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斯:言为心声 依仁游艺

彭斯:言为心声 依仁游艺

彭斯:言为心声 依仁游艺

日期:2014-02-24 09:48:30 来源:
关联艺术家:

>彭斯:言为心声 依仁游艺

     采访/李慧

    对过去的伟大和美好心存敬仰并缅怀
    问:你以人物为主体的绘画创作中,你似乎更关注男性题材,这背后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吗?对比你创作中的男女肖像,我注意到,你为数不多的几幅女性肖像似乎更具有对现实中个人的明确的指向性,而你的男性肖像更多消解了形象个人化的部分,而更加倾向于一种精神性的指向,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差异性?
    答:对画家来说,这里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男性人物更适合我那个阶段的绘画造型语言,塑造比较刚毅一点的形象。男性题材能更好的展现精神的追求,是一种更直接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这也是作品创作初期,学习西方古典艺术的一个过程。
    相对于描绘男性形象来说,我描绘女性形象是存在一定隔阂的,假如描绘的对象女性,我就不敢随便改变她的形象。女性本身就有一种美,我只要把这种美描绘出来就可以了。因为女性形象偏柔和,如果把女性画的稍微方正一些就不美了,画女性容易陷入到唯美的图像中,这是当时我绘画的一种心境。  
    而男性的形象可以不是唯美,我可以尽情的去改造他。比如面对形象消瘦的男性模特,我可以把形象进行很主动的改造,创作出更消瘦或者更俊朗的人物气质。等于说我在改造形像的同时,也是接近自己追求的艺术形象。所以创作男性形象,我就更容易把自己的气质加入,而在画女性的时候,因为性别差异,在作品中很难画出自己的气质来。这是当时的一种情况,后来的女性形象的创作便不再存在这个问题。
    问:《香草君》及《兰客》等作品中出现的香草、兰等图像,实际上都是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对高尚人格的经典指代物,包括之前的玫瑰的图像,为什么会在绘画中反复使用这种具有象征意味的花草图像?这样的暗喻与你表达古代先贤的作品中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
    答:我当时是这样理解的,兰花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用兰花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今天看来用一个具体的东西来指代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符号的借鉴,其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深刻的结果。但是当时的对事物理解的感情确是很真挚的,因为早期的创作就是想用一个具体的事物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中国或西方的很多绘画都讲究格局和意境,当时没有想这些问题,所以可以看出来我早期的作品饱含感情,但意境不够。当时就想这些东西可不可让自己释怀,能不能把我内心强烈的愿望表达出来。所以很直白的拿兰花、玫瑰这些跟人物组合在一起,作为一种情感上的强烈的表达。
    这些图像也是试图亲近古人的方式。我用头上带香草这种方式表现,也是对古代君子美德的一种诠释。但画中的人物都是非常现代或者当代的,甚至在那个阶段会出现半裸的男性,我要的就是符号带来的一种视觉力量,并没有考虑太深层的东西。今天我宁愿画譬如山丘上有人牧羊,它本身就有非常旷远的、永恒的美感,所以我后来再也没有创作这种精神符号化的东西。我愿意通过最基本的方式,采取比较传统的办法一点点去接近我想追求的精神境界和精神价值。
    问: 在《口角噙香》、《玫瑰君子》、《花殇》、《红殇》等多幅作品中,画面都呈现了玫瑰与男性肖像的组合,这样的图像组合最早是出现在哪幅作品中?在创作中,山水系列与人物系列之间的时间关系是如何的呢?它们是如何演变的呢? 
答:这种图像组合最早出现在《口角噙香》中,我多次运用了这种符号的组合。这些作品表达出了当时我对传统文化理解过程中一种纠结的感情。因为我不完全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但又愿意去接近它,所以才产生这些作品。那个阶段的作品中都带有暗喻,后来虽然仍以人物肖像为主要题材创作,但是已经不再使用符号的暗喻。
    人物系列和山水系列之间存在着关联,在创作过程中有先后。我在对传统精神进一步的接触中认识到传统绘画中因时代不同而产生的艺术表达方式不同,譬如宋代山水与元代山水在精神内核是不一样的。前者向外,后者向内。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寻中,我的作品就会受古代绘画及其精神的影响。同时也更加关注自然中的山水及人文风貌。我想古代画家也是一样的,他绘画的形式受生活环境的影响,中国北方像太行山脉这样的地形、地貌特点才促使中国的北宗山水是雄伟壮阔的。地理特质甚至影响了笔墨,更影响了艺术表达出来的精神。
  人物和山水系列之间是有个延续的,这个时间我尝试在人物画背景中画山,缘于构图上的需要。更重要的原因是试图表达出山一样的庄严,人物形象也呈现出肃穆和庄重。原来的风景和人物画是分开的,后来就慢慢的融合在一起。
    问:在你的人物绘画作品中,西方古典范式中一直贯穿着一种中国传统的精神,从题材到图式,从色彩到笔触,这是与你的个人经验相关还是出于其他的原因?
    答:最直接的原因是传统的精神可以给我藉慰,通过练习书法、弹奏古琴去体味传统精神,也沉迷其中并受益良多。另一方面,传统中存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当你不断接近它时,潜移默化愈久,理解愈深刻。可以说我是一个古典主义者,但不是纯粹的中国传统主义者。比如近段时间我就在听西方古典音乐,我对过去的伟大和美好心存敬仰并缅怀,这也是建立于对传统精神的感受上。中国有句古话:怀古而生远思。我们在怀念过去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很悠远的思考。作为艺术创作,便可以深化这种思考。
    美可以澄澈我们的心灵,也让我们更体会生命之美的意义。
    问:在你的绘画中,一直延续着一种寂寥的情绪,并且在深处暗藏着挣扎,这与你绘画中传统笔墨感觉与西方经典写实手法的撞击是否相关?
    答:从字面上理解应该是没有关系的,作品里面寂寥的情绪属于精神层面的,后者是绘画语言方面的。中国传统的笔墨和西方经典写实绘画语言均可以表达精神层面的东西,但并不是说中国传统的笔墨加上西方的写实造型就会产生寂寥的情绪,这是不能画等号的。如果在我的作品中看到了“深处暗藏着挣扎”。这也应该属于个人的精神思索,而非受绘画语言上的引导。
    西方的绘画很多表达寂寥的情景,中国绘画里面也有很雄健的气势,这跟个人气质相关,是精神层面的,跟绘画造型语言没有根本的联系。从这个层面讲我认为自己还算是一个“言为心声”的艺术家 ,我心里怎么想的怎么表达。绘画最妙的境界是能表达出你内心追求的东西,同时追求的东西还是很高尚的,并升华出高妙的人生境界。
    问:这段时间你绘画的主题基本没有改变,是否还在一个大的系列上延续?
    答:基本上没什么变化。风景画里面会有一些山水画的学习和借鉴,而且借鉴的更深层了,但是形式更不一样了,作品外在的气质和内心表达非常的接近。最近的创作偏田园一些,作品中出现了生活中很熟悉的、很常见的场景。可能是一棵树,一个牧羊人,一段山石等都是日常生活中能看见的。这个跟生活状态,精神层面的思考是相关的。随着生活、阅历、精神活动的转变,理解及感知到的物象就不同了。精神活动导致看到的东西有差别,农民看到一块土壤可能思考的可不可以种植作物,文人士大夫思考的则是比较哲理性的东西。所以培养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对我们来说很重要,美可以澄澈我们的心灵,也让我们更体会生命之美的意义。
    心手一致往往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问:你的作品中呈现出的色彩感一直稳定而别致,似乎延续了西方古典绘画中对光的处理,同样有带有中国古代书画传统材质经过时间痕迹的古朴质感,为什么会这样的处理绘画中色彩关系?
    答:我创作的早期阶段是在学习西方的传统绘画,就会用类似西方传统绘画的方式表达,但现在想来根本就不像西方绘画。因为我当时既没有读懂西方绘画也没有读懂中国绘画,只是图式化的表现方式,颜色也运用得个性化且强烈。后来的颜色往深沉转变是因为受中国古代绘画的影响。古代绘画尤其是宋代绘画由于时间的积淀而呈现古朴深沉的面貌,然后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追求古代绘画古朴的感觉,也是时间的感觉。之后把它带到了人物绘画里面,颜色也是追求深沉、古朴的气氛。  
    最近我发现了光对于我绘画的重要性。西方古典绘画对光的追求从来没有断裂过,我们今天看文艺复兴时期的光、威尼斯画派的光、佛罗伦斯画派的光、德国丢勒画中的光,画家对光的研究、对光的感受、对光的表达是有传承的。中国绘画中的光没有传承。或者可以说不太在乎光的外在表达。
  我要表达类似文艺复兴时期神性的光,还是印象派毕沙罗自然的光?这也是我目前在思考的问题。我在绘画中也会出现这幅是类似印象派的自然光,另一幅类似文艺复兴的神性的光。目前光的表达对于我来说是最琢磨不定的东西。
    问:那么近期的创作状态是如何的? 
    答:创作状态的好坏犹如春夏秋冬一般是交替的。去年的创作状态就比较好,绘画方面跟过去相比有些突破,首先技法上调整了,对绘画本身的理解,尤其是油画语言的认知跟过去不太一样。我最近越来越多的寻求突破,但我深深的知道所为突破应该是顺其自然的,刻意的突破容易陷入到一种类似发明创造里去。要改变创作外在面貌很容易,但真正要画的与以前不同,且创造出内在又非常有价值的新面貌是不容易的。
    我以前的作品是偏意境的表达,现在的作品开始试图表达存在的美感。表现物象的存在感不等同与真实这个词,真实感相对容易,但是存在意义就不一样了,我觉得它是表达了事物最本质的存在之美。为什么塞尚的画很多人看不懂,我在大学的时候也看不懂,甚至在大学毕业好几年中我都看不懂。但是我在去年突然感觉看懂了他的画。感觉到他表达出来的物象结构之美,是眼睛所见并心灵感知出来最本质的结构。弗洛依德作品里面就有存在的东西。这是一种很深刻的对事物的体察。大凡大师都有涉猎,我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面对这座山,虽不一定要征服他,但是去一探究竟是可以的,颇有些“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意思。
  在不断学习和探索过程中,我逐渐发现了存在之美,且心中又有强烈的感知,然笔下不能准确地表达。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眼高手低”。当然这对于从事绘画来说不是坏事,而是好事。但需要时间,需要长时间的锤炼自己的技术来接近“眼高”的状态。心手一致往往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