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艺境的守望者——李雷

穿越艺境的守望者——李雷

穿越艺境的守望者——李雷

时间:2013-09-16 16:08:09 来源:

>穿越艺境的守望者——李雷

    关山春
    初见李雷,在一个夏日的午后,北京798的咖啡馆中,处处充满了后现代艺术的气息。
    李雷坐在我的面前,阳光为他的上半身勾勒了一层金边。他对我点头示意,仿佛面对的是一个许久未见的朋友,随和与从容的微笑始终挂在他脸上,儒雅的风度更像一个学者,让我心生敬意。
    “艺术家”这个字眼,总是给人高高在上却又遥不可及的感觉,而当一个真正平易近人的人顶着“艺术家”的头衔时,他给人们带来的关注点已经不仅仅是他的艺术成就了,更多的还是他的做人态度和处事风格。
    彩墨三国  缘起童年大戏台
    李雷以画彩墨三国题材见长,挥毫泼墨间,一个个手动的人物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一举手,一投足,于小细节中见大文章,小场面中见大世界。在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上,他注重人物整体气质的把握,不拘泥于单纯的造型,真正能够从对象的特有内在精神个性中挖掘切入点,人物生动形象,意韵悠长。
    “李雷为何钟情于三国故事的题材?”他笑着跟我说起了一段经历:
    上世纪50年代,李雷出生在安徽北部的一个小乡村,在他的记忆中,故乡堤岸柳树成荫,湖水绿波荡漾,鱼虾成群,民风纯朴。由于父亲在县城教书,李雷很小便跟着父母离开了家乡。令他最兴奋的是每次回农村探亲,那绿枝掩映中的村庄,田间耕作的老牛,水里摸鱼,树上掏鸟蛋的儿时伙伴,总会牢牢抓住他的心。在这些诗一般的记忆里,最难忘的是看大戏了。每当农村逢集,就会有戏班。从搭戏台开始,他就是一个忠实的观众。木头搭建的戏台虽说简陋,但简便实用,前台唱戏,后台化妆,一天三场,大都是三国演义里的故事,如“空城计”、“古城会”、“让徐州”等等,只要李雷在,每场必看,他被三国中英雄人物深深吸引着。
    我能想象到,在上世纪中期的安徽农村,随着戏班锣鼓的敲响,一个男孩在人群中穿梭,他凭借灵巧的身体总会跑在最前面,坐在小凳子上,双手托着脑袋,抬起头瞪大眼睛,看着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抬起头摇着羽扇,徐徐唱到:“评阴阳如反掌,博古通今……”。虽说听不大懂,但是他也会依依呀呀的跟着随声附和,周围的一切似乎都安静下来,只有这个男孩,和他面前的大戏台。
    上小学时,李雷的课本上,被他满满地涂鸦着三国人物的造像和武打场景,他的行为受到父亲和老师的责罚,但这样也抵挡不住他对绘画的热爱,从此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一棵艺术的种子。
    费洛依德曾说过,“成年人的所作所为,包括各种怪癖和各种爱好,都能在其童年中找到情感的起源和动力,不少艺术家所固执表达的都是他从小就不可磨灭的经历,这些经历伴随着他们一生,影响并决定着他们的艺术方向和风格。”
    童年的生活情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李雷,“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赤壁之战”、“单刀赴会”这些形象总会冲击着他的记忆,那单纯明快的色彩,稚拙简炼的造型,熟悉的故事人物,总会刹那间让他感觉到儿时大戏台上那缕灿烂阳光的温暖和喜悦。面对熟悉的一切,如影随型,犹如昨日,深深地刻在了李雷的内心深处,以至于他对民间传统艺术的热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无论走到何地,他总是逛遍了当地的农村集市和传统庙会,看到的美东西就会不由地激动起来。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对于中国传统戏曲和民间社火的借鉴,笔法大所磅礴,引人入胜。大胆的变形和夸张,泼墨挥毫间透出一种洒脱和桀骜的气势,体现无尽的张力。民间美术中大红大绿,对比强烈的色彩在他的笔下收放自如。在看似随意的线条中体现匠心独具的意韵。
    艺术的根基到底是什么
    每当看到李雷精彩的国画作品,从思维惯例上,大家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他学习于国画专业,但李雷却告诉我,他开始是学版画出身。这让我很是诧异。
    大家都知道,国画,尤其是大写意,它会更多的注重意象性,往往会忽视事物本身的具象,通过留白、晕染、勾勒等技法,给观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而西画则相反,那么李雷又是如何完成从西方绘画到国画的成功转型呢?
    原来,李雷从事版画艺术创作时,作品注重民间美术造型特征和现代构成因素的结合运用,在看似无序线条中透露出对形式规律的遵循。在李雷学习西画的过程中,很多基本功会在此时扎牢,只要技法熟练,思维敏捷,用笔大胆,西画的优势也同样能运用到中国画创作中。
    李雷的作品非常注重造型的多变性和有序性,这是对中国画的一种发展与创新。在他所画的《三国人物》系列作品中,充分吸收民间美术高度概括极富装饰的形象符号,力求减弱细节处理,追求艺术构成中的几何秩序形成交错美,在对称与对比,平衡与变化,简洁的线形与明快的色彩中,拓宽精神想象的空间,寻找自己个性和艺术目的的元素,传达着一种视觉隐喻。
    韩羽先生说:“无论是什么艺术,都要把握好熟悉和陌生、似与不似这两种关系。”李雷在“熟悉”的民间艺术的形式中挖掘出“陌生”即“新”的意境,以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为根基,融入现代的创作理念,走一条现代与传统相交融的创作之路。这可能就是他艺术道路上毕生的探索和追求。
    很多人会说,艺术的根基是技法;也有人说艺术的根基在于艺术家自己的思想,在李雷看来,艺术的根基,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
    “一个民族的文化,代表着这个民族从兴起到繁荣昌盛的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是人们对民族、宗教、政治、哲学及其他一切形而上理论的强烈认同感。只有对文化的认同,才是艺术创作的真正源泉,它奠定了整个艺术的根基。”李雷在作品中勇于另辟蹊径,从民间艺术中寻找创作的源泉。他深知民间艺术是最纯粹的艺术,它来源于人民生活,具有最广大、最直接的欣赏群体和最丰富,最璀璨的艺术瑰宝。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几乎涵盖了普通人民生活的所有层面,是创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材料。李雷力求把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对民间传统艺术的理解和感悟相融合,吸取民间美术中造型手法,并结合现代构成中形式因素,探索着一条现代与传统相交融的创作之路。
    创作的最佳状态
    这次采访之前,我查阅了很多关于李雷作品的评论文章,非常喜欢他的好友,《国画家》杂志主编杨惠东写的一段话:
    “展开画卷,我就被这一片浓烈是渲染深深的感动,红的彻底,绝不拖泥带水;绿的纯粹,一气呵成,运笔老道,用色大胆,笔墨所及,处处彰显画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艺术功底,让人不禁暗自拍手叫绝。那么多年,我见过基于民间艺术创作的作品不下千副,却从来没有一副象李雷的作品那样,给我如此强烈而持久的视觉冲击。”
    是啊,一比一世界,一画一人生,虽然之前看过他的画册,但是当李雷展开他自己带来的画卷时,给我的震撼决不能用言语来形容。浓重、富丽、强烈、抽象,那是鲜明的“水墨重彩人物画”,传统人物形态与绘画中的抽象表现相映生辉。当角色的形象和性格被凝重成笔墨和线条的时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出现了;在挥洒如风的笔墨下,更能使人感受到“三国人物”一种浑然的英雄气概。他的线条随心所欲,在水墨中撞入重彩,层层叠加,这些都改变了传统中国画的空灵雅致,更体现着厚实而流畅的张力。
    李雷常常要求自己努力达到自由、丰富、自主的创作状态。达到一种“自由自主”的创作状态,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是一种对自己状态的体验与把握。李雷说:“只有在创作过程中保持着一种自由,自主的,没有约束的状态,才有可能使自己的许多错综的思绪交融在一起,并且自然的释放出来。”在进行国画创作的时候,他用一种心境,在传统色彩和现代构成中寻找新的感觉。
    只有在思维定势上获得突破和创造,才能真正带来形式上的变化与创造。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最能体现生命意义的不是作品本身,而是完成作品的整个过程。说到这里,李雷突然停了下来,继而缓慢而又坚定地说:“作为艺术家,我相信直觉。一旦有了理性创作的灵感就会麻木,生命能量的释放就成了问题,直觉支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这就是‘自由’;但是,仅仅只是天马行空,依旧创作不出好的作品,这样就需要我们有‘自主’支配能力,让自己的直觉真实地反映内心世界。”
    先做人 再做事
    从小到大,看戏、听书、读文,李雷不知听了看了多少三国故事,每每总感慨其博大精深、领悟匪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得明主而尽忠诚,忠勇双全的关云长,寻故主千里走单骑;一代明主刘玄德识贤才三顾茅庐觅名士,卤莽可爱粗中有细的张翼德扬正气鞭打督邮,还有单骑救主的赵子龙,老当益壮的黄忠等等这些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富于贤德智慧和人格魅力的人物形象,体现在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形式中,他们所传达出来的“忠诚仁义”的儒家文化思想,在广大百姓中牢牢扎了根,这些也是他创作三国人物画原动力的根本所在。
    先做人,再做事,这是李雷一直信奉的准则。李雷说:“三国人物,带给他的不仅仅是形象上的冲击,更多的还是传统儒家思想的道德观与他的共鸣。”从他儿时大戏台潜意识里对三国人物的佩服和崇拜,到领会三国故事里所折射出的文化精神,这是一个渐近的过程,也是他对中华文化孜孜不倦追求的过程。在创作中,他被人物的重名节操守,以及忠上、仁下、义友的品质所折服,在画面中张扬着一股正气,通过庄重而丰富的色彩来表现人物的忠奸善恶,美丑好坏,寄托着自己的褒贬爱憎。追求一种曲折拓宏的气势和神韵,弘扬着中华民族精神。在创作的过程中,甚至笔下的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等人即是自己所需追崇的楷模和贤德的标尺。
    当采访快结束时,阳光不再刺眼,周围的人也多了起来。在纷扰繁杂的社会中,李雷依旧保持着那份淡定。夕阳下,他就像一个穿越艺境的守望者,用他特有的魅力,“描绘着”属于自己的篇章。
    (作者《中华遗产》杂志编辑 艺术硕士)
    李雷 三国人物
    Figures of The Three Kingdoms   Li Lei
    彩墨三国人物精选
    Selected Works of the Figures of the Three Kingdoms in colour ink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