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桓,一个留给澳门的名字

郭桓,一个留给澳门的名字

郭桓,一个留给澳门的名字

日期:2013-11-09 15:44:34 来源:
关联艺术家:

>郭桓,一个留给澳门的名字

     童建颖

    在澳门美术界,如有谁不知道郭桓的,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这是2000年2月中国《美术》杂志总383期我的文章《关于郭桓》的开场白。在这之前的1998年12月,中国《美术界》杂志总139期已经发表了我的文章《郭桓印象》。
    再往前,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一份《世界华人艺术报》上出现郭桓的名字及其所占篇幅不多的介绍。当时的中国大陆,人们对澳门还知之甚少,除了以博彩娱乐为特色的旅游城市外,其它的几乎全然不晓,十分陌生。更想象不出这里有着宽松活跃的文化氛围,还有众多的画家、艺术家,而其中的郭桓,则实在有资格称得上特殊的个案。
    作者、作品及其生存方式
    初识郭桓,是在1997年6月的一天,由诗人陶里介绍,我们见了面。穿着随意、浓眉大眼、结实的体格,粗糙有力的手掌,热忱、豪爽。画家间的交往,用不着任何寒暄和辞令,他带我看了已上墙和正在制作中的后现代主义作品,坦言他的艺术观念。
    1940 年出生于中国广东、曾就读于广州美专的郭桓是位有荷兰血统的华裔后代。1962年从广州移居香港时,于中英边境的罗湖桥上默默许了个愿:“到香港之后,不要谋职打工、也不要学做生意,立志实现儿时的梦想——做个画家。”由此,他以画养画,为艺术而艺术,这个梦支持着他走过三十余年坎坷路,至今无怨无悔。他谦虚的说:“现在虽然一无所有,距离理想尚远,但唯一的财富是拥有一个可以自由创作的空间。”在澳门为数极少的几个职业画家中,他的成绩斐然:至今举办个展20回,双人展10回,联展超过百回。作品多次展出于中国大陆、澳门、香港、台湾、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葡萄牙、英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并多次应邀参加大型国际艺术活动。在本澳及国际、国内多次获奖,出版画集十余册,作品由早期的具象转变为抽象,并历经装饰拼贴、从《空灵一霎》、《奥秘的东方》、《理念汇流》直至《时空交织》等不同系列、由平面逐步发展至立体、之后又进行装置及行为艺术的尝试,不断探索。
    墙上一幅题为《幻化的足迹》的作品,用经过自然风化的粗糙木料做成的框架、绷上一块历尽日晒雨淋的油布,事实上是作者特意买了全新篷布向一位大陆货车司机换来的旧货,利用难以辨认的本色效果略加压克力的随意挥洒,成为一件令人沉思又回味无穷的现代作品。
    另一件是由两块表面有很深蚀痕的朽木组成“人”字形架构,再加上粗粗的白色尼龙绳,给观众以极其强烈的视觉冲击……
    还有一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废旧物料,经画家重新组合、稍加处理、点石成金。他告诉我,他经常去海边寻找一些废弃物资,或驾车捡回一些不为人们关注的东西,以艺术的眼光,进行再创造……
    郭桓对自己的作品总不满意,经常推倒重来,他说有时创作一幅作品要跨越数月甚至几年,反反复复,有时却跟着感觉一挥而就,非常顺利,但也许某一天又会将画面作大的破坏,再重来。他不知道最终效果是什么,无法预料,但总觉得还不满意。在做拼贴系列时,还用大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字画、门神、针灸图、咒符等等,随手拈来进行重构,看他工作室中堆放的作品,成品和半成品混在一起,究竟哪幅可以配框只有他自己知道……
    1980年由香港到澳门发展,从此爱上了这座华洋杂居的小城。太太琥茹是毕业于新加坡师范学院的华侨,曾获东方基金会资助赴里斯本艺术学院深造,返澳后随丈夫一起当职业画家。画家、艺术家的生活其实不像有的故事中描写的那么浪漫,所付出的辛劳往往不为常人所知晓。画画的人谁都想当职业画家,却未必个个有勇气、有能力。勇气者,要敢于冒贫困挨饿的险;能力者,则要能依自己的意念作画,创出新路的同时,将画卖掉。这是港澳及海外社会的现实,因为如此,真正的职业画家、艺术家才那么难得、那么少。
    郭桓1992年完成的装置作品《不屈的灵魂》,就是利用两个电缆盘和破旧的网,截断的绳等工业废料重组再造,体现环保意识的同时,表达他对人生盛衰起落顽强抗争的意念。年轻时的他还曾是个赛车手,贯有的好胜性一直影响着他的艺术道路,嘲笑世俗时显得玩世不恭,咀嚼人生时又如庄严的哲人,他说:“艺术良知是画家的心智延伸,画家要有独立的文化观、艺术观、为未来营造一个既成事实的高品质的艺术空间。”
    他确以他的强悍和智慧、努力创就一个属于他的世界。
    连胜街2号G 座
    这是我和郭桓相识并交往最多的地方。
    ——附近是有葡国大诗人贾梅士纪念像的白鸽巢公园、东方基金会以及圣安多尼大教堂。这座三楼四层的旧厂房,被郭桓夫妇辟为澳门国际视觉艺术中心,一座现代艺术宫殿。应该说,这又是他的一次更大型的再创造。
    从构思到体现,经历了人们难以想象的艰辛。从垃圾的清除、废机器及杂物的搬运,直至门窗楼梯的髹漆,内外墙面的粉刷,亲力亲为数月,每天工人般的劳作。周围街坊都不知他们是何人、作何为,到了国际视觉艺术中心揭牌当天,方才恍然大悟。落成庆典隆重热烈,出澳门美术界、文化圈的知友同仁前来祝贺外,政府官员政务司、市政厅主席、文化司长、新华社澳门分社副社长、东方基金会执行董事等均亲临剪彩,还有许许多多葡国朋友、外籍艺术家,同来庆贺观赏这一大作的诞生。
    澳门国际视觉艺术中心是1997年7月由政府注册,文化司署支持,非牟利的私营文化机构。和澳门其它数百个大小社团不同的是,他们成立仅两年,就主办协办各类活动20余次,其中包括个展、联展、群体展、邀请展,以及研讨会等交流讲座,并出版论文集、纪念册,还为国内的《美术界》杂志澳门美术专辑组稿。因为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负责海外招展成功,荣获“海内外文化交流杰出贡献奖”,又因主办邀请长安风格名家书画展而获“国际文化交流贡献奖”……
    澳门末任总督韦奇立将军在纪念贺词中肯定了他们“除作为本地区行政当局所主办文化活动的补充外,对保存和发扬澳门文化和艺术更具有重大贡献。”并“懂得如何创造条件和开拓资源,成功举行各种展览和讲座,显示出卓越的开创精神和毅力,本人认为值得尊重和表扬。”
    新华社澳门分社副社长宗光耀在贺词中说:“中心自成立以来,积极努力,辛勤耕耘,多次成功地举办书画展和艺术研讨会,为推动本澳的艺术发展,活跃人们的文化生活,促进与外界的文化艺术交流起了积极的作用,受到社会的好评和赞誉。本人对贵中心所做的贡献和取得的成绩表示敬意和祝贺。”
    除澳门的中葡政府官员、社会名流的祝贺外,还有近百位朋友的赠言,站在各自的角度说了大实话,有趣生动的体现了这一私营文化机构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在中心成立周年纪念册的“嘤嘤其鸣”章节中我写到:
    “事在人为。
    澳门国际视觉艺术中心的建立撰写着自己的历史,并载入这座中葡小城四百年后之巨变。无论世人对文化对艺术或看重、或轻视,创办者都将做出不懈的努力,以报答所有甘心支持中心生存发展的朋友们,并谢天意。
    因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回归庆典和不归路
    澳门的主权回归是本世纪中国人自香港回归后的又一大盛事。
    从1999年12月18日葡国勋章颁授仪式起到19日回归文艺晚会、酒会及官式晚宴、政权交接仪式、20日特区政府就职仪式、特区政府成立庆祝大会、招待酒会直至23日中葡联络小组告别酒会,郭桓夫妇出席了一系列庆典活动,分别由中葡国家元首、澳门末任总督、澳门特区首任长官及中葡大使发出的邀请,在澳门的艺术家圈中获此殊荣的屈指可数。
    对于这些,郭桓既鼓舞又平静。
    二十多年来,他的作品分别由葡国总统、澳门总督、市政厅、东方基金会及一些金融机构和爱好者们收藏,新落成的观音莲花苑有他们的壁画、刚通车不久的莲花大桥管理处挂着他的新作……然而1999年初,郭桓经医院检查确诊患了鼻咽癌。5月,由视觉艺术中心举办的《现代中国画四人邀请展》仍照常开幕,此后便默默地与病魔搏斗,每天往返渡海去香港接受治疗。直至9月,仍由夫人陪伴应邀参加首届中国舟山国际沙雕节,因作为回归前的澳门代表,并以顽强的意志完成了象征意义的沙雕艺术作品,受到国内多家传媒的关注,新华通讯社还分别在北京、上海及澳门等地发布了新闻和图片。
    ——对常人来说似乎难以想象,然而他却早已坦荡直言:
    “主宰自己命运,支配尚存岁月。这个坚定不移的信念,使我选择纯艺术这条不归路来实现自己的梦想,这确是拿命运作筹码的豪赌,侥幸至今尚未输掉。”
    郭桓夫妇从刚出席的酒会回来,除去他们称之为特殊场合必穿的“戏装”,又和平时一样的随意自然。告诉我,对澳门将成为国际文化、旅游的都市有信心,并愿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尽艺术家的天责。
    生命极限的挑战 
    活着就好,有梦更妙。——这是郭桓请友人写的一幅字,挂在其连胜街2-G三楼客厅的墙上,不仅示人,更为励己。
    作为叱咤画坛的风云人物,由具象到抽象,从表现到后现代,油画丙烯、混合媒材到装置,郭桓的作品影响远及港澳台、东南亚乃至欧美各国。后来,却因这场大病,精力体力倍受影响。其间,除参加第四届澳门艺术双年展外还参加2001年上海艺术博览会并到两所高等艺术学府讲座交流、以及第十六届亚洲国际美展等等。回澳后,带病画了一大批水墨新作,还将艺术中心粉刷一新,准备再度运作起来。而癌症再度发作,2002年郭桓接受手术,和死神擦身而过。术后的个展《活着就好有梦更妙》在千禧画廊开幕,再一次惊动艺术圈及社会各界,人们为之鼓舞。在其呕心沥血的鸿篇巨制当中,参观者仍能看出他对生的渴望,对梦的追求。
    自我反思、感悟人生。如果说宗教是一种精神寄托的话,艺术确为艺术家的宗教。人生如梦,不同的人可以拥有不同的梦,艺术创造乃郭桓的梦。当亲身经历人生百味之后,尤其面临病痛死亡,对社会和人生有更为深层的理解,对其自身也有更为准确的评估考量,方能更为平和坦荡的面对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直至2003年,就在第十八届亚洲美展暨澳门文化体.现代画会十八周年会庆之前的一个来月,郭桓悄然离去。——以致现代画会将会庆改作纪念,亚洲参展国艺术家的代表们来到澳门,向这位艺术家及其夫人深深致意。
    作为朋友,离别澳门两年半后的故地再访,最大的遗憾是,郭桓走了。
    琥茹设宴请我,并说老郭高兴你来,给我的感受是,郭桓还在。——我又一次踏进连胜街2G的大门,从底层到二、三、四层,这里一切如故,熟悉的陈设以及墙上的作品,还有后来启用的顶层工作室,一些未完成的新作、工具颜料等。
    郭桓走了,然而人去,楼未空。
    ——2004年1月13日 《 澳门日报 》副刊发表我的短文《人去楼未空》。
    留给澳门的名字
    由中国广东来到人间,便带着儿时的梦想渡过童年和少年,并从广州美专肄业而跨入的青年时代。当年,郭桓离开大陆到达香港,可以称为他人生的第一大转折。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从他60年代的油画作品中不难看出其造型基础,及在中国大陆当年意识形态予以影响的同时已开始初露个性和才华。然而,倘若留在大陆,他走的则是另一条路,会是另一番曲折。
    而在70年代的油画作品中,则是记录了香港生活现实下的心路历程,其中不乏徘徊、反复、迷茫,又满怀着激奋、爱憎、追求。不同的社会制度使立志当画家的郭桓面临不同的考验,以画养画谈何易,须为艺术付出代价。可以说,这一阶段的画作包含了边境之外闯荡的艰辛。
    80年代的水彩、油画作品、以至后来的混合材料作品都表达了他新时期的开始,也是他人生的第二大转折。在这个阶段的画作中,人们可以看到澳门社会对其产生的启发和灵感,以及这座华洋杂居的小城提供的养分所带来的思考。所有这些在后来学者的评论当中可以读到。——“郭桓的作品拥有众多青睐者,其中不乏葡萄牙人、特别是居住在澳门的葡萄牙人。这位自1980年后在澳门定居的画家,以其对往昔的浪漫情怀,以及对当今所处的文明社会的反思,赋予他的作品深刻的意义。”(万妮蒂-1995)
    到了90年代,他所涉猎的范围更广,且大致可分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包括油画作品、奥秘的东方系列、装置及行为艺术。曾有评论家这样称道——“郭桓在港澳与南洋的物欲社会里泡了很久,虽然仍执着于东方人的精神气质和中国人爱憎分明的朴素感情,亦不得不接受西方物质官能文化的直接冲击,禁不住沉溺于大都市声色娱乐灯红酒绿泛滥的欲海,追求不可思议的体验,并把既浪漫又神秘的内心幻象跟对外部世界不可抑制的体验结合起来,使他充满野性的笔触带上了性感甚至色情的抒情色彩。”(黄晓峰-1996)
    后期则包括奥秘的东方系列、斗牛系列、环保系列、首饰、舟山沙雕等。对他后期的环保、装置和行为作品的抽象表现,更有理论家指出——“如果说大陆90年代的抽象水墨艺术更多表现的是对中国社会急速现代化、市场化所带来的自然性丧失、虚假符号泛滥等等的敏锐反映和有力拒斥,而郭桓的抽象艺术所表达的是一个浪漫游子的真实生命体验和浓烈思乡情怀。”(皮道坚-1997)
    整个90年代可以说是他个人艺术上的成熟期。这一时期的作品蕴含了作者强悍而旺盛的生命力,也表达了他对世界、自然、乃至生命的感知和思考。
    经历港澳回归和世纪之交,2000至2003年是郭桓的第三次重大转折。短短三四年中,经历生与死的搏斗,伴随着体质、心智、病痛而获得的深刻感悟,作品包括通过儒释道对华夏传统文化的影响进而思考宇宙万象,宣泄表达于观音莲花苑壁画、奥秘的东方系列、现代水墨、迷惘2000系列、即兴小品、素描、涂鸦手记之中。有位葡国官员谈及——“郭桓先生对艺术的强烈追求,使我察觉到他已经将‘人’完完全全融汇于‘画家’造诣之中。”(方达舟-2002)
    在生命的最后时日,郭桓的即兴小品虽小而见大,充满灵动与豪迈;厕所的玻璃窗线描画,流露对生之情爱的深深眷恋;术后的手记涂鸦,可谓弥留之际的梦境呓语。
    人生苦短,和作品相比,郭桓的人生可谓短之又短。
    但他保持了精神的独立、思想的自由。
    并将生命中的二十三年、包括其间的所作所为献给了这座小城。
    他,留给澳门一个名字,一段不可替代的人生。
 
    1998-10-9初稿于澳门听潮阁
    1998-12-25《郭桓印象》于《美术界》总第139期
    1999-12-27 二稿于回归后的澳门
    2000-2 -5《关于郭桓》于《美术》总第383期
    2002-12-7《活在梦中》于《郭桓画集水墨作品》
    2004-1-13《人去楼未空》于《澳门日报》副刊
    2013-5-28完成稿于上海未眠居 
    参考文献:
    万妮蒂《反思与再创造》1995
    黄晓峰《沉酣于瞬间发泄的生存困惑》1996
    皮道坚《浪漫游子的生命体验与思乡情怀》1997
    方达舟《向一位富有艺术触感的画家致敬》2002
    郭桓《我的自述》2002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