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发东-此人出售

朱发东-此人出售

朱发东-此人出售

日期:2014-06-17 16:32:49 来源:风云人物/周刊
关联艺术家:

>朱发东-此人出售

 

《寻人启事》  

    我知道朱发东是在1992年前后,记得是在一本名为《当代艺术》的杂志上,我第一次看到了朱发东的照片。照片里的他很清瘦,留着一头披肩的长发,戴着一顶蓝色解放帽,完全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照片之上赫然写着四个大字:寻人启事。下边则是当年朱发东居住在昆明的家庭地址及其联系方式。我当时觉得非常奇怪,怎么一本艺术杂志上会刊登出这种街上随处可见的《寻人启事》小广告呢?可再往深里细看,这才明白,原来这是一个艺术作品,是朱发东对一个即将到来的消费主义时代做出的某种观念回应,抑或是他个人对于整个时代的一则文化寓言。

    1992年是中国现代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年份,邓小平在那一年的南巡讲话,不仅把中国从某种深陷的僵局中解脱了出来,而且还为未来的经济建设制定了大航向。也是在这一年,中国当代艺术界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广州双年展》的举办。与以往的展览不同,《广州双年展》打出了市场操作的旗号,首次把艺术的价值提到了市场杠杆下。种种这些都在暗示着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整个时代正在悄悄告别八十年代的文化理想。
    朱发东非常敏感,及时对这样一个变化的现实做出了反映。有意思的是,他的这种反映,不是顾影自怜,也不是愤世嫉俗,而是通过对原来那个旧我的解构来完成一种朝向新我的蜕变。他巧妙地利用了《寻人启事》的广告样式,把自己装扮成一个现实社会的迷失者,通过对自己过去那个破落形象的不断彰显,一方面揭示出了社会变迁的现实;另一方面恰恰又在这种变化中使自己从容不迫地跳了出来。这一招朱发东玩了一把双刃剑,而剑头刺向的正是观众期待的内心。
    我就是看了朱发东的《寻人启事》作品后记住他的。
 
《寻人启事》
     1994年,朱发东又做了一个行为,他身穿一件“此人出售”的工作服,从自己的老家昆明一路招摇到了北京。也是在这一年,我见到了他本人。记得好像是在画家刘彦家里,他的到来让我着实感到了一种惊奇。我看着一身蓝缕的他,衣服上还印着“此人出售”的字样,怎么也难以跟艺术家三个字联系起来,要不是刘彦跟我介绍他就是朱发东,那天我还真以为他是路边掏大粪、街上拾破烂的。
    角色要投入,戏要演得真。这就是朱发东的艺术语言。
    此后的朱发东在北京呆了下来,不断以他的行为方式演绎着他的艺术观念。他替别人打过工换取报酬,也为无数人兜售过他自制的印着他肖像的身份证……所有的这一切他都假以艺术的名义,并大张齐鼓地做着自己的形象宣传……
    功夫总是不服有心人,没过多久朱发东果然出了名,不仅自己的形象真的被写进了艺术史,而且还成为了艺术市场上的明星。后来,那件曾经被他穿过的“此人出售”的工作服卖出了天价;再后来,他的更多作品陆续被人收藏,朱发东也由此成为了当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名利双收的艺术家之一。
《寻人启事》
     出名以后的朱发东住在通州,过着深居简出的日子。有时,我们能够见面,但彼此只是客套,信守着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关系。有人说,朱发东是因为发了迹、出了名才淡出朋友的圈子。其实,这是不了解,因为对于朱发东这样一个性格本身很腼腆的人,对社交活动自然会心存障碍。我的感觉是,他拼命把自己的形象推向社会,恰恰是对自我的一种保留,这就像“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典故所揭示的那样。在当今这个消费主义时代,聪明人也一定会知道,只有把自己的社会影响扩大,经济实力加强,才有可能从社会的平均线上摆脱出来,去过自己那“逍遥法外”的生活。
    来源/风云人物/周刊 2005 10 20 总第七期
    作者:杨卫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