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彩画的新崛起

重彩画的新崛起

重彩画的新崛起

时间:2013-03-07 14:53:44 来源:

>重彩画的新崛起

        要认识重彩画所带给我们的新观念,只有在它同我们业已习惯了的中国画观念体系的比较中才能更清晰,以往,人们一直以为“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但重彩画却把色彩提升到与绘画中的线条、造型一样重要的地位。在以往,人们一直视线条的功力为中国画的不二法门,而重彩画中的许多作品却有意识弱化线条。在以往,人们一直用“道、技”关系来看待技法,并认为“道”为上,“技”为下;而重彩画却不但不羞于技法,反而把技法体系的建立作为自己的目标。在以往,人们也一起用“道、器”关系来看待媒材,并认为如果过于讲究“器”之类的媒材就会妨碍对于道的追求;而重彩画却充分显示其材质的美感。在以往,人们一直推崇“书写性”而菲薄“制作性”,而重彩画却制作当作成就其绘画语言的重要手段。在以往,人们一直把“中国画”限制在毛笔、宣纸的狭窄范围内,而重彩画却把中国画的界域做了极大的拓展。在以往,人们一直把“笔墨”作为衡量一幅中国画好坏的至上标准,而重彩画却在“笔墨”之外寻得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觉表现空间。
        胡明哲、张导曦、石兰、王小晖、杜平让、郭宝君、白去皓、张新武等人对中国画变革抱有浓烈的热情。在他们的作品中,彩色成为重要的表现要素;或者说,他们主要用色彩而完成了“视觉表达”。而他们在色彩运用上的一个共同特征即是,相对于客观物象的物理光色,他们更注重表达心象之色。主观化的色彩传达出作品的个性特征。胡明哲《微风》中静谧的绿色、石兰《心莲》中莲蓬响亮的金色、杜平让《生的感觉》中鸡冠花浓艳的红色、王小晖《寻梦》中空间温馨的黄色、张新武《浮游之二》中影象混茫的黑灰等都既表达了作者对于所描写对象情感体验,同时也营造出每一幅作品的独特审美意境。在他们的作品面前,观众首先便会被其情绪化的色彩所感染。由于他们注重于色彩的表现性,因此他们对于与色彩相关的材质品格也十分关心。他们用天然矿物颜料、高温结晶色及箔类等材料来充实原的中国画颜料,使材质的美感在作品中凸现出来;而高品质的色相、色质及其组合所形成的色“味”也就成为一个独立的审美对象,这也使重彩画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色彩和媒材都被综合在重彩画的技法体系之中,色彩和媒材的丰富性也为重彩画技法体系的建立提供可能。这种技法体系走出了古典工笔画的线条、分染的天地,而进入一个表现手段无比丰富的创造空间。在这里,线条的功力、分染的技巧不再占有至上的地位,这使得重彩画的创作更多元、更自由、勾勒、涂染、拓印、喷洒、贴箔、打磨、堆积、薄罩、厚涂、拼贴、肌理等手段的应用,使重彩画具有更丰富的视觉表现力。诸多手段构成重彩画内部要素的重新配置、组合,从而使重彩画技法走向丰富化、规范化。对技法的不同操作也形成了不同的个性表达。胡明哲用富有表情的色块营造出动人的画境,张导曦用贴箔的手法描绘出印象派绘画般的迷离光彩,石兰在调动多种手段的同时而注意把握画面的写意性,王小晖在线条、色块的关系中而更显示出线条的跃动感,杜平让追求各种绘画要素的浑然一体和壮阔的大境界,郭宝君用细腻的皴染尝试着古典样式的现代转换,白云皓用随意的线条和不经意的涂染表现出他对当代人生存环境的个性体验,张新武打破线、形,不露笔痕,经营出一片广袭浩茫的山水。
        在重彩画的技法体系中,制作也是一个被重视的手段。从开始的裱纸、蛤粉打底,到最后的刻划、收拾,几乎每一步都是在严谨的工序中进行的,也正是在这一步步的“做”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渗入到工具和材料中,使工具材料成为作者感觉的延伸,成为具有个性情感的生命体;当这些材料通过工具固着到画面上,作者的性格、素养、情感等也就随之潜化到作品中,这即是“制作的抒情性”。因此,我们会在重彩画的制作形式中窥出作者个性的存在。
        强化色彩,讲究媒材、推崇技法和重视制作是崛起的重彩画向中国画坛提示的一些绘画观念,尽管这些观念在世界绘画的背景中并不显得新颖,但它在走向新世纪的中国画坛中却具有极为重要的变革意义。

牛克诚(著名画家,著名绘画理论家)
        本文刊登于《艺术界》1999年1月。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