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四川美术协会主办第一次美术展览会及其他

关于四川美术协会主办第一次美术展览会及其他

关于四川美术协会主办第一次美术展览会及其他

日期:2014-10-07 11:04:48 来源:

展览 >关于四川美术协会主办第一次美术展览会及其他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着名收藏家和鉴赏家有着“中国现代西画收藏第一人”之称的孙佩苍,其部分藏品遗失於1942年初由四川美术协会主办之第一次美术展览会期间,从而引发其後人对此事的思考,寻求真相和公正,在历尽艰辛地搜寻过程中产生诸多疑问:四川美术协会第一次美术展览会为何又改称八人联合画展?孙佩苍离奇猝死後藏品随之失踪,是机构保存还是遭到人为褫夺?为何事後遭遇“集体失语”而数十年间不见当事人公开解释内中原有?等等,囿於年代的久远,相关文献的阙失,笔者就查见到的有限资料对此次展览会举办之背景、参展内容及报道评论等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希冀对孙佩苍参与展出情况、藏品去向等做出推论,一己之得,不足以诠释历史真相,聊供研究者参考而已,如能在此基础上深入发掘史料,进一步引发人们对先贤足迹之追踪,更多地揭示风尘已久的历史真相,则於中国现代美术史研究不无裨益。
  二,四川美术协会的成立及主办第一次美术展览会
  抗日战争爆发後,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文化机构及百余所院校接踵而至,各沦陷区文艺界人士大批涌入,特别是曾经居住在成都或在此活动过的美术家张大千、徐悲鸿、吴作人、常书鸿、丰子恺、吕斯百、唐一禾、董寿平、关良、江小鹤、刘开渠、王子云、李有行、庞薰琴、雷圭元、沈福文、谢趣生、洪毅然等人,通过兴办美术教育和举办书画展览等形式,给蓉城抗战文艺高潮注入新的活力。1940年秋,蓉社(1932年秋)、蜀艺社(约1935年)、成都美协(1939年)三个社团合并改组成立了四川美术协会,把成都的美术活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该会有着四川省党部及省政府教育厅的官方背景支持,由四川省主席张群(岳军)为会长,李伯申、黄仲翔为副会长,省教育厅长郭有守(子杰)为理事长,郭梦芝等二十人为理事,张采芹、郭梦芝、林君墨、余中英、芮敬于、罗文谟、刘开渠、胡北仑、谢趣生等九人为常务,刘豫波、向仙乔、袁雩风、陈益廷等九人为监事。协会宗旨在团结成都艺人,联络情感,研究学术,一面发扬固有文化,一面作抗战宣传等工作,其内部包含中画、西画、雕塑、金石、书法、摄影、建筑、版画、漫画、装饰等部门,每一部门均设有专门研究会,新旧会员共约二百余人。
  协会成立之後,在整理会务、接收会所的同时,展开对社会文化及辅助政府宣传抗战等工作,“曾响应劳军募捐,由会员捐助现款及润笔共数千元,交中央银行汇交军委会,转发前方。又捐书画四十余件,交省动员委员会接收,变关转汇前方。此外,关於兵役宣传,航空建设等节储运动,如宣传画征求画或宣传品,无不尽量供给。此外年来各省美术专家因职业关系,避地入川,或美慕川中山水名胜,来游者甚众,或携带作品展之者,本会皆以同道之谊,尽量介绍、帮助,予以便利,意在使川中艺术与各省文化成为交流,观摩借镜,俾於爱好收藏人士,及後起生徒,当非浅鲜。”(1)同时还将联合全国美术协会,尽量展开文艺复兴运动,发行会刊,定期举行学术讲座,举办巡回展览,使美术大众化、社会化,普及乡村,进而与各友邦进行文化交流,敦睦邦交,增进感情,达到以美育陶冶感情,引导人生重返“真”“善”之德性,消灭世界战争,实现人类真正文明为工作目标。并经教育厅长郭有守提议,将1942年定为美术年,开展一系列美术活动。由四川美术协会主办之第一次美术展览即成为美术年的最重要展事。
  郭有守(1901-1978),字子杰,四川资中人,早年毕业於北京大学,20世纪20年代自费留学巴黎,获巴黎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回国後,曾任国民政府教育部第二科科长,负责留学生出国事物和电影检查,并长期主持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工作,为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做出积极贡献。後任联合国教科文教育组织首任教育处处长、台湾驻比利时“大使馆参事” 等职, 1966年毅然起义回到北京,适逢“文革”,不得善终。去世後,曾为秘密中共党员身份才被公开。他在1939-1946年任职四川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期间,积极实施战时国民教育计划,为战时及展后培养人才取得了重大成绩。其曾自道“有守於抗日战期中,受命典蜀学政,以四川为复兴基础,而文化事业类多未备,爰首建图书、博物、科学各馆”,略见政绩一斑。(2)除此之外,对开展抗战後方美术中心之美术活动同样倾力,积极网络艺术人才,筹划美术展览,这在常书鸿、吴作人等人的回忆文章都有反应,如常书鸿回忆:“1941年夏季,在四川成都任国民党教育厅厅长的郭有守来看我,想请我去筹建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我虽没有答应,但还是同意了他要我去成都写生和开画展的要求。我在成都及灌县、郫县青城山等地画了三四十幅油画风景写生和水彩画。这次成都画展,郭不仅操办,也撰文介绍,获得极大成功。画展真可谓是享誉蓉城,但却引起了张道藩的妒忌与不满。”(3)此时常氏担任由国民政府教育部下属美术教育委员会秘书职务,该会主任为张道藩。吴作人年谱中也在1941年条目中记载“郭有守意欲邀请担任成都美专教授,因眷恋重庆故迹,不愿前往。”但在三年之後,还是应郭之邀住进督院街省教育厅,与先期已住在此处的刘开渠一家为邻,从事绘画创作,并与刘开渠、庞薰琹、丁聪、雷圭元、沈福文、秦威等人组织“中国现代美术研究会”,在华西坝的华西大学举办该会首届画展。1945年3月吴作人赴青康藏地区旅行写生归川後,参加该会举办的第二届美术展览,5月下旬由该会与华西边疆研究所在成都祠堂街四川美术协会联合主办《吴作人旅边画展》,郭有守撰写了《画家吴作人--人和作品》长文,介绍了吴氏的习画经历及成绩,回顾了成都八大油画家联合展览会中,以吴1940年在空袭下所作的《子母难》一幅,最为观众所留恋不肯去的情景。认为“他的技巧是有素描根底而不受素描的束缚。在油画色彩上,力求解放,以达到尽量发展个性的表现。”并预言吴作人“应该在不久的将来,可以看见他更惊人的杰作”。(4)此前,郭有守撰有《刘开渠在成都》长文,以雕塑家的培育、雕塑艺术在现代中国、重要的作品、结语四个部分系统介绍刘开渠的艺术成就。另有文章介绍这一时期四川美术活动情况:“40年代成都画展很多,几乎每星期有一个画展,影响比较大的主要都在祠堂街四川美协展览馆举行。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成都仍然能够举办集合了唐、五代、宋、元、明、清历代名家古代书画的“蓉古书画展览会”、“张大千藏古书画展览。”还有“刘克谦书展即所藏甲骨拓片展览”,介绍米勒、塞尚、马蒂斯等西方大师名作的“欧洲名画片集成展览”等一类层次较高的我国古代和西方现代艺术精品展览。此外,各种当代名流书画展更是交相辉映令人目不暇接。40年代的成都人任何时候都有机会欣赏到我国古代和当代第一流的书画作品,这些展览活动无疑大大提高了成都美术创作活动的水准。”(5)这其中,郭有守的贡献不容忽视经。为撰写本文,笔者查阅了成都部分报纸後所得信息,仅以1941年12月间画展为例,计有如下主要美术展览举行:
  1941年12月14-15日 常书鸿画展假祠堂街聚兴诚银行大楼举行。13日预展。《中央日报·中央副刊》(成都版)是日开辟专刊,刊登郭有守《画家常书鸿》、庞薰琴《书鸿的画》、李有行《读书鸿油画後》;20日《华西日报·华副》,刊登木冬《常书鸿个展点滴》;24日同报刊登洪毅然《论常书鸿艺术及其他》。陈列作品共计三十六幅,主要部分为油画,水彩占十一幅,素描仅一幅,有造像、静物、风景,取材精审,落笔生动,其《案头》(静物)、《灌县离堆》、《灌县秋朝》及《秋朝》等帧尤令参观人士所一致赞美。全部作品中除非卖品外,十九已被预订。
  1941年12月20-22日 漫画家丰子恺、摄影家盛学明联合展览,在祠堂街聚兴诚银行二楼画厅举行。计有丰氏近作漫画百余帧,盛氏历年游历黄山西康各地之摄影数十帧,均为精心杰作,闻已预订将尽。27日《华西日报·华副》刊登毅公《论丰子恺先生的漫画》。
  1941年12月26-28日 庞薰琹丘堤画展在城守街四川省立图书馆二楼举行绘画展览会。26日《中央日报·中央副刊》刊登郭有守《丘堤与庞薰琴》、李有行《从庞薰琴的画谈到图案》、雷圭元《薰琴的画》;28日《中央日报·中央副刊》刊登沈福文《〈路〉及其他-介绍庞薰琴何丘堤的画》。
  1941年12月27-28日 秦威画展在青年会举行画展,计有水彩西画百帧,连同木刻数十帧,极为名贵。12月26日《中央日报·中央副刊》刊登赵望云《介绍秦威的画》。
  1941年12月28-29日 关良画展假祠堂街聚兴诚银行大楼举行个展。27日预展。“展品中水墨部分经郭沫若氏题词之舞台人物素描,笔简意劲,生面别开。如《闹院》、《狮子楼》、《骂曹》、《卖马》等幅,最能传神,尤为观众所爱好。油画之部,风景如《土沱山》、《泊舟》《北碚江畔》,静物画《诗》、静物《女》二幅,□味隽永,技巧浑脱,堪称杰构。至水彩颜色调和,写景天□,亦臻化境。全部展品共计五十余幅,昨日已为订购近半。”“所作油画水彩等画□四十余帧,皆精心杰构,其写平剧舞台人物,着墨不多,而意境无穷,尤别饶风格,加以郭沫若氏题词堪甚称珠联合璧。”25日《中央日报》刊登丁迈《斗室读画记》,27日《中央日报·中央副刊》刊登郭沫若《关良艺术论》、李有行《听关良先生谈画说戏》、陈毅《读画杂感》。
  1942年元旦举行为期一周的四川美术协会第一次美术展览会,是在激发抗战建国情绪、沟通友邦美术交流的大背景下举办的,这从郭有守《第一次美展出品人介绍》一文中有所体现。该文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油画阵容”,介绍参展的吴作人、吕斯百、秦宣夫、唐一禾、王临乙、吕霞光、李瑞年、黄显之等八位画家情况,这些留学法、比,归国後服务於足以代表国内主要的艺术教育和研究机关、中国近二十年内所培植成功的美术人才中占据重要位置者(还包括常书鸿、庞薰琹、刘开渠等),将作品集中展现在成都,是一空前创举。“欧洲近代文明,导源于文艺复兴。中华民族此时正致力於复兴大业,四川又忝为复兴根据地,文艺方面如何才可以达成复兴任务?”这便是举办此次画展的深层含义。第二部分为“孙佩苍先生及其收藏”,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孙氏的收藏经历及最终目的“是想多寻得一些有价值的作品,搬回自己祖国,以备成立一个美术馆。”“他对於艺术批评(尤其西洋方面)的造诣可说是中国的罗斯金(J.Ruskin 英国着名艺术平批评家),他从事收藏的努力与成就,又颇似方密勒(Von Miller 德国明兴博物院创办人,若走完该院,积长可达数十里),假如我不是太梦想的话,希望他能把所有的收藏都留在四川成立一个美术馆。馆址馆舍我们可以负责去寻觅或兴建。我更希望其他收藏家也一样的将所有的珍品捐给美术馆或至少随时公开展览:使美术教育得以普及;因普及而对於将来文化有更大的贡献;使此次展览的意义,佩苍二十余年来从事於保护与宣扬艺术文化的工作,得到进一步的成就。”(6)
  此次展览策划人郭有守及所邀请的参展对象均有留学法国的经历,大的方面说具有将西方文化介绍国内,以达到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之目的;小的方面看,这里不但有当年“天狗会”成员的情谊,更是徐悲鸿、孙佩苍弟子们习艺成绩的集体亮相,使得此次联展阵容强大而别具意义。
  三,展览报道及展品评论
  1942年“美术年”的开门大展即四川美术协会主办之八人联合画展的筹备工作是充分的,除事前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举办该展意义外,还陆续刊登广告、组织评介文章和举办座谈会配合宣传。
  1941年12月23日,郭有守特邀集成都美术界及新闻界人士茶会,说明此次展览会之意义及美术教育之重要性,并由吴作人及罗文谟分别报告展出情况,计此次展品,悉为油画,由吴作人、吕斯百、秦宣夫、唐一禾、王临乙、吕霞光、李瑞年、黄显之八人所作,共一百幅,多静物写生,其中为《重庆燃烧中》、《不可毁灭的生命》、及《重创再战》、《难民》等帧,不独富有艺术价值,尤饶抗战精神。(7)同日《中央日报》(成都版)“蓉市拾零”率先刊登消息:“四川美术协会主办之吕斯百、吴作人、秦宣夫、唐一禾、王临乙、吕霞光、李瑞年、黄显之等八画家联合画展,定三十一年元旦日起至七日止,假省立图书馆举行。同时并有名收藏家孙佩箴[苍]将西洋美术复制品多种参加陈列。”并在30日的同报中再次刊登展览消息。说明主办单位为四川美术协会,而画展名称分别为“四川美术协会第一次画展”和“八画家联合画展”,这在日後的广告用词和评介文章中交替使用,致使相关画家年表条目中出现画展名称不统一的现象,以实际情况看,後者的名称更为准确。
  展出期间,《中央日报》(成都版)、《新新新闻》)等刊登了画展广告,文字内容略有不同,其中後者注明提供日期“子江”系韵目代日期即指1月3日:
  四川美术协会主办第一次美术展览会(《中央日报》(成都版)1-4日)
  日期:三十一年一月一日至七日午前九时至午後四时
  地点:成都城守东大街四川省立图书馆二楼
  (一)油画之部--本国现代画家八人 吴作人 吕斯百 秦宣夫 唐一禾 王临乙 吕霞光 李瑞年 黄显之
  (二)西洋美术作品及复制之部--孙佩苍先生搜藏
  四川美术协会主办第一美术展览会(《新新新闻》(3-5日)
  一日至七日九时至四时东大街省立图书馆
  油画之部 吴作人,吕斯百,秦宣夫,唐一禾,王临乙,吕霞光,李瑞年,黄显之
  西洋作品及复制之部 系孙佩苍先生搜藏 子江
  此外还刊发了有关画展的专刊及评介文章:郭有守《第一次美展出品人介绍》、徐仲年《吴(作人)吕(斯百)两画师印象记》、庞薰琹《读画随笔》、叶正昌《川美协会主办第一次画展之介绍》、洪毅然《评八画家联合画展及其他》等,主要对参展人员从艺经历及参展作品进行介绍,其中以吴作人、吕斯百、唐一禾、黄显之最受好评,主要原因为部分作品中能以反映战时生活状况,具备有抗战建国的现实意义。这些文章多出於画家、美术评论家及友人之手,故而具有较高的理论及鉴赏水准,更成为研究参展画家从艺经历及文章作者自身着述轶文极为重要文献资料,值得引起从事中国现代美术史研究者的重视。
  笔者没有查到有关展览的作品(藏品)目录,综合各类信息,百幅参展作品的大致情况为:
  吴作人:《缝纫》、《吴夫人像》、《浣衣女》、《虞美人》(花)、《月季花》、《重庆燃烧中》、《不可毁灭的生命》、《延烧後》、《子母难》(均油画)及军人生活速写等。
  吕斯百:《院内》、《嘉陵江》、《冬菊》、《辛夷》、《芍药》(均油画)及素描等。
  秦宣夫:《藕》、《插秧》、《赶场》、《云南乡女》(均油画)及素描等。
  唐一禾:《红衣女》、《女团员》、《像》等三幅油画人像。
  王临乙:《云南乡女》等素描五幅。
  吕霞光:《重庆之雾》、《风景》(油画)等。
  李瑞年:《老妇》(素描)等。
  黄显之:《武运长久》静物油画一幅。
  画展的成功举行,蓉城轰动,艺坛欣然,自元旦开幕以来,参观者络绎不绝,大半作品售出,其中以吴作人吕斯百二人为多,这或许可以说明此二人参展作品在“质”与“量”中均占有重要位置,与评论文章中的倾向相吻合。再来看看众人是如何评价举办此次画展之意义:“这次八大作家慨允选集作品百幅,来蓉公开展览七日,这是空前创举。他们的作品中一部分是旧作,大都经过流离转徙,历尽无限辛苦,才能保留着的。一部分是在生活不安定时所成的创作。虽然取以於战时题材的还不甚多,但是他们业已注意向这方面致力。只要他们所费的心力得到大众的欣赏,他们必定能为知画者尽最大之努力。”(郭有守)“这个画展第一个特点就是:假若不因为抗战,这八位作家绝不会聚集在一起,更不会联合起来举行这末一个大规模的绘画展览会。……这八位作家虽然都是留学法比,虽然有好几位都是徐悲鸿先生的弟子,虽然他们所走的路径相仿佛,然而这八位作家的作风各不相同。由这点看来,更可以相信苏格拉底的一句话:‘艺术的任务,恐怕还是在表现出心灵的内容’。”(庞薰琹)“在这整个世界动荡之中,战争的烈焰燃遍了宇宙每一个角落的时候,在这大後方的成都能有如此的展览会出现,真是一件极难得的事,当此国家民族存亡绝续之秋,展览会决不是故意来粉饰太平或装点元旦的庆祝盛况的,而是要给与一般人以精神的粮食和激发国民忠党爱国的思想。这次展览的作品中,一部分是纯粹艺术品,一部份是含有抗战意识的图画,在这些作品中,当然可获得一些新的趣味新的知识。”(叶正昌)“‘美术年’第一声即如此成功,敢相信:一年五十二星期,必定是不会无收获的!”(洪毅然)庞薰琹甚至发出“在十年之内,中国能领导全世界的艺术运动,以中华民族之优秀,以过去文化之辉煌,想来也绝无人笑我此预祝为狂妄”之呼声。
  四,孙佩苍的藏画辅展及藏品去向
  孙佩苍(1889-1942),别号雨珊,辽宁辽阳人,早年毕业於北洋师范优级博物科,1920年10月以俭学身份赴法留学,初在巴黎美术学校进行初级美术训练,後专攻美术史研究,课余从事欧洲艺术品搜集。1926年归国后,受聘为东北大学文学院专任教授兼法工学院教授。1930年底赴法担任里昂中法大学校长、国联宗旨教育青年委员会中国委员、教育专家委员会的东方委员等职务,曾受国立北平研究院委托代为搜集欧洲艺术品。1934年返国後从事国民党党务工作,抗战时期当选为国民参政会第一二两届参政员,1942年1月3日即此次八人联合画展举办之际病逝於成都。
  欲了解孙佩苍藏画作品参展原委,还是要细读郭有守的这篇介绍文字:
  孙佩苍先生及其收藏
  老友孙佩苍,籍隶辽宁,是我在巴黎读书时的同学。当时往还最密的都是些研究文艺的朋友,如徐悲鸿、张道藩和谢寿康。佩苍最注意的两件事:一是艺术的批评,一是艺术品的收藏。他的全副精神,都在这两方面。二十余年来如一日。我於二十一年再度赴法,那时他也回到里昂担任中法大学的校长。他仍是继他留学时代的工作,日积月累,他的收藏,也就一天比一天丰富起来。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所以,每次回国来,不久又听说他再去欧洲了。这种不畏跋涉,百折不回的精神,也无非是想多寻得一些有价值的作品,搬回自己祖国,以备成立一个美术馆。可是东四搜集愈多,操劳也愈重,经过九一八之变,已使他身体和精神,都遭受打击。七七抗战以後,更使他着急於收藏品的安全,二十八年春,他还过成都冒险回到东北去看他的收藏。目前他的大部分东西分别存在上海和香港,仅有一小部分是带到四川来的。
  因为他担任国民参政员,所以住在重庆。近来他很有些感触,国际风云日紧,尤其最近太平洋也不太平,他一生所致力而得的珍藏,不惟没有得着正当的归宿,还仍放在箱子里,连命运如何也不知道。因此才毅然决然慨允就带到四川的东西中,选出一部分精品公开展览,好容易坐了四天的公路“特别快车”,才到成都,使我们得到欣赏的机会,可说成都是很幸运的。这些名作展览以後,一定对於四川的艺术界产生良好影响。但他因此害了一场病,他此种为艺术而牺牲的精神,实令人敬佩。他对於艺术批评(尤其西洋方面)的造诣可说是中国的罗斯金(J.Roskin 英国着名艺术平批评家),他从事收藏的努力与成就,又颇似方密勒(Von Mullor 德国明兴博物院创办人,若走完该院,积长可达数十里),假如我不是太梦想的话,希望他能把所有的收藏都留在四川成立一个美术馆。馆址馆舍我们可以负责去寻觅或兴建。我更希望其他收藏家也一样的将所有的珍品捐给美术馆或至少随时公开展览:使美术教育得以普及;因普及而对於将来文化有更大的贡献;使此次展览的意义,佩苍二十余年来从事於保护与宣扬艺术文化的工作,得到进一步的成就。
  从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孙佩苍与郭有守有两次在法国交集的经历,一次是孙氏1920年11月7日以俭学身份随第十五批勤工俭学生赴法留学,不久在法国与谢寿康、徐悲鸿、张道藩、邵洵美、郭有守、江小鹣、常玉、蒋碧微等组成联谊式的团体“天狗会”,孙被封为“军师”,而郭被封为“行走”,会友们情谊亲切。1926年孙氏返国,担任东北大学教授等职务;另一次为1930年底孙氏受聘赴法国里昂中法大学担任校长,而1932年郭氏参与教育部组织教育考察团赴欧洲考察教育期间,曾专门参观过里昂中法大学,故而对孙氏继续从事搜购艺术作品有所了解。此次画展前不久,孙氏从上海转赴重庆,出席参政会第二届二次会议後,应郭氏之邀携部分藏品赴蓉参展,从八位画家联展内容多为油画和素描来分析,孙氏精选的藏品应当是欧洲油画原作及名画印刷品与之呼应,作为辅助展出,且数量必不会超过百幅以上。
  令人生疑之处在於:查考涉及该展文献资料中,除郭有守文章专门介绍及广告、消息中提及外,无论是在展前约稿(徐仲年、叶正昌)或预展、展览期间(庞薰琹、洪毅然)所写评论文章中,还是展会後举办座谈会的消息中(8),均只字未提有关孙佩苍藏画参展情况,以艺术家、评论家的视角和亲历者的身份而言,对同一展览中的作品能视若无睹吗?况且还是国内难得一见的欧洲油画原作和印刷精美的复制品!这种参与“集体失语”的行为实在是匪夷所思。笔者对此情形,认为有如下几种可能性:
  (1)、该展是以八位画家联展为主体,而以孙氏藏画及美术印刷品为辅,且参与展出之品数量有限,未能引发观众或评论者之重视。
  (2)、由於孙氏的突然病故(一说遭暗杀),鉴於各种原因将其展品撤展。
  (3)、这部分藏品始终就没有参加联展,或者说这项原有计划中的内容,因为孙氏长途劳顿,已经患病在身,或许抵蓉後既住院治疗,原允参展作品来不及取出布置。而先期拟定之广告、消息均已发出,造成名不副实。否则就无法解释出庞薰琹是参观了预展後写出并分两次刊登在1、2日报纸上;洪毅然的文章作於展览最後一日即1月7日,发表於1月18日《华西日报·华副》第2582号,且文内除去对八位画家作品评介之外,还附带对同期两处举办之展览进行批评时,竟然也只字未提及有此藏画出展,岂非怪事?(9)再往前看,当12月23日郭有守等主持招待会时,也是主要谈及八人联合画展而未涉及藏画展出事,可见这件友好加盟参展以壮声威的事情并未最终实现。至於孙氏去世後,来自4日《中央日报》(成都版)“蓉市拾零”报道中言及“孙参政员收藏美术品之一部分,尚应邀陈列於省立图书馆”,(10)因为使用“尚”字显得含混暧昧,是已经参展还是曾经受邀而未能参展呢?恐怕也是记者未加细察单凭广告之言所为之。
  从(1)(2)两相来看,显然不近常理,故而笔者倾向於第(3)项的推论。
  那麽,这些藏品的去向如何呢?
  从郭有守的文章中可以推测出藏品可能被留在成都省图书馆。作为日後美术馆建成後的基本馆藏品,这是相关机构想做而又符合藏者意愿的事情,加之孙氏的遗骨葬於成都北凤凰山阳,物伴故人,也符合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故而可能性最大。成都原有美术馆毁於1933年战乱中,四川美术协会成立後的工作之一,即开辟会所及建立美术馆,据李永翘《张大千年谱》:1944年3月25日美术节,四川美术协会在成都祠堂街美协会址举行庆祝大会,参加者有美协会员暨来宾百余人,张大千在演讲时向大会提议:“请(省美协)会员捐作品展览醵资,筹建(四川)美术大厦”,此提议迅被大会一致通过,并当即推举郭有守、余中英、罗文谟、林君墨、张大千、张采芹、陈筑山、许士骐、刘开渠、杨曼华、蔡佩珠、冯若飞等人筹备进行。当日的活动内容还有该会在成都华西坝青年馆举办了《庆祝美术界中外作品联合画展》,将中外古今名作聚於一堂,(11)展品中的外国美术作品来自何方?此外,笔者尤为关注上引张颖文中言及抗战期间在四川曾举行过“介绍米勒、塞尚、马蒂斯等西方大师名作的‘欧洲名画片集成展览’”一语,不知这些内容是否与孙佩苍藏画有关?其次,由於孙氏的突然逝世,这批未及参加展览藏品,或被友人带回重庆,转由亲友保管,以战时迁播,政权易手,终致散失。有传闻台湾某机构曾保留有部分孙氏藏画,尚且不知从何种渠道流落此间,姑且作为一条查考线索,亦企盼这批浸透收藏者心血之物能得到妥善保管。
  毋庸讳言,孙佩苍的很多基本史实至今尚未厘清,史料的不系统和不全面,限制了研究者的视野和研究的深度,致使人生经历和艺术轨迹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无法实现,笔者在能够经眼的文献中进行归纳分析後所得出以上几种思考,未必令人信服,聊供有兴趣继续深入研究者参考,谬误之处,尚祈指正。
  甲午处暑於京城残墨斋
  【注释】
  (1)《四川美术协会之回顾与前瞻》,1941年12月31日《新新新闻》、《党军日报》。
  (2)郭有守《〈道德经意疏〉序》,蒙文通着《道书辑校十种》,巴蜀书社,2001年。
  (3)《常书鸿自传: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01。
  (4)原文见《客观》1946年第12期, 7页。收入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编《吴作人研究与追念》,北京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
  (5)张颖川《八年画坛风云》,《文史杂志》1994年第5期。
  (6)、郭有守《第一次美展出品人介绍》,1942年1月2日《中央日报·中央副刊》(成都版)第752期。因抗战期间印刷条件有限,造成原报印刷字迹较为模糊不清,多有漫漶、缺漏处,笔者根据字体及文意加以辨识及增补,此处未予特别标识。
  (7)1941年12月24日《成都快报》、《新新新闻》,“悉为油画”之说不确,另有素描作品。
  (8)1942年1月7日《新新新闻》刊登《川美术协会明开座谈会,请艺术界交还意见》:四川美术协会主办之第一次西画展览会,元旦开幕以来,参观者络绎不绝,作品中除少数未标价外,其余大半为爱好艺术者订去,尤以吕斯百吴作人二君之画作售去特多,今为最後一日,展览毕,吕吴二君即将赴渝,此间美协,将於明[八]日主办一座谈会,邀请艺术界人士交还意见,届时并由吕吴二君讲述创作经验云。
  (9)1942年1月1-3日,西南美术专科学校职业科学生习作及万从木校长个人画展分别在少城公园及青年会展览。1日预展、2-4日线云平画展假祠堂街聚兴诚银行举行。
  (10)1942年1月4日(3)《中央日报》(成都版)“蓉市拾零”:国民参政员孙佩苍(辽宁人)早岁留学法国,研究文艺,精於美术批评,并从事于美术品之收藏。历任国立大学教授,及里昂中法大学校长。上月下旬来蓉,因途中劳顿,胃疾复发,入公立医院,不幸于昨日下午逝世,享年五十有二。孙参政员收藏美术品之一部分,尚应邀陈列於省立图书馆。
  1942年1月4日(3)《成都快报》:参政员孙佩苍昨日在蓉逝世
  (中央社)国民参政员孙佩苍辽宁人,早岁留学法国,研究文艺,精於美术批评,并从事於美术品之收藏,历任国立大学教授,及里昂中法大学校长,上月下旬来蓉,因途中劳顿,胃疾复发,入公立之医院,不幸於昨(三)日下午逝世,享年五十有二,孙参政员收藏美术品之一部分,尚应邀陈列於省图书馆,诚可谓以身殉美术矣。
  (11)参见李永翘着《张大千年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着名收藏家和鉴赏家有着“中国现代西画收藏第一人”之称的孙佩苍,其部分藏品遗失於1942年初由四川美术协会主办之第一次美术展览会期间,从而引发其後人对此事的思考,寻求真相和公正,在历尽艰辛地搜寻过程中产生诸多疑问:四川美术协会第一次美术展览会为何又改称八人联合画展?孙佩苍离奇猝死後藏品随之失踪,是机构保存还是遭到人为褫夺?为何事後遭遇“集体失语”而数十年间不见当事人公开解释内中原有?等等,囿於年代的久远,相关文献的阙失,笔者就查见到的有限资料对此次展览会举办之背景、参展内容及报道评论等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希冀对孙佩苍参与展出情况、藏品去向等做出推论,一己之得,不足以诠释历史真相,聊供研究者参考而已,如能在此基础上深入发掘史料,进一步引发人们对先贤足迹之追踪,更多地揭示风尘已久的历史真相,则於中国现代美术史研究不无裨益。
  二,四川美术协会的成立及主办第一次美术展览会
  抗日战争爆发後,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文化机构及百余所院校接踵而至,各沦陷区文艺界人士大批涌入,特别是曾经居住在成都或在此活动过的美术家张大千、徐悲鸿、吴作人、常书鸿、丰子恺、吕斯百、唐一禾、董寿平、关良、江小鹤、刘开渠、王子云、李有行、庞薰琴、雷圭元、沈福文、谢趣生、洪毅然等人,通过兴办美术教育和举办书画展览等形式,给蓉城抗战文艺高潮注入新的活力。1940年秋,蓉社(1932年秋)、蜀艺社(约1935年)、成都美协(1939年)三个社团合并改组成立了四川美术协会,把成都的美术活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该会有着四川省党部及省政府教育厅的官方背景支持,由四川省主席张群(岳军)为会长,李伯申、黄仲翔为副会长,省教育厅长郭有守(子杰)为理事长,郭梦芝等二十人为理事,张采芹、郭梦芝、林君墨、余中英、芮敬于、罗文谟、刘开渠、胡北仑、谢趣生等九人为常务,刘豫波、向仙乔、袁雩风、陈益廷等九人为监事。协会宗旨在团结成都艺人,联络情感,研究学术,一面发扬固有文化,一面作抗战宣传等工作,其内部包含中画、西画、雕塑、金石、书法、摄影、建筑、版画、漫画、装饰等部门,每一部门均设有专门研究会,新旧会员共约二百余人。
  协会成立之後,在整理会务、接收会所的同时,展开对社会文化及辅助政府宣传抗战等工作,“曾响应劳军募捐,由会员捐助现款及润笔共数千元,交中央银行汇交军委会,转发前方。又捐书画四十余件,交省动员委员会接收,变关转汇前方。此外,关於兵役宣传,航空建设等节储运动,如宣传画征求画或宣传品,无不尽量供给。此外年来各省美术专家因职业关系,避地入川,或美慕川中山水名胜,来游者甚众,或携带作品展之者,本会皆以同道之谊,尽量介绍、帮助,予以便利,意在使川中艺术与各省文化成为交流,观摩借镜,俾於爱好收藏人士,及後起生徒,当非浅鲜。”(1)同时还将联合全国美术协会,尽量展开文艺复兴运动,发行会刊,定期举行学术讲座,举办巡回展览,使美术大众化、社会化,普及乡村,进而与各友邦进行文化交流,敦睦邦交,增进感情,达到以美育陶冶感情,引导人生重返“真”“善”之德性,消灭世界战争,实现人类真正文明为工作目标。并经教育厅长郭有守提议,将1942年定为美术年,开展一系列美术活动。由四川美术协会主办之第一次美术展览即成为美术年的最重要展事。
  郭有守(1901-1978),字子杰,四川资中人,早年毕业於北京大学,20世纪20年代自费留学巴黎,获巴黎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回国後,曾任国民政府教育部第二科科长,负责留学生出国事物和电影检查,并长期主持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工作,为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做出积极贡献。後任联合国教科文教育组织首任教育处处长、台湾驻比利时“大使馆参事” 等职, 1966年毅然起义回到北京,适逢“文革”,不得善终。去世後,曾为秘密中共党员身份才被公开。他在1939-1946年任职四川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期间,积极实施战时国民教育计划,为战时及展后培养人才取得了重大成绩。其曾自道“有守於抗日战期中,受命典蜀学政,以四川为复兴基础,而文化事业类多未备,爰首建图书、博物、科学各馆”,略见政绩一斑。(2)除此之外,对开展抗战後方美术中心之美术活动同样倾力,积极网络艺术人才,筹划美术展览,这在常书鸿、吴作人等人的回忆文章都有反应,如常书鸿回忆:“1941年夏季,在四川成都任国民党教育厅厅长的郭有守来看我,想请我去筹建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我虽没有答应,但还是同意了他要我去成都写生和开画展的要求。我在成都及灌县、郫县青城山等地画了三四十幅油画风景写生和水彩画。这次成都画展,郭不仅操办,也撰文介绍,获得极大成功。画展真可谓是享誉蓉城,但却引起了张道藩的妒忌与不满。”(3)此时常氏担任由国民政府教育部下属美术教育委员会秘书职务,该会主任为张道藩。吴作人年谱中也在1941年条目中记载“郭有守意欲邀请担任成都美专教授,因眷恋重庆故迹,不愿前往。”但在三年之後,还是应郭之邀住进督院街省教育厅,与先期已住在此处的刘开渠一家为邻,从事绘画创作,并与刘开渠、庞薰琹、丁聪、雷圭元、沈福文、秦威等人组织“中国现代美术研究会”,在华西坝的华西大学举办该会首届画展。1945年3月吴作人赴青康藏地区旅行写生归川後,参加该会举办的第二届美术展览,5月下旬由该会与华西边疆研究所在成都祠堂街四川美术协会联合主办《吴作人旅边画展》,郭有守撰写了《画家吴作人--人和作品》长文,介绍了吴氏的习画经历及成绩,回顾了成都八大油画家联合展览会中,以吴1940年在空袭下所作的《子母难》一幅,最为观众所留恋不肯去的情景。认为“他的技巧是有素描根底而不受素描的束缚。在油画色彩上,力求解放,以达到尽量发展个性的表现。”并预言吴作人“应该在不久的将来,可以看见他更惊人的杰作”。(4)此前,郭有守撰有《刘开渠在成都》长文,以雕塑家的培育、雕塑艺术在现代中国、重要的作品、结语四个部分系统介绍刘开渠的艺术成就。另有文章介绍这一时期四川美术活动情况:“40年代成都画展很多,几乎每星期有一个画展,影响比较大的主要都在祠堂街四川美协展览馆举行。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成都仍然能够举办集合了唐、五代、宋、元、明、清历代名家古代书画的“蓉古书画展览会”、“张大千藏古书画展览。”还有“刘克谦书展即所藏甲骨拓片展览”,介绍米勒、塞尚、马蒂斯等西方大师名作的“欧洲名画片集成展览”等一类层次较高的我国古代和西方现代艺术精品展览。此外,各种当代名流书画展更是交相辉映令人目不暇接。40年代的成都人任何时候都有机会欣赏到我国古代和当代第一流的书画作品,这些展览活动无疑大大提高了成都美术创作活动的水准。”(5)这其中,郭有守的贡献不容忽视经。为撰写本文,笔者查阅了成都部分报纸後所得信息,仅以1941年12月间画展为例,计有如下主要美术展览举行:
  1941年12月14-15日 常书鸿画展假祠堂街聚兴诚银行大楼举行。13日预展。《中央日报·中央副刊》(成都版)是日开辟专刊,刊登郭有守《画家常书鸿》、庞薰琴《书鸿的画》、李有行《读书鸿油画後》;20日《华西日报·华副》,刊登木冬《常书鸿个展点滴》;24日同报刊登洪毅然《论常书鸿艺术及其他》。陈列作品共计三十六幅,主要部分为油画,水彩占十一幅,素描仅一幅,有造像、静物、风景,取材精审,落笔生动,其《案头》(静物)、《灌县离堆》、《灌县秋朝》及《秋朝》等帧尤令参观人士所一致赞美。全部作品中除非卖品外,十九已被预订。
  1941年12月20-22日 漫画家丰子恺、摄影家盛学明联合展览,在祠堂街聚兴诚银行二楼画厅举行。计有丰氏近作漫画百余帧,盛氏历年游历黄山西康各地之摄影数十帧,均为精心杰作,闻已预订将尽。27日《华西日报·华副》刊登毅公《论丰子恺先生的漫画》。
  1941年12月26-28日 庞薰琹丘堤画展在城守街四川省立图书馆二楼举行绘画展览会。26日《中央日报·中央副刊》刊登郭有守《丘堤与庞薰琴》、李有行《从庞薰琴的画谈到图案》、雷圭元《薰琴的画》;28日《中央日报·中央副刊》刊登沈福文《〈路〉及其他-介绍庞薰琴何丘堤的画》。
  1941年12月27-28日 秦威画展在青年会举行画展,计有水彩西画百帧,连同木刻数十帧,极为名贵。12月26日《中央日报·中央副刊》刊登赵望云《介绍秦威的画》。
  1941年12月28-29日 关良画展假祠堂街聚兴诚银行大楼举行个展。27日预展。“展品中水墨部分经郭沫若氏题词之舞台人物素描,笔简意劲,生面别开。如《闹院》、《狮子楼》、《骂曹》、《卖马》等幅,最能传神,尤为观众所爱好。油画之部,风景如《土沱山》、《泊舟》《北碚江畔》,静物画《诗》、静物《女》二幅,□味隽永,技巧浑脱,堪称杰构。至水彩颜色调和,写景天□,亦臻化境。全部展品共计五十余幅,昨日已为订购近半。”“所作油画水彩等画□四十余帧,皆精心杰构,其写平剧舞台人物,着墨不多,而意境无穷,尤别饶风格,加以郭沫若氏题词堪甚称珠联合璧。”25日《中央日报》刊登丁迈《斗室读画记》,27日《中央日报·中央副刊》刊登郭沫若《关良艺术论》、李有行《听关良先生谈画说戏》、陈毅《读画杂感》。
  1942年元旦举行为期一周的四川美术协会第一次美术展览会,是在激发抗战建国情绪、沟通友邦美术交流的大背景下举办的,这从郭有守《第一次美展出品人介绍》一文中有所体现。该文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油画阵容”,介绍参展的吴作人、吕斯百、秦宣夫、唐一禾、王临乙、吕霞光、李瑞年、黄显之等八位画家情况,这些留学法、比,归国後服务於足以代表国内主要的艺术教育和研究机关、中国近二十年内所培植成功的美术人才中占据重要位置者(还包括常书鸿、庞薰琹、刘开渠等),将作品集中展现在成都,是一空前创举。“欧洲近代文明,导源于文艺复兴。中华民族此时正致力於复兴大业,四川又忝为复兴根据地,文艺方面如何才可以达成复兴任务?”这便是举办此次画展的深层含义。第二部分为“孙佩苍先生及其收藏”,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孙氏的收藏经历及最终目的“是想多寻得一些有价值的作品,搬回自己祖国,以备成立一个美术馆。”“他对於艺术批评(尤其西洋方面)的造诣可说是中国的罗斯金(J.Ruskin 英国着名艺术平批评家),他从事收藏的努力与成就,又颇似方密勒(Von Miller 德国明兴博物院创办人,若走完该院,积长可达数十里),假如我不是太梦想的话,希望他能把所有的收藏都留在四川成立一个美术馆。馆址馆舍我们可以负责去寻觅或兴建。我更希望其他收藏家也一样的将所有的珍品捐给美术馆或至少随时公开展览:使美术教育得以普及;因普及而对於将来文化有更大的贡献;使此次展览的意义,佩苍二十余年来从事於保护与宣扬艺术文化的工作,得到进一步的成就。”(6)
  此次展览策划人郭有守及所邀请的参展对象均有留学法国的经历,大的方面说具有将西方文化介绍国内,以达到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之目的;小的方面看,这里不但有当年“天狗会”成员的情谊,更是徐悲鸿、孙佩苍弟子们习艺成绩的集体亮相,使得此次联展阵容强大而别具意义。
  三,展览报道及展品评论
  1942年“美术年”的开门大展即四川美术协会主办之八人联合画展的筹备工作是充分的,除事前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举办该展意义外,还陆续刊登广告、组织评介文章和举办座谈会配合宣传。
  1941年12月23日,郭有守特邀集成都美术界及新闻界人士茶会,说明此次展览会之意义及美术教育之重要性,并由吴作人及罗文谟分别报告展出情况,计此次展品,悉为油画,由吴作人、吕斯百、秦宣夫、唐一禾、王临乙、吕霞光、李瑞年、黄显之八人所作,共一百幅,多静物写生,其中为《重庆燃烧中》、《不可毁灭的生命》、及《重创再战》、《难民》等帧,不独富有艺术价值,尤饶抗战精神。(7)同日《中央日报》(成都版)“蓉市拾零”率先刊登消息:“四川美术协会主办之吕斯百、吴作人、秦宣夫、唐一禾、王临乙、吕霞光、李瑞年、黄显之等八画家联合画展,定三十一年元旦日起至七日止,假省立图书馆举行。同时并有名收藏家孙佩箴[苍]将西洋美术复制品多种参加陈列。”并在30日的同报中再次刊登展览消息。说明主办单位为四川美术协会,而画展名称分别为“四川美术协会第一次画展”和“八画家联合画展”,这在日後的广告用词和评介文章中交替使用,致使相关画家年表条目中出现画展名称不统一的现象,以实际情况看,後者的名称更为准确。
  展出期间,《中央日报》(成都版)、《新新新闻》)等刊登了画展广告,文字内容略有不同,其中後者注明提供日期“子江”系韵目代日期即指1月3日:
  四川美术协会主办第一次美术展览会(《中央日报》(成都版)1-4日)
  日期:三十一年一月一日至七日午前九时至午後四时
  地点:成都城守东大街四川省立图书馆二楼
  (一)油画之部--本国现代画家八人 吴作人 吕斯百 秦宣夫 唐一禾 王临乙 吕霞光 李瑞年 黄显之
  (二)西洋美术作品及复制之部--孙佩苍先生搜藏
  四川美术协会主办第一美术展览会(《新新新闻》(3-5日)
  一日至七日九时至四时东大街省立图书馆
  油画之部 吴作人,吕斯百,秦宣夫,唐一禾,王临乙,吕霞光,李瑞年,黄显之
  西洋作品及复制之部 系孙佩苍先生搜藏 子江
  此外还刊发了有关画展的专刊及评介文章:郭有守《第一次美展出品人介绍》、徐仲年《吴(作人)吕(斯百)两画师印象记》、庞薰琹《读画随笔》、叶正昌《川美协会主办第一次画展之介绍》、洪毅然《评八画家联合画展及其他》等,主要对参展人员从艺经历及参展作品进行介绍,其中以吴作人、吕斯百、唐一禾、黄显之最受好评,主要原因为部分作品中能以反映战时生活状况,具备有抗战建国的现实意义。这些文章多出於画家、美术评论家及友人之手,故而具有较高的理论及鉴赏水准,更成为研究参展画家从艺经历及文章作者自身着述轶文极为重要文献资料,值得引起从事中国现代美术史研究者的重视。
  笔者没有查到有关展览的作品(藏品)目录,综合各类信息,百幅参展作品的大致情况为:
  吴作人:《缝纫》、《吴夫人像》、《浣衣女》、《虞美人》(花)、《月季花》、《重庆燃烧中》、《不可毁灭的生命》、《延烧後》、《子母难》(均油画)及军人生活速写等。
  吕斯百:《院内》、《嘉陵江》、《冬菊》、《辛夷》、《芍药》(均油画)及素描等。
  秦宣夫:《藕》、《插秧》、《赶场》、《云南乡女》(均油画)及素描等。
  唐一禾:《红衣女》、《女团员》、《像》等三幅油画人像。
  王临乙:《云南乡女》等素描五幅。
  吕霞光:《重庆之雾》、《风景》(油画)等。
  李瑞年:《老妇》(素描)等。
  黄显之:《武运长久》静物油画一幅。
  画展的成功举行,蓉城轰动,艺坛欣然,自元旦开幕以来,参观者络绎不绝,大半作品售出,其中以吴作人吕斯百二人为多,这或许可以说明此二人参展作品在“质”与“量”中均占有重要位置,与评论文章中的倾向相吻合。再来看看众人是如何评价举办此次画展之意义:“这次八大作家慨允选集作品百幅,来蓉公开展览七日,这是空前创举。他们的作品中一部分是旧作,大都经过流离转徙,历尽无限辛苦,才能保留着的。一部分是在生活不安定时所成的创作。虽然取以於战时题材的还不甚多,但是他们业已注意向这方面致力。只要他们所费的心力得到大众的欣赏,他们必定能为知画者尽最大之努力。”(郭有守)“这个画展第一个特点就是:假若不因为抗战,这八位作家绝不会聚集在一起,更不会联合起来举行这末一个大规模的绘画展览会。……这八位作家虽然都是留学法比,虽然有好几位都是徐悲鸿先生的弟子,虽然他们所走的路径相仿佛,然而这八位作家的作风各不相同。由这点看来,更可以相信苏格拉底的一句话:‘艺术的任务,恐怕还是在表现出心灵的内容’。”(庞薰琹)“在这整个世界动荡之中,战争的烈焰燃遍了宇宙每一个角落的时候,在这大後方的成都能有如此的展览会出现,真是一件极难得的事,当此国家民族存亡绝续之秋,展览会决不是故意来粉饰太平或装点元旦的庆祝盛况的,而是要给与一般人以精神的粮食和激发国民忠党爱国的思想。这次展览的作品中,一部分是纯粹艺术品,一部份是含有抗战意识的图画,在这些作品中,当然可获得一些新的趣味新的知识。”(叶正昌)“‘美术年’第一声即如此成功,敢相信:一年五十二星期,必定是不会无收获的!”(洪毅然)庞薰琹甚至发出“在十年之内,中国能领导全世界的艺术运动,以中华民族之优秀,以过去文化之辉煌,想来也绝无人笑我此预祝为狂妄”之呼声。
  四,孙佩苍的藏画辅展及藏品去向
  孙佩苍(1889-1942),别号雨珊,辽宁辽阳人,早年毕业於北洋师范优级博物科,1920年10月以俭学身份赴法留学,初在巴黎美术学校进行初级美术训练,後专攻美术史研究,课余从事欧洲艺术品搜集。1926年归国后,受聘为东北大学文学院专任教授兼法工学院教授。1930年底赴法担任里昂中法大学校长、国联宗旨教育青年委员会中国委员、教育专家委员会的东方委员等职务,曾受国立北平研究院委托代为搜集欧洲艺术品。1934年返国後从事国民党党务工作,抗战时期当选为国民参政会第一二两届参政员,1942年1月3日即此次八人联合画展举办之际病逝於成都。
  欲了解孙佩苍藏画作品参展原委,还是要细读郭有守的这篇介绍文字:
  孙佩苍先生及其收藏
  老友孙佩苍,籍隶辽宁,是我在巴黎读书时的同学。当时往还最密的都是些研究文艺的朋友,如徐悲鸿、张道藩和谢寿康。佩苍最注意的两件事:一是艺术的批评,一是艺术品的收藏。他的全副精神,都在这两方面。二十余年来如一日。我於二十一年再度赴法,那时他也回到里昂担任中法大学的校长。他仍是继他留学时代的工作,日积月累,他的收藏,也就一天比一天丰富起来。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所以,每次回国来,不久又听说他再去欧洲了。这种不畏跋涉,百折不回的精神,也无非是想多寻得一些有价值的作品,搬回自己祖国,以备成立一个美术馆。可是东四搜集愈多,操劳也愈重,经过九一八之变,已使他身体和精神,都遭受打击。七七抗战以後,更使他着急於收藏品的安全,二十八年春,他还过成都冒险回到东北去看他的收藏。目前他的大部分东西分别存在上海和香港,仅有一小部分是带到四川来的。
  因为他担任国民参政员,所以住在重庆。近来他很有些感触,国际风云日紧,尤其最近太平洋也不太平,他一生所致力而得的珍藏,不惟没有得着正当的归宿,还仍放在箱子里,连命运如何也不知道。因此才毅然决然慨允就带到四川的东西中,选出一部分精品公开展览,好容易坐了四天的公路“特别快车”,才到成都,使我们得到欣赏的机会,可说成都是很幸运的。这些名作展览以後,一定对於四川的艺术界产生良好影响。但他因此害了一场病,他此种为艺术而牺牲的精神,实令人敬佩。他对於艺术批评(尤其西洋方面)的造诣可说是中国的罗斯金(J.Roskin 英国着名艺术平批评家),他从事收藏的努力与成就,又颇似方密勒(Von Mullor 德国明兴博物院创办人,若走完该院,积长可达数十里),假如我不是太梦想的话,希望他能把所有的收藏都留在四川成立一个美术馆。馆址馆舍我们可以负责去寻觅或兴建。我更希望其他收藏家也一样的将所有的珍品捐给美术馆或至少随时公开展览:使美术教育得以普及;因普及而对於将来文化有更大的贡献;使此次展览的意义,佩苍二十余年来从事於保护与宣扬艺术文化的工作,得到进一步的成就。
  从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孙佩苍与郭有守有两次在法国交集的经历,一次是孙氏1920年11月7日以俭学身份随第十五批勤工俭学生赴法留学,不久在法国与谢寿康、徐悲鸿、张道藩、邵洵美、郭有守、江小鹣、常玉、蒋碧微等组成联谊式的团体“天狗会”,孙被封为“军师”,而郭被封为“行走”,会友们情谊亲切。1926年孙氏返国,担任东北大学教授等职务;另一次为1930年底孙氏受聘赴法国里昂中法大学担任校长,而1932年郭氏参与教育部组织教育考察团赴欧洲考察教育期间,曾专门参观过里昂中法大学,故而对孙氏继续从事搜购艺术作品有所了解。此次画展前不久,孙氏从上海转赴重庆,出席参政会第二届二次会议後,应郭氏之邀携部分藏品赴蓉参展,从八位画家联展内容多为油画和素描来分析,孙氏精选的藏品应当是欧洲油画原作及名画印刷品与之呼应,作为辅助展出,且数量必不会超过百幅以上。
  令人生疑之处在於:查考涉及该展文献资料中,除郭有守文章专门介绍及广告、消息中提及外,无论是在展前约稿(徐仲年、叶正昌)或预展、展览期间(庞薰琹、洪毅然)所写评论文章中,还是展会後举办座谈会的消息中(8),均只字未提有关孙佩苍藏画参展情况,以艺术家、评论家的视角和亲历者的身份而言,对同一展览中的作品能视若无睹吗?况且还是国内难得一见的欧洲油画原作和印刷精美的复制品!这种参与“集体失语”的行为实在是匪夷所思。笔者对此情形,认为有如下几种可能性:
  (1)、该展是以八位画家联展为主体,而以孙氏藏画及美术印刷品为辅,且参与展出之品数量有限,未能引发观众或评论者之重视。
  (2)、由於孙氏的突然病故(一说遭暗杀),鉴於各种原因将其展品撤展。
  (3)、这部分藏品始终就没有参加联展,或者说这项原有计划中的内容,因为孙氏长途劳顿,已经患病在身,或许抵蓉後既住院治疗,原允参展作品来不及取出布置。而先期拟定之广告、消息均已发出,造成名不副实。否则就无法解释出庞薰琹是参观了预展後写出并分两次刊登在1、2日报纸上;洪毅然的文章作於展览最後一日即1月7日,发表於1月18日《华西日报·华副》第2582号,且文内除去对八位画家作品评介之外,还附带对同期两处举办之展览进行批评时,竟然也只字未提及有此藏画出展,岂非怪事?(9)再往前看,当12月23日郭有守等主持招待会时,也是主要谈及八人联合画展而未涉及藏画展出事,可见这件友好加盟参展以壮声威的事情并未最终实现。至於孙氏去世後,来自4日《中央日报》(成都版)“蓉市拾零”报道中言及“孙参政员收藏美术品之一部分,尚应邀陈列於省立图书馆”,(10)因为使用“尚”字显得含混暧昧,是已经参展还是曾经受邀而未能参展呢?恐怕也是记者未加细察单凭广告之言所为之。
  从(1)(2)两相来看,显然不近常理,故而笔者倾向於第(3)项的推论。
  那麽,这些藏品的去向如何呢?
  从郭有守的文章中可以推测出藏品可能被留在成都省图书馆。作为日後美术馆建成後的基本馆藏品,这是相关机构想做而又符合藏者意愿的事情,加之孙氏的遗骨葬於成都北凤凰山阳,物伴故人,也符合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故而可能性最大。成都原有美术馆毁於1933年战乱中,四川美术协会成立後的工作之一,即开辟会所及建立美术馆,据李永翘《张大千年谱》:1944年3月25日美术节,四川美术协会在成都祠堂街美协会址举行庆祝大会,参加者有美协会员暨来宾百余人,张大千在演讲时向大会提议:“请(省美协)会员捐作品展览醵资,筹建(四川)美术大厦”,此提议迅被大会一致通过,并当即推举郭有守、余中英、罗文谟、林君墨、张大千、张采芹、陈筑山、许士骐、刘开渠、杨曼华、蔡佩珠、冯若飞等人筹备进行。当日的活动内容还有该会在成都华西坝青年馆举办了《庆祝美术界中外作品联合画展》,将中外古今名作聚於一堂,(11)展品中的外国美术作品来自何方?此外,笔者尤为关注上引张颖文中言及抗战期间在四川曾举行过“介绍米勒、塞尚、马蒂斯等西方大师名作的‘欧洲名画片集成展览’”一语,不知这些内容是否与孙佩苍藏画有关?其次,由於孙氏的突然逝世,这批未及参加展览藏品,或被友人带回重庆,转由亲友保管,以战时迁播,政权易手,终致散失。有传闻台湾某机构曾保留有部分孙氏藏画,尚且不知从何种渠道流落此间,姑且作为一条查考线索,亦企盼这批浸透收藏者心血之物能得到妥善保管。
  毋庸讳言,孙佩苍的很多基本史实至今尚未厘清,史料的不系统和不全面,限制了研究者的视野和研究的深度,致使人生经历和艺术轨迹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无法实现,笔者在能够经眼的文献中进行归纳分析後所得出以上几种思考,未必令人信服,聊供有兴趣继续深入研究者参考,谬误之处,尚祈指正。
  甲午处暑於京城残墨斋
  【注释】
  (1)《四川美术协会之回顾与前瞻》,1941年12月31日《新新新闻》、《党军日报》。
  (2)郭有守《〈道德经意疏〉序》,蒙文通着《道书辑校十种》,巴蜀书社,2001年。
  (3)《常书鸿自传: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01。
  (4)原文见《客观》1946年第12期, 7页。收入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编《吴作人研究与追念》,北京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
  (5)张颖川《八年画坛风云》,《文史杂志》1994年第5期。
  (6)、郭有守《第一次美展出品人介绍》,1942年1月2日《中央日报·中央副刊》(成都版)第752期。因抗战期间印刷条件有限,造成原报印刷字迹较为模糊不清,多有漫漶、缺漏处,笔者根据字体及文意加以辨识及增补,此处未予特别标识。
  (7)1941年12月24日《成都快报》、《新新新闻》,“悉为油画”之说不确,另有素描作品。
  (8)1942年1月7日《新新新闻》刊登《川美术协会明开座谈会,请艺术界交还意见》:四川美术协会主办之第一次西画展览会,元旦开幕以来,参观者络绎不绝,作品中除少数未标价外,其余大半为爱好艺术者订去,尤以吕斯百吴作人二君之画作售去特多,今为最後一日,展览毕,吕吴二君即将赴渝,此间美协,将於明[八]日主办一座谈会,邀请艺术界人士交还意见,届时并由吕吴二君讲述创作经验云。
  (9)1942年1月1-3日,西南美术专科学校职业科学生习作及万从木校长个人画展分别在少城公园及青年会展览。1日预展、2-4日线云平画展假祠堂街聚兴诚银行举行。
  (10)1942年1月4日(3)《中央日报》(成都版)“蓉市拾零”:国民参政员孙佩苍(辽宁人)早岁留学法国,研究文艺,精於美术批评,并从事于美术品之收藏。历任国立大学教授,及里昂中法大学校长。上月下旬来蓉,因途中劳顿,胃疾复发,入公立医院,不幸于昨日下午逝世,享年五十有二。孙参政员收藏美术品之一部分,尚应邀陈列於省立图书馆。
  1942年1月4日(3)《成都快报》:参政员孙佩苍昨日在蓉逝世
  (中央社)国民参政员孙佩苍辽宁人,早岁留学法国,研究文艺,精於美术批评,并从事於美术品之收藏,历任国立大学教授,及里昂中法大学校长,上月下旬来蓉,因途中劳顿,胃疾复发,入公立之医院,不幸於昨(三)日下午逝世,享年五十有二,孙参政员收藏美术品之一部分,尚应邀陈列於省图书馆,诚可谓以身殉美术矣。
  (11)参见李永翘着《张大千年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