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政治以及艺术的“身体”:解读朱发东的三个关键词

身份,政治以及艺术的“身体”:解读朱发东的三个关键词

身份,政治以及艺术的“身体”:解读朱发东的三个关键词

日期:2014-06-17 15:54:25 来源:
关联艺术家:

>身份,政治以及艺术的“身体”:解读朱发东的三个关键词

    作者:艺术虫杂志

    身份
    “身份”问题是朱发东创作的出发点。
    从“寻人启事”到“此人出售”再到“身份证系列”,他一直在关注在商业与政治的拉扯下,普通人、平民的一种自我认知困境,事实上,这也是包括他自己在内,我们每一个人的困境。
《身份证》1998至今  13x9cm,塑封 
     一方面,宪法赋予个人的神圣权利屡屡被各种势力糟蹋,蔑视,使得对人的尊重,对人性的尊重与认知不能作为一个基本的价值观得到肯定,正如某位官员的精辟语录:“你还想要公平?臭不要脸!”另一方面,在“唯经济论”、“唯发展论”的大行其道之下,物质的力量被无限的夸大,大量的人为了所谓的财富与成功,背井离乡,来到沿海开放较早的地区打工、生存,远离了故乡的宗族血缘,作为一个彻底的陌生人闯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这里,他的一切价值观与判断都不再能够派上用场,这里也不再是“熟人社会”,他要学会与陌生人打交道,要干最脏最累的活,却只能得到维持生存的报酬,还要时时忍受各种政策与对待上的公然不平等。
寻人启事
    朱发东也有过在海南漂泊打工的经历,那时他忙于生存,无暇画画,但却没有停止过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他看到周围的人都在漂泊不定,行色匆匆,而且经常在路边的电线杆上看到“寻人启事”之类的东西,如果是一般人,看过也就算了,但朱发东通过这些在社会中出现的讯息,敏感的意识到,在人们对财富、欲望的追逐过程中,远离了家庭,脱离了祖辈生活的土地,在肉体与精神层面上的双重迷失将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并且在中国的户籍制度之下,从法律上还未对即将到来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做好准备,他们是“漂”着的,无法享受当地人的各种社会待遇,这又让他们处在了社会的边缘。
    所以回到昆明,朱发东就做了“寻人启事”这个作品, 在一个小照相馆拍了一张个人照片,复印,然后贴到大街小巷中,“自己”寻找“自己”,这种逻辑上的悖论显示了在当时中国自我确立的困境,与其说是讽刺,不如说是担忧,与其说是发泄,不如说是预言,在他做完这件作品多年之后,“空虚”、“迷惘”成为年轻人的流行词汇,“寻找自我”成为了一个摆在社会与个人面前的现实问题,而就在多年前,一个艺术家,已经以自己的方式发出了警告,虽然它无力阻止时代按照自己的步伐前进,但这件作品背后所显示出的的对社会的洞察力与艺术语言上的创造性,已经足以让它载入中国当代艺术史册。
    在此之后,朱发东北上,这时的中国已被商业席卷,穷怕了的中国人,对物质显示出了惊人的饥渴,“下海”、“打工”、“私人企业”不再是人们的忌讳,被到处广而告之的谈论,在判断一个人的地位的时候,政治成分、职称不再是唯一的标准,老板、大款则成为了人们艳羡的对象,金钱成为了“证明”自己与“证明”这个国家的新招牌,这个时候,朱发东再次显现了对“身份”这一问题的兴趣与敏感,他在背后贴上一块布,上书“此人出售”,然后以给各种人打工,干各种工作为主要途径,暂时“出售自己”,不管他当时的出发点是什么,但却尖锐的揭示了商业雇佣之下,人与人之间关系以及人自身的异化,每个人都将是这个大的商业机器上的一颗螺丝,不管蓝领白领,从事着机械单调的工作,盼望着周末与工资,没有例外……可以说今日人们们所遇到的问题,九十年代初的朱发东就已经看到,想到了,今日回看,不得不佩服艺术的厉害,艺术家的厉害。
    经过多年在艺术上的思索,朱发东的艺术创作越来越成熟,并日趋明确,集中的成果就是“身份证系列”。他创造了一种身份证的规格与模式,看上去与官方的身份证类似,内容与信息却又不尽相同。身份证作为“活着”的证明,是国家机器对每个人的认知与管理手段,另一方面,它的严密性也使得它成为个人证明自己的重要工具,成为了证明“身份”的主要凭证,人通过这张纸确认自己的身份,感到放心,并以此作为社会活动的依凭,人成为了自我的监督者。 人真的是越来越自由吗?还是日益被封锁在不见监视者的“圆形监狱”中?在这一作品中,朱发东的目光超越了具体的制度、社会层面,而是以一种历史的眼光再视“人”在当代社会中的处境,并以一种极端的情况为例,暴露了其中的荒谬性。在这一点上,朱发东与他所推崇的卡夫卡走到了一起。
    政治
    “政治”这个词,对中国老百姓来说,总是显得有点遥远,甚至是敬而远之,但如果从一个现代国家公民的角度来说,对公共生活的介入,对自身权利与义务的诉求,都可以称之为政治生活,这是人所必须遇到的问题,逃避是没有用的。
    朱发东一直非常坦然地看待艺术与政治的关系。他很早就明确意识到,艺术家的存在就是为了给社会带来新的可能性,艺术必须与周围的生活发生关系,必须找到向公众空间传播的媒介,让忙于生计的人们看到日常生活的荒谬。这么明确的要将自己的艺术与社会空间相互交织, 让公共空间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并且将公众的反应纳入自己的语言系统,这在当时的中国,还很少有人意识到,更不用提去实践了,从这个角度说,朱发东无疑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先驱人物。
《寻人启事》
    他曾经说过:“ 艺术不是只为少数人创作,这一点,艺术和政治很相似,政治不是政治家一个人而存在的,也不是政治家身边一小群人而存在的。政治只有去影响广大的公众,这样政治才能在社会中产生广泛的影响。艺术也一样,我想这就是包括了中国艺术家在内的当代艺术所面临的挑战”。他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后认为,当代艺术已经不是以往艺术的概念,随着社会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急剧变化,当代艺术已成为一种生存状态的呈现与表述,它要做的工作就是凸现艺术家的生活状态。
    基于这种认识, 所以无论是“寻人启事”、“此人出售”,还是“让朱发东先走”,再到后来的绘画作品, 他一直在寻求与社会更加直接的互动,希冀带出新的表达的可能性。就像“让朱发东先走”这件作品所传达出的信息一样,朱发东一直在提醒人们,在看似习以为常的生活当中,长期的意识形态所带给人们的心灵上的控制,以及由此带来的行为与心灵上的约束与不自由。只不过,这些东西溶化在现实当中,不宜直接察觉,而朱发东通过强行的设计与对日常习惯的干涉,让不可见的东西变为可见,朱发东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可谓不巧妙。如果真有所谓“艺术政治学”,朱发东一定深谙其理。
    艺术的“身体”
    用“行为艺术家”来形容朱发东肯定是不合适的,即使他最早成名的几个作品都已经成为了中国当代行为艺术史上的经典。事实上,他并不在乎做的是什么,只是想在社会里确立自我,寻找个人艺术的新方向。身边的很多事都使他有感而发,他需要艺术,更需要借用艺术来让他介入社会,他相信艺术只有被越来越多的人的了解,欣赏,艺术才能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他不喜欢轻飘飘的虚幻的精神性,而更喜欢实实在在能让人出动得东西,而“行为艺术”恰恰就符合他所寻找的这一艺术语言。但他即使在后来对行为艺术有所理解之后,也没有被束缚在这上面,在他眼里,艺术应该来自一种不断的拓展,也就是说不断扩大艺术的范畴,通过自己的坚持与努力,使得人们发现新的艺术,体会到新的可能性。
    朱发东曾经说过:“ 你首先必须要了解整个社会结构以及艺术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然后你才知道你的位置与角度以及这个位置和角度所可能产生的功能。主体性不是天生的,是反思的结果。跨文化活动也不是一个独立的活动,它是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充满了变化。我没有特意想过我需要去表现一种跨文化活动。我觉得它们都处在整个社会结构里。对一个事情的了解不可能就事论事,它永远是整个结构的一部分”。
    这段话说的非常深入,准确,但除去对艺术的深入理解之外,更加可贵的是他的身体性与知觉,正是这种先天带来的,无法用概念归纳的东西,促使他每每在人生中的关键时刻,做出几乎是下意识的反应。将“身体反应艺术化”,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天生的才能。无论是将自己的“寻人启事”贴满昆明,还是喊出“让朱发东先走”,都能明显感觉到朱发东几乎是动物性的身体性存在,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种“强行地释放”。与依靠概念、经验去认识世界的方式不同,“身体性”才是朱发东对外界的感知方式,正因为有了这种方式,他才敢于不去花费任何心思归纳自己的创作语言抑或是风格,相信只要是我做的都是“艺术”的。这一点可能才是朱发东之所以成为朱发东的原因。
寻人启事
    现在的朱发东与当年在昆明的大街小巷疯狂张贴“寻人启事”的朱发东相比,在生活上无疑是大大改善了,当年的艺术青年也已经人到中年。但他并不打算就此开始“享受生活”,在他看来,物质的改善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所有的问题依旧摆在那里”,他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最后,用他自己的话来结尾再合适不过:智慧的依然智慧,生猛的依然生猛!
    2011.07.22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