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王者香 托根在空谷 ——吴雅琳及其作品印象

本是王者香 托根在空谷 ——吴雅琳及其作品印象

本是王者香 托根在空谷 ——吴雅琳及其作品印象

日期:2014-04-17 15:28:44 来源:
关联艺术家:

>本是王者香 托根在空谷 ——吴雅琳及其作品印象

    文/包柏成
    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吴雅琳,优雅、热情、爽朗,才思敏捷,健谈善文,工诗词,尤以美术创作与教育之建树为世人所称颂。她有着艰辛而回味无穷的成长经历,也有着艺术上骄人的建树……
    一、
    走进吴雅琳布满作品的工作室,翻开其著作,再打开其官网,你会发现她就像个音域宽广的歌唱家。一生所雕塑的作品,风格多样,内涵丰富,回味无穷,从中可以洞见其活跃的思维、开阔的眼界,海纳百川的胸襟,“师古人、师造化,而中得心源”再以己意创作之智慧和能耐!
    吴雅琳非常强调“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真谛,强调“用专业的眼光观察社会,将自然生活转化为雕塑艺术样式”的主张,尤其强调在继承优秀中国传统雕塑精髓的基础上求创新。她自幼酷爱绘画,并由此养成了认真体察生活的习惯,从艺后又遍览天下海内外文化名迹。这些深刻的艺术主张、扎实的生活体验,以及广深的艺术游历,是成就其艺术建树的重要源泉……
    本文 ,仅重点地探讨吴雅琳对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继承和创新,及其诗词与雕塑创作之间的血肉关系。
     二、
    吴雅琳特别强调艺术在继承中创新。她早年注意从西方(包括非洲)优秀雕塑作品中吸收精华,近年更注意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雕塑艺术中汲取养分,也注意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吴雅琳有诗云“精神气韵有无中,塑物寄情趣不同。华夏文明天地大,兼修内外更从容。”此诗正好说明了她艺术创造的旨趣指向以及学习和创作的态度。其早期作品较多地继承了西方传统雕塑的观念和手法,而这与成长期的学院派教学方法有关。西方雕塑以科学的理性思维为主旨,重人体解剖和结构,重视造型的科学性。而中国传统雕塑则首重精神性,重神态的刻画,强调人的性格特和内在精神指向,更加重视心灵表达的自主性,允许形象超越客观现实的夸张、借貌塑心。
    吴雅琳从西方雕塑向东方文化特质雕塑的转变,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
    1997年的一次出访,吴雅琳和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北宋木菩萨邂逅后,使其对中国人物造像的塑造首重“神韵”的特质似是顿悟,自此,她与中国传统雕塑结缘,也是对中国传统雕塑及相关文化研究的自觉的开始 。直至今日,吴雅琳凡出国,均到各国美术馆,寻找海外遗珍,有针对性的搜集、考察漂洋过海的中国古代造像。在国内近五年,更是每年率研究生到西北、中原等地考察各大石窟、寺、观,拜访民间艺人,亲临摩崖巨制、寺庙现场研究,尤其在敦煌、麦积山的多个特窟中,静下心来,与先人用心对话。通过长期而潜心的考察、研究,作者不但在造型语言上思考、学习和实践,更是通过旁征博引,整理、归纳、提炼和概括,将历史上几乎没有史论可言的中国传统雕塑,做理论性的思考和探讨,并先后撰写了数万言可供实践的指导性文论。2006年,吴雅琳在广州美院雕塑系正式开设《中国传统雕塑》系列必修课程,并以《东方取经》的命题在国内外作多场专题演讲,每次演讲,备受关注,她自身也借此得到又一次的升华。近两年,所创作之作品更明显地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式雕塑的转型。纵观新作“李济深”“短穗花鼓”和“十二地支”等,作者已不再停留于表面的模仿和挪用,而是“进入到一种具有东方神韵和语境的创作活动中——以东方人的审美价值取向去完成中国人对自身文化的真正自觉”(吴雅琳语)。
    “十二地支”是吴雅琳的新力作。作者以十二个不同神貌的人物,比拟万物生长由生到息的全过程。作者立足于对中国传统相学中“精、气、神”的深刻理解,以“气韵生动”为要旨,创作了这组别开生面的杰作。
    作为养生,西方人修外,中国人修内。“十二地支”对气的运用就是中国式的,观作品“寅”、“辰”,人物含首憋气(而不是西方式彰显外在的肌肉)而使其身生气力,胸脯突显而蓄其气韵,气使形体饱满而显其张力,气之涌动则更显生命活力之律动。再观作品“卯”和“未”,人物取其大型,舍去客观结构,让形能顺势而为、联系贯穿,衣纹、线性随形而走,线、体相托,穿行间形成气韵,线性虽意到刀不到,但气聚而不外散,直至营造出造像中气场。
    中国造像讲究相学不讲究解剖,将相学中面相的性格外化为八格,如作品“子”(对应鼠),两耳招风,机智灵动,面相配以甲字格; 作品“卯”(对应兔),悠然自得,则以温文尔雅的目字格; 作品“酉”(对应鸡),潇洒超然,倜傥脱俗,相则配以风字格等等。以不同面相匹配不同相格,塑造个性化人物,通过外部,表达内在的精神特质,使人物心相一致。
    作品“十二地支”,对精气神的追求,对形象意趣的拿捏,可谓得心应手。作品崇实非实,尚趣非趣,在形象中直取内在精神。这些作品大胆而夸张的取舍 手法,主观“臆造”的能动性,正传递出这样一份强烈的期盼——呼唤彰显中国传统审美精神的心声!
    三、
    “十二地支”、“李济深”、“霓裳羽衣”等作品,彰显了吴雅琳借鉴吸收中华传统文化营养的功力,作者雕塑作品的成功,取决于她包括文学在内的综合素养的厚积薄发。她自幼受父亲古典文学的启蒙,对文学的热爱长期不减,擅文,好诗填词,并有诗词集问世。
    胡博先生说“吴雅琳以诗入塑,成为文人雕塑,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特色。”
    愚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解读吴雅琳诗歌与雕塑创作之间的关系。
    其一,以诗文为雕塑名,以增加雕塑作品的“文气”。其“海上生明月”、“闺中少妇”、“一韵知秋”等雕塑作品,或以现存著名诗句,或以己拟诗句命名,作品“文气”顿生。
    其二,以诗意带动雕塑的创作,雕塑作品中又体现诗意,诗与雕塑作品之间相互阐发和启迪,恰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般。还是以上述所提及的三件雕塑作品为例,诗句把雕塑作品欣赏者的思绪引向幽远空灵的境界,而不仅仅局限于目光所限的作品的形,有利于欣赏者通过诗意的回味和遐思,去完成或逼近完成对雕塑作品意义或意境的诠释。同时,由于作者充分把握了诗中最为传神达意的意象,并将其巧妙地转化为雕塑形象,诗的意境在此得到浓缩和点化,由此,雕塑也就有了浓浓的诗意。以诗入塑,塑中见诗,也就成了吴雅琳人文雕塑的一大特色之一。
    其三,于志于情于理,实现诗歌与雕塑的碰撞和融合。众所周知,诗词缘自抒情言志,美术作品何尝不是?吴雅琳雕塑作品就是一首首耐人寻味的无声诗、无字词,欣赏“剑斩风浪”、“李济深”等作品,就如同阅读铿锵沉郁的豪迈诗词,那是对英雄豪杰的无声礼赞!吴雅琳不仅将诗言志抒情,“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其雕塑作品,而且悄无声息地将诗人凝练世相提炼“诗眼”的能力,融入到雕塑创作,造就其意象传神或意境幽深的好作品。此外,吴雅琳所倡导的雕塑造型的“择优律,综合律”,不也正是诗歌创作中所必须坚持的吗?因此,于志于情于理,吴雅琳之诗词与其雕塑之间,自觉不自觉地相互蒙养着,相互碰撞和融合着,可谓诗塑合一也。
    四、
    吴雅琳的素养和贡献是全面的,她不仅是教育专家,在美院培养过数不清的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她又是名学者,发表了众多功底很深的论文,撰写了众多印象深刻的著作;她是出色的素描专家,中国十大美院图书馆都收录有她的素描力作;她又是诗人,出版过诗词专集;她当然更是名符其实的著名的雕塑艺术家……
    胡博先生曾经夸奖吴雅琳:“她的视野,由身边的人和事,投向更广大的历史、社会、人生、宇宙,投向人类命运的沉思……”这是对吴雅琳直接而崇高的评价!
    纵览吴雅琳迄今之人生,倘以诗意之拟花手法比拟,又当如何?
    愚以为,以兰比拟吴雅琳,至为妥帖。兰花者,“本是王者香,托根在空谷”,“便是东风难着力,自然香在有无中”,其淡泊、幽香、高洁,昭昭然也!
    2014年发表于《影响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发展之雕塑篇(卷3)》天津美术出版社
    吴雅琳官方网站:http://artist.wuyl.zhuokearts.com/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