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雕塑造像—相、度、线

古代雕塑造像—相、度、线

古代雕塑造像—相、度、线

日期:2013-12-18 10:48:34 来源:
关联艺术家:

名家 >古代雕塑造像—相、度、线

    引言

    古代雕塑造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现今问津者了了,学习者也缺少平台。本人通过多年的国内外考察学习,创作实践,于今小获心得,现应约撰三千言,权当引玉之砖,还望贤者赐教。

    关键词:雕塑造像  相学  内在精神   量度  线性表现

    摘要

    西方传统审美,注重客观和真实,重视人的表像外观和对人性的把握,追求真、善、美,最终达到对客观理想的塑造和表现;中国人的审美,注重表现性和精神性,重视人的精神内涵和对神韵的把握,突出精、气、神,达到最终对精神上的宣泄和表达。

    古人造像 ,首先必了解相学。由于中国造像艺术重视人的内在精神表现,因此,造像者必须着重研究人的相貌。通过相貌去了解人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最后才能做到心相一致,因此,相学就成为造像者必修的课题。

    古人造像 ,其二必解决尺度问题。没有学习解剖学和人体比例的先人,是如何把握在壁立千仞的崇山峻岭上建造大佛,又怎样在洞窟中,完成顶满洞壁的巨制?没有后退的空间,没有合理的光源,造像比例依然合度,形的塑造也臻完美?

    古人造像,其三必重视线的表现力。衣冠是反映古代人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衣纹通过线性的表现,既体现出物理性的衣装服饰,又达到对人物内在精神的反映,“线”是雕塑传情达意的依托,线在造像上的自主游走,可以达到相随心转,形神兼备。

    了解以上三点,有利于从专业上解读古代雕塑造像。笔者因学识局限,不妥处还请各位指正。

    一、相塑同源

    历史上记载,西汉有麒麟阁功臣像;东晋有顾恺之画邻女;唐代有阎立本作《历代帝王图》,但均“不惟极其形似”这种似与不似,在某种程度上正反映出造像与相学之间的关系。

    元代画家王绎的《写像秘诀》中开卷即称:“凡写像,须通晓相法”,则为造像与相学之间的内在关系提供了依据。

    相学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至隋朝,已达到高峰。当时,造像与面相学、山水画与风水学、都互为关联互相影响。

    一般而言,面  相学主要是 指 面部的五岳及三停,即:左颧(东岳)、上额(南岳)、右颧(西岳)、下颌(北岳)、鼻(中岳),额门、准头和地阁三个部分为三停。研究面相,其中包括骨相在内,都是有利于 洞察、了解人的性格和内心世界。 钱绍武先生认为:“长期表情的凝固就成了相貌 ”,正说明相貌和人的社会属性的相关。

    古代雕塑均追求社会功利性。无论是神佛或帝王,一般都参照相学中最理想的面相进行塑造,反之亦然。因此,相学也可说是造像指南。如塑帝王,必是眼秀而长,如塑力士,自是目光如炬。因相书中就有:目秀而长贵比君王;目 烈有威,万人皈依 ;如塑贵者,还得是:天 庭饱满,地阁方圆 等等符合相学的标准。

    在西方,同一个神可以有千百种客观生活中的形象,塑造肖像,则追求逼真肖似和结构的准确合理,在中国,神佛有神佛的标准,帝王名士,除描摹对象外,还得参照相书,追求面部五岳泗水与人物社会属性的关联。因此,没 有 胡须 的忠义之士岳飞,造像时可添上胡须,因相书有云:“髭 须犯空,形克无穷 ”。这真可谓相 塑 同 源。

    二、相面塑心

    脸部表情、神态、神韵是古代造像的关注重点,因此,面相学与造像息息相关。谈到面相,相学中对五岳的要求是“必有峻极之势”,而对耳(江)、口(河)、眼(淮)、鼻(济)的四渎,则要求“必有川流之形”。通过研究五岳四渎而达到以形写神。

    造像中有一种手法叫“写真”,但并非追求客观真实。古人强调“默记写真”,“真”,是指人的天真本性,内在的神韵。写真时从局部出发有利于洞察内心世界。动手之先,如相 家 一样,先相其神,再相其形,如此,当能做到形神兼备。

    鼻子是造像者首先关注的对象,认为成败得失,在此一举。王绎认为,以鼻做尺度,最后可达到“庶几无纤毫遗失”。因为相面时,也首推中岳,故中岳被相学和造像称为“鼻祖”。

    如何通过人物的不同外貌,去把握内心世界?艺人一直很重视相学的理论指导。如:耳门广阔,聪明豁达,两耳垂肩,贵不可言;舌短而大,愚鲁懈怠,舌小而长,仕宦吉昌等等,唐代杨惠之失传的《塑诀》,就有“抑和相术,故为今古绝技”之记载。从相学角度来把握人物性格,对深入分析人的内心世界的确大有裨益。

    田、由、国、用、目、甲、风、申,是先人在面相学上的八格分类,艺人运用它来进行观察,有利于高度概括造像面部的基本形。

    面扁而方者为田字格;尖下颌者为甲字格;头脸方正面带须发的为国字格; 上削下方者为由字格等等。

    八格之中,各类性情从中悉数反映。如:由字格,庄重自在;田字格,刚劲有力;目字格,温雅文静;风字格,潇洒超脱等等。显然,我们可以从古代造像中得到确切的印证。

    当然,在八格之中,内外未统一者也有之。综观古今中外,十浊一清、十清一浊,并非少数。史书有载,孔子有7露(相学忌露:鼻孔仰露,夭折寒索;目露四白,阵亡兵绝),但弟子谓:望之俨然(从精神里透出的神气),此乃表里不一也。而相学也称圣人有异相,如“舜目重瞳,遂获禅尧之位”等等。

    三、尺度定格

    古代雕塑谈尺度,各有各的规范。占主要比例的佛教造像,就有着严整的法则。佛造像共有三经一疏,三经一疏即是佛教三部造像典籍和后人的注疏。而其它的造像,也都采用有异于西方的比例规范。

    《佛说造像量度经》自西域传入中国,初为梵文,直至清代,才得以翻译。因此历代佛造像量度就是师父传徒弟,口授心记。

    当艺人有造像量度经在心,不论佛像如何顶天立地,无论石窟环境如何险要,匠师均可依据量度经中手指量度而标准呈现。如佛像站立高度:“以自手指量,百有二十指。肉髻崇四指,发际亦如此”“项心脐乳间,带半十二指。脐圆有摺旋,深阔皆一指”等等。

    其它非宗教造像,也是依据历代传下经验口诀加以背诵默记。如“头分三停,肩担两头,一手捂住半张脸,行七坐五盘三半;面分三停五眼,身分腰膝肘肩,袖内上臂贴肋,肘前必对肚脐;腰下突出是肚,肚下至膝两数,再往下数是脚跗;正看腹欲出,侧看臀必凸,立见膝下纹,仰见喉头骨”等等。这些,都为古代匠师提供了把控各种尺度的规范。

    因此,在实践中,艺人依靠这些法则,搭架上泥,根本不必旁顾,无需卡尺,也无需退后观察,以手当尺,逐步加以完成。因为这是多年传下来的经验,也是东方人独特的智慧。依据这种方法,不必退后观察,也不看是否符合七个半头比例,上完泥,从头到脚,一气呵成。

    古人造像,强调合事实,合法度,以至形态和内在精神相吻合,在规范的控制下,比例尺度都十分完美。

    三、线的表现力

    西方思维引导我们要通过素描去训练基础,要研究人体、结构、体面、形体等课题,而中国人的学理,却不认可人体美的价值,而更重视内心世界的表达﹑心灵的体验和情感的渲泻。因此,先人通过概括性很强的线描去训练基础,去研究脸部表情、神态、神韵以及对线的运用和衣纹的程式等等。

    当佛教传入中国,佛造像的兴盛及逐步汉化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在不同时期,衣纹的线性从物理性到精神性的各种不同的体现。

    早期的造像,从人物紧贴衣衫,犹如刚从水中出来的印度秣兎罗风格——薄衣透体,逐渐演化发展出多种样式。1、有凹槽,疏密、深浅、主线和辅线等变化的阴刻线式;2 、有贴泥条强化线性的阳塑式;3、有横断面犹如阶梯,层层叠叠,棱角分明的阶梯式;4、还有横断面高点突出而浑圆,起伏翻滚的波浪式。自魏晋至五代、宋,这几种线性表现手法承载着造像的法则和精神指向而沿用不衰。

    前面提及,衣纹不仅是“物理性的线条”,可与面结合、与体穿插;她还可以是“精神性的”,有着诗性和神性的指向。她结合线的表现力,在形与神中游走。有时疏密有致,强有力的支撑着整个的造像,有时如行云流水,形成了整体的气场,有时还会波澜翻滚,造像呼之欲出,整个雕塑充满生命的律动。

    优秀的造像,线条流畅而合度,衣纹的表现能知人哀乐且能够达意传情。我们欣赏线条的优美、飘逸、舒畅和收放自如。一般而言,扁、平、直的衣纹,只会让翩然欲飞的神佛驻足,凸、圆、卷的衣纹,则能使卧佛凡心大动。这正应了一句话叫“静如处子,动如脱兔”,龙门石窟有很多唐代的高浮雕小坐佛,袈裟下摆采用凸、圆、卷的波浪式衣纹,线条起伏翻飞,仿佛就欲破墙而出。

    以上浅解,希望能对同好者有所帮助,也期望更多有心人共同努力,为未来中国雕塑学添砖加瓦。

    2013-4-11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6月26日第467期

    参考文献:

    《六如居士画谱》(明)唐寅辑 出版社:长沙唐仲冕果克山房

    《传真心领》(清)丁皋    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传统相学秘籍集成》田海林辑点   贵州人民出版社

    《中国民间画诀》王树村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中国画论发展史实》李来源、林木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