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取经、一路同行,吴雅琳研究生之彭程

十年取经、一路同行,吴雅琳研究生之彭程

十年取经、一路同行,吴雅琳研究生之彭程

日期:2014-07-16 11:55:26 来源:
关联艺术家:

名家 >十年取经、一路同行,吴雅琳研究生之彭程

 

    彭程,男,1973年生,山东蒙阴人。1997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雕塑系并获学士学位;2012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并获硕士学位。代表作品:《人间——春远·夏致·秋荒·冬藏》系列、《山·人》系列等。作品《人间》获得“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2012年度提名奖,并被中国雕塑博物馆收藏;作品《人间——春远》,入选“第一届中国佛山·国际城市雕塑大展”;2013年参加“平立行——四人艺术展”和“隐˙无羁——二人作品展”;《山˙人》系列作品获邀参加2014广东当代雕塑邀请展。
     有师如此
    2009年我考上了吴雅琳教授的研究生,方向是中国传统雕塑。距离1997年本科毕业已经过去了整整12年,12年间我干了很多行当,但是基本上没怎么再摸雕塑。一次偶然的机会,听说吴老师招收传统雕塑方向的研究生,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报了名,结果考试的成绩还不错,已经丢失了很久的自信心似乎又找回来一点点。
    第一次见到吴老师,她给我的印象是既严谨又随和,似乎是不太会对一个人发火,但是同时又觉得她讲得每一句话都是经过认真思考,而不是随随便便说出来的。那时,她正担任广州美院雕塑系的教学副主任,是国内知名的雕塑家,但是她跟我平时见到的雕塑家又不太一样,称她为“学者型的雕塑家”比较恰当。
    《人间》系列是我的毕业创作,表现的是一年四季乡间的不同场景,以废旧金属(主要是废铁)焊接的方法,使得钢铁这一类原本冷冰、坚硬、缺乏人情味的现代工业材料,赋予了一种人文的厚度和温度,使作品充满了浓浓的人间情怀。毕业创作最后的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这个主题我是从二年级上学期就开始酝酿了,刚开始的想法很不成熟,尤其是找不到合适的表现语言、材料和手法,我尝试过很多材料,比如用陶泥来塑造,然后再把所有的零件都烧成陶,吴老师看了以后认为用陶来表现这种场景,缺乏新意,费了很大的劲如果放弃的确很可惜,跟吴老师商量了很多次,最后还是放弃了。偶然的一次机会,我用废铁焊了几个小房子和几棵树。怕被吴老师再次否掉,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拿给老师看,没想到她看了以后很欣喜,当即鼓励我继续做下去。信心来了,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其间吴老师无数次跟我谈方案,说这样构图更好、这棵树的造型这样会更合适……谈得兴起,拿起我的铁树就用力地掰起来,结果,要不就掰不动,要不就因为我当时的焊接技术不过硬,掰断了。每次谈起创作,看吴老师的劲头,似乎比我还要兴奋和投入。在吴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经过数次反复、修改、调整,《人间》系列终于出炉了。2012年该作品入选了“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并获得了提名奖,得知这个消息后,吴老师也特别高兴,师生的共同努力得到了认可。
    二十世纪初,中国的一批文化精英将西方的雕塑系统引入到中国,而后通过高等教育体系迅速占领了中国雕塑的主流话语权。与此同时,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中国现代雕塑艺术教育以西方的学院雕塑为主体,长期将中国传统雕塑排斥在外,或仅作为一种可有可无的点缀,对中国雕塑传统缺少系统的文化梳理与审美判断,仅有零星的造型与技艺的研习,并未系统引入学院的教学实践中,学科专业方向与课程体系建设也很不完善。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有一些雕塑家开始把目光转向中国传统雕塑,希望在中国传统雕塑中寻找文化之根、审美之源,充分发展传统雕塑自身的同时,创造体现民族气质的现代雕塑样式。在这样一批雕塑家里面,吴老师是走得比较早的。
    吴老师系统研究中国传统雕塑已经有近十年的时间了,十年来,吴老师不仅在各类专业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的传统雕塑研究论文、独立承担或参与了若干国家级、省级课题,而且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纳入到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本科及研究生的教学实践中,为雕塑系的创作路径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2007年,就在本科生三年级开设了中国传统雕塑研习的系列课程。目前,中国传统雕塑教学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系统:从前期带学生外出考察中国传统雕塑的丰富遗存,使学生对中国传统雕塑有一个感性、直观的感受;再到中间临摹课,临摹一件传统雕塑的经典之作,让学生体会其造型特点与内在神韵,并将前期考察所形成的感性认识,通过临摹内化为他们平时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紧接着,又通过后面的传统雕塑创作课,将其外化为学生的创作。这样的课程设置,在较短时间内就很好地丰富了广州美院雕塑系的创作面貌。这些实践,无论是对中国的高等雕塑教育,还是对中国当下的雕塑创作,无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除了教学,吴老师还主动吸收中国传统雕塑的优秀资源,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尤其是她的近作《十二地支》系列,可谓是集吴老师多年来对中国传统雕塑研究之大成的作品。按照吴老师自己的话说:“《十二地支》系列并没有停留在浅层次的模仿和挪用,而是进入到一种更具东方语境的雕塑本体活动中——以中国人的审美价值取向去完成对自身文化的真正自觉。”《十二地支》系列,是吴老师对中国审美语境特有的精神气韵的追求,是对神态的恣意纵横,对形的极度夸张,更是吴老师内在精神和审美追求的外化。

 发表于《书画名家》第487期,2014.5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