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键盘还是拿画笔——数字科技时代下的艺术家们

敲键盘还是拿画笔——数字科技时代下的艺术家们

敲键盘还是拿画笔——数字科技时代下的艺术家们

日期:2013-10-22 10:55:49 来源:
关联艺术家:

>敲键盘还是拿画笔——数字科技时代下的艺术家们

     文|良雨

    近来,一些较为有资历的艺术家在写东西谈关于数字科技与艺术的关系。他们大多都持悲观状,觉得艺术已经到了末期,即将死亡,取而代之的将是以数字科技为表现形式的数字艺术。这样的声音让我觉得很尴尬,甚至有苟延残喘之嫌,看来他们是妬气了!
    在家我最爱随手翻看的一本读物,TASCHEN出版社出版的《Modern Art》,汇总了1870年至2000年的一些重要的国际艺术事件及艺术家的作品,就算你对现代艺术一无所知,仅仅靠着人体本能所具有的视觉感官,从第一页翻到最后一页,多少都会有些粗略的体会——说白了就是越来越不像了,越来越没谱了。
    所谓的“像”和“谱”是个具象的概念,可以理解成是对某种意识形态的阐释;换个角度来说,这一百三十年来正是数字科技由萌芽到开花的一个发展,也就是说数字时代的介入应该是人性更为自由的开始。我们无需在回避数字科技对艺术的影响,应该更多的去看看影响到底在什么地方。在达·芬奇的那个年代绘画语言是一种基本的技法,并没有上升到艺术的高度,因为那时的绘画语言并没有从绘画本身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艺术,当时由于没有影像技术,绘画还肩负了很多“描绘”与“还原”的责任。
    而我国至今的大众文艺欣赏水平还停留在以具象思维为基础的层面上,还是保留着对传统审美的观念因循承袭,很多所谓的非争议型艺术家还是在靠着技艺吃饭,在数字科技的大浪潮到来之际,他们自然不能像以前那样如坐针毡。这些习惯了站队式的创作的人在也不能心安的站在队伍里面了,因为不管什么样的队伍都将被时代的潮水所冲垮。
    我们确实需要形式为我们的艺术创作找到方向,但是我们必须思考的是形式本身的表现是否只局限于形式的本身,当我们开始要准备做某种风格或者是故做稳定的时候,那估计也就快要死亡了。有时我们想找到自己,但我们常常又被迫把自己赶跑,我们总是进进出出,想要留下印象,但印象在最慌淫处的顶峰常常会一剑刺穿我们的心脏。其实,敢于开始了解自己是一种多么低等的生物时,真正的价值才可能悄然而至的去挽救这种低等的卑劣。所以数字科技则更为写实的羞辱了这样的低等与卑劣。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带着我们的那点“低等”去与其拼杀,因为在艺术中任何的战争都是非必要战争。艺术的美在于发现,在于剖析,比较的心态最后只能是痛苦至极。
    在我看来数字科技的介入,不仅没有取代艺术家的某种职能和价值;反而是在另一个层面上解放了艺术家的“手”。艺术家可以适当的放下原本所谓“描绘”和“还原”的责任,从而将目标对准对人性和自然的剖析,对社会价值取向的研究上。
    艺术家不应该局限于自我所能掌握的艺术语言,更应该关注艺术内容的积淀性,艺术观需要对学术思想进行讨论,比如哲学,文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我们需要在共性当中找个性,艺术家应该摆脱当技法的奴隶,金钱把玩的工具这样的身份,艺术的发展需要去多谈民众,多去关注民众与艺术家的关系,要将民众的审美观作为艺术发展的标志,而非艺术家的才华和突破。这样艺术品才能适当的从金钱的消遣品中分离出来,成为社会价值的一部分。
    民众需要在艺术中提取到营养,而不是去寻找与自己思维定式吻合的契合点,要学会反思自己的价值观,保持独立性,学会顺着艺术作品的脉络来展开自己对人性的思考,千万不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当代艺术没有必要去追逐哪种是形式是主流,哪种形式更为标新立异。因为回首历史,很多时候艺术不会告诉我们艺术是什么,只会告诉我们艺术还缺些什么。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