲主义相融合的《圣三位一体》、《大天使加夫里尔》、《慈悲的圣母》等圣像画支撑了整个俄罗斯绘画艺术史。黄作林的《俄罗斯风情油画展》引起不小反响,这是艺术家把自己的心中的俄罗斯用绘画作品的形式展示给观众。艺术家以“俄罗斯风情”为主题,不仅将个人的情感记录在绘画中,而且还创造出全新的视觉化的诗意表达,同时也诠释了不同地域的差异对美的表达的影响。艺术的表现形式通过介入个体的生活,来自异域的影响使得艺术家的创造力经过了漫长的冬日进而产生了蜕变。他希望在列宾、苏里柯夫、列维坦那里寻回被遗失的那些造型与色彩,从巡回画派中吸取批判现实主义的绘画表现和发现深藏在其中的奥妙,想在达克林、康定斯基、马勒维奇那里找到意象与抽象的艺术表现语言,想从先锋派那里学到构成主义的超越现实的物质表现形态,这种蜕变成就了一种中西文化影响下的新的视觉叙事。
    在上世纪50年和60年代,我国政府第一次大规模地公派艺术类人才赴俄罗斯学习,这些艺术家们回国后并成了上世纪后半叶和本世纪初我国艺术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人物,为我国的艺术教育和艺术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著名美术教育家、理论家、画家邵大箴、奚静之、钱绍武、李天祥、罗工柳、肖峰、全山石等,他们在中国的美术教育上和对西方绘画的研究上给中国的美术奠定了重要的基础。2003年春,第二代赴俄学习的艺术家们分赴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高等艺术院学习音乐、舞蹈、雕塑、绘画艺术等,他们归国后为我国的艺术教育事业和艺术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在这种大的历史背景下,黄作林回忆在俄罗斯作画时的情景说过:“当我面对这个异国古城,涌出一种特殊的情感,极力用画笔记录了这一切,冷灰色的城堡,赫红的民居,起伏的街道和残留的城墙都给我注入了新的艺术感受。我不管画面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是什么流派,还是什么主义,这些都不重要了,只知道这个城市感动了我,俄罗斯这个艺术之邦感动了我,这里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氛围感动了我,最后就留下了这些画作。自己宁愿在有根的大树上攀爬,不愿去捕风捉影,需要蜕变,但不能幻化出面目皆非的怪胎。”这是艺术家在留俄期间的真实内心写照,也是艺术家在俄罗斯学习一年来的心得体验。艺术家自己认为到俄罗斯学习绘画艺术,主要的目的不是来训练基本功的,更不是来原封不动地抄袭他们的艺术,而是来学习他们先进的科学的艺术思想,从他们的传统艺术中解救出来,观察和分析当代俄罗斯绘画的精神现状,从中去获取那部分有助于我们绘画发展的营养部分。
     2004年1月28日,俄罗斯大地已是银装素裹,俄罗斯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坐落在莫斯科河畔的莫斯科艺术家中心人潮涌动,为期一个月的全俄罗斯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开幕式在此隆重举行。此次展览得到了普京的赞赏,他说:“绘画艺术的行家能手和爱好者将会亲眼目睹知名艺术家的新作,还会结识暂时未出名的新秀,更能了解到现代造型艺术中富有创新意识的手法。”俄罗斯民族在自己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与文明,也创造了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杰出艺术。俄罗斯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曾说:“俄罗斯人民在艺术领域,在心灵的创作里发现了惊人的力量,在极其恶劣的环境里创造了优秀的文学、杰出的绘画、独具一格的音乐,整个世界都为之惊叹,……”俄罗斯艺术对黄作林的影响是深刻的,2010年学成归国后的黄作林策划了“巡回中国”——首届全国著名留俄画家重庆红色写生行暨中西部留俄画家美术作品邀请展,画展传承了19世纪下半叶俄国“巡回画派”人文艺术的精神,弘扬了前苏联时期艺术必须为人民服务的红色理念,展示我国上世纪50年代至本世纪初50年来留俄(苏)美术家的艺术成果,为建设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特别是中西部的文化艺术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黄作林的作品曾被英国木刻基金会、俄罗斯莫斯科国家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收藏,在黄作林的作品中,绘画意味着记录他自己内在生命的过程。这个过程看似玄妙,但是我们从他的作品中能充分感受到的那种生命的律动和迸发,此中的畅快不是表面的形式感和情调趣味所能比拟的。
    
境随心生的璀璨意蕴

    本世纪初,在金黄色油菜花开始点缀漫山遍野的时节,黄作林怀着对俄罗斯的梦想情怀,登上了去莫斯科的飞机。克拉姆斯柯伊抒情般的光影,列宾的严谨造型,苏里柯夫的忧郁色彩,阿尔希波夫的狂野笔触,弗鲁贝尔的强有力的体块构成,夏伽尔梦幻般的入世风格及康定斯基抽象思维的再现,这些在艺术家的心灵中产生过无数次的震撼、碰撞,进而仔细地去掂量、审视、吸收那俄罗斯艺术中固有的养分。尽管如此,但是艺术家的血管里流淌的是中国人的血液,渗透着中华民族的特有的审美天性,他的风景画大多数不是对景写生的作品,而是借助实景印象而创作出的意象风景。黄作林的风景画《花楸树》是以苏兹达里的女修道院为题材,但在他绘制这张作品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要将女修道院画得很象,将花楸树画得很准确,而是选择了齐白石先生的“似与不似之间”的美学意境,在《花楸树》中画家尽力去寻找心灵期盼的那种绘画语境,构图上运用了西方的焦点透视法,但在造型和色彩上,采用了东方的审美情趣,笔触的虚实,色彩的朴实,色层的厚薄,尽可能运用西方的物质材料去揭示隐藏在画面之后的东方意蕴。
   有人说人生就是一段永无止尽的旅程,对于黄作林来说,绘画的造型过程,看似是一个纯技术的问题,但是,其实也是一个基本世界观的外现,是将生命融入艺术的过程。所以,在黄作林的近作中,绘画形象的呈现不再是模仿、复制“他者”的过程,而成为了与艺术家的意志同构起来了的自我意识不断显明的生命体。它不再是僵化的视觉残存物,而是奔放的生命原力,生如夏花般璀璨!艺术家以《市井图记》图组记录下所到之处的点滴,用不同的视角审视不同地域人们的生存状态。在柬埔寨,在青岛都留下了艺术家对人性的思考和对艺术本质的探索。在黄作林《淡彩人生》系列水彩画作中,有在火车上画的,有在竹筏上画的,有在等车间隙中画的,他笔下的画面是他内心每个瞬间的真实记录,也是他对生命无止尽的探索。作家用文字记录生活,而艺术家黄作林则用绘画来写日记,行走在绘画的日记中清秀与雅致并行。
    这些年,回国后的黄作林一边教学,一边画画,俄罗斯那份情节仍未在他心灵深处未能被遗忘,反而是那里的艺术氛围和遗存的艺术作品中的记忆更加真切。艺术家喜欢独自思索,想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事,画一些与中国人文精神有关的体验。儿时生活在漫山绿野的乡下,记忆中的小女孩、小桥、溪流、田野、山风,二月寒风吹过后的漫山遍野桐子花,以及夏日傍晚河边一闪而过蓝色流星,都成了画家想表达的素材。在风景写生中,确有可能见不到俄罗斯应有的痕迹,甚至我有意放弃光和色塑造,因为在他的画里,的确是在经营自己的内心家园,没有时髦的图式和语景,没有按照油画程序施工,可以说更没有纯粹的油画技法。只是艺术家在梦里依稀记得俄罗斯的情节,不管是翠绿色中泱映的涅白色的桐子花,还是那花开花落背后的风情;不管是阳光洒下树影婆娑起舞的湖畔,还是一只小船盛满鲜花从溪水中掠过的诗意,黄作林教授都会在境随心生中去拾回人生,在闲适的光景里去描绘美丽的瞬间和璀璨的意蕴。

清清淡淡而不失精彩的绘画人生
    作为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任院长黄作林教授,一直注重从平凡的小事入手,“在生活中观照艺术的真谛”,是艺术家从传统文化中悟出来的影响其一生的座右铭。
    王国维告诉我们,境界是我们最宝贵的东西,在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说,就说明了物象与情意的结合,黄作林油画作品《桃花树下的红色拖拉机》正是物我同一、情景交融的审美体现。中国传统的意象艺术在艺术家的眼中是某种精神境界的升华,在审美取向上追求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造型,特别强调自由情感的表达,在把握体悟自然的基础上表达主观对客观的认识和感悟,传达出艺术家的情感与理念。所以,艺术家的技法和笔触被极大地解放了,成为了传递某种从身体内部生发出来的、饱含着生命力的呼喊。今年7月11日,由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主办,北京雅颂画廊承办的“情系白桦林——1990年代后留俄美术家联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此次画展首次全面反映了1990年后留学俄罗斯的中国美术家群体的创作风貌。展览会上,黄作林教授的油画作品《冬日,远方的第一抹曙光》,充满强烈的巴渝文化特色和深厚的油画功底,打动了在京参加展览的专家及同行,引起了新闻媒体的关注和观众的极大兴趣。在他的作品里,既能看到传统现实主义艺术的严谨与细腻,同时也能感受到全新的艺术语汇的表达和给观者带来的冲击。
    中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念幸福的思想在人们的审美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光彩,在表层的意义之下,还深含着另一层意义。这体现出中国人对幸福思想的特殊兴趣。画家的作品《灾区一家》,是在汶川地震后所画想,无论是在视觉形象上,还是在其思想内涵上,都共同构成了人们在灾难面前任然寄托着对幸福思想的美好意境和理想愿望,同时也表现出中国文人自古以来的士大夫精神。正如在《淡彩人生》中展出的一样,艺术家关注的是平凡的生活,在平凡中观照艺术的真谛,这样清清淡淡的人生却注定会很精彩绚丽。艺术家的绘画早已不仅仅是作品了,更是艺术家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一种真实写照。
    在看到《梦里花落》的第一眼时,便会想到秦观《如梦令·春恨》的感慨:“楼外残阳红满,春入柳条将半,桃李不禁风,回首落英无限。肠断,肠断,人共楚天俱远。”在古人那里,我们能够得到很多今天没有的精神内容,当我们读到古人那些超然的绝对句时,为什么可以产生共鸣?残阳本身并不能说明什么,但此种那种超越物我的境界与梦里的花落却有同工异曲之妙。徜徉在黄作林的绘画作品中,我们似乎也达到了“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的闲适境界。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