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文俊关于彰显中国艺术力量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

傅文俊关于彰显中国艺术力量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

傅文俊关于彰显中国艺术力量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

日期:2015-01-05 12:30:46 来源:
关联艺术家:

评论 >傅文俊关于彰显中国艺术力量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

  文/傅文俊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在全球化的竞争浪潮中,中国文化复兴成为中国人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作为中国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当代艺术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它与经济走出去一样,不仅是文化强国的现实要求,也是内在发展逻辑的必然趋势。中国艺术发展至今,其民族性与本土性价值开始日渐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随之而来的是民族文化自信心的加强。深谙艺术发展史的都应该明白,中国当代艺术的存在与发展并不与西方文化对立。所以,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部署。其中明确指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我个人也认为,在今天这个全球信息高度共享的时代,中国艺术家只有更多地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才能把中国当代艺术价值推向世界。中国三十年的经济文化建设获得了世界性的瞩目,在这之后,艺术走出国门将会越来越频繁,而世界范围内的艺术交流是中国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艺术交流也将常态化。文化交流碰撞迸发出的火花对文化发展和艺术创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视野也将随之拓展,并更多的参与到世界性问题的讨论。
  众所周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曾经滋养出灿烂辉煌的古代中华文明,在全球化背景下,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只有自信地拥抱世界,才能展现更加持久的魅力。近些年来,中国艺术家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了越来越多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自我创作的机会。正如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刘奇葆所言应该广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我们的前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对外文化传播,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以文促情、以文建信的作用,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让国外民众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热”在国际上持续升温。但总体而言,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还不强,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地位还不相称。要在新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必须不断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加快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尽快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大国地位相适应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样看来,当下无论从国家立场抑或是艺术内在发展逻辑而言,彰显中国艺术特色的时代已经来临。
  复兴民族文化从自我做起
  作为艺术家个体,我从2011年开始就受邀或主动地参与到国际艺术展事中。因为对于一位艺术家而言,无论是民间艺术交流、艺术机构之间的艺术交流抑或是个人性的交流都是开拓艺术思维的不错方式。尤其是以国际艺术展览形式出现的具有学术性、观念性和研究性的交流更是难能可贵。与此同时,我深信国际交流也是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播的重要途径。艺术不分国界,经典是一种审美格调,无关乎地域。2011年以来我凭借不懈的创作,受邀参加了安特卫普国际艺术与设计展、意大利卡塔尼亚艺术奖展览、巴黎埃菲尔铁塔大展、第二届阿根廷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第36届纽约国际艺术博览会、第18届因斯布鲁克国际艺术博览会、迈阿密艺术设计展、第17届棕榈滩艺术博览会、迈阿密国际艺术博览会、第55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平行展“未曾呈现的声音”、第35届纽约国际艺术博览会、第十五届“世界华人艺术大会”香港大型艺术作品展等大小几十个展览。展览中我更是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创作的主题。中国石窟造像《他心通》、《幻化》系列、传统女德典范《时光静好》系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宝》系列、中国传统技艺《余音缭绕》系列、中国特色历史《万国园记》系列、中国思维方式《哥德巴赫猜想》系列等等。我立足于中国文化想象将我们民族的东西与西方艺术经典进行并置与探讨。虽然我参加的国际展览是由不同国家、在不同的城市举办的具有不同策展理念和学术视角的展览,但是对我而言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我在选择参展作品时都将立足点首先放在具有民族代表性的作品中。我认为,我与别国艺术家进行交流的前提首先是我需要展示具有中国性的艺术作品,这样才能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打破西方文化殖民的设想。党中央已明确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表达和重要标识。
  而价值观的弘扬应该从自己做起,近些年我为此而不懈努力着。事实证明,我在此点上所做的努力还是收到了回报。从早期参加国际展览,外国媒体只是对作品的零星关注与报道,到现今众多国际媒体相继采访与介绍,各大国际展示的争相邀请,以及国际批评家与收藏家对作品的赞口不绝,足以说明中国艺术的价值观开始树立自己的威信。在埃菲尔铁塔大展中,我的作品《三生万象》荣获“世界最佳艺术家”奖;《幻化》系列获第十九届法国巴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国际金奖,作品在美国展出期间,更是被肯尼迪家族收藏;《图腾II》获第36届纽约国际艺术博览会“杰出艺术成就奖“;《他心通》、《查尔瓦正在消失》系列荣获第二届阿根廷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金奖;另外,我还获得“第一届卡塔尼亚艺术奖”等十多个国际艺术奖项。我的作品也被收录在美国艺术文献《国际当代艺术家》中。当然个人的得失并非我所在意的重点,关键在于这些肯定代表了中国摄影艺术在国际上的新发展。

作品《三生万象》荣获“世界最佳艺术家”奖

《幻化》系列获第十九届法国巴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国际金奖

《他心通》系列荣获第二届阿根廷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金奖

《有容乃大》No.1 夏布观念摄影 100x120cm/64x80cm 2014

《有容乃大》No.6 夏布观念摄影 100x120cm/64x80cm 2014

      非物质文化作为濒临磨灭的文化实体,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是民族性的代表。它的保护与兴衰与文化复兴息息相关。近几年我国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比如说建立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但如何将非遗的保护落实到实处仍需要更多的努力。毋庸置疑,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国各大博物馆已经收藏了不少民间艺术的遗存,但是这与浩如烟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在遗存相比,仍然显得微乎其微。试想,如果让当代艺术参与到博物馆式的非遗保护,是否可以传承更多的民族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范畴一直以来都是艺术创作的主题之一,我对民族、民间文学艺术和传统工艺一直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它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尤其在日益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众多的非物质文化走向被遗忘的边缘甚至消失。在这样一个文化遗存的弥留之际,我总在思考怎样才可以跨越这种弥留?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含的品类众多,不同的品类有着各自的特性和发展规律,尤其是与过去的生活方式相适应的传统手工艺也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渐沉淀下来,有的已经消亡,有的处于濒危状态。比如说——夏布,它是以苎麻为原料编织而成的麻布,用于夏季衣着,凉爽适人,俗称夏布,是华夏传统的服装面料。夏布是农业时代地域封闭环境的产物,它今日的“没落”主要原因在于并没有实现当代性的转换。2008年荣昌夏布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多数在政府,保护力度有限。我将夏布作为摄影成像载体,体现了文化上的当代性。在摄影与夏布的结合中,夏布作为摄影媒介有别于光滑的传统相纸,对以往熟知摄影的大众而言是一个颠复性的认知。而且夏布作为手工制品,其纹理每一张绝不雷同,这也确保了每件摄影作品的唯一性,有效地解决了摄影作品多个版数的疑惑之争。使用夏布这种具有东方文化属性的材质作为摄影的呈现载体,必将导致新的摄影视觉语言出现,或许还能在图像与媒材之间建立新的关联,同时对摄影艺术的发展也是同样重要的。
  所以,我认为非物质文化保护至关重要,但让它更广阔空间范围的传播才更是让其逃脱灭绝的现实途径。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我在《他心通》、《幻化》、《有容乃大》等多个系列创作中,融入了中国传统的艺术媒介——夏布,我将这一民间工艺作为摄影成像载体,将本应展示在博物馆的手工艺与具有观念性的当代艺术相结合。使其以另外一种身份在国家艺术舞台上大放异彩。众所周知,在当前现代思潮冲击之下,传统工艺面临到非同一般的生存压力,而这却也是所有传统文化朝向现代性转变之必然的“痛”。只有传统文化获有当代性“阐释”,或有基于民间的功能转换,传统才会避免消失的命运。通过此举,我希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大众建立起广泛的关联,摆脱固有地域文化的附属,获得新的生发可能性。就像让夏布存在的最好方式是使用价值的回归与多元。在以后的创作中,我会继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艺术相结合。换句话说,也就是将当代艺术赋予中国自己的价值观。
  我希望在国际展览的平台上,自己的作品能让更多的世界艺术爱好者关注中国摄影艺术,同时更希望借此展示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在这条道路上我会继续为之努力,从而也通过国际艺术交流提升自我的创作领悟。到目前为止,我已确定行程的2015年受邀展览有意大利巴勒莫双年展、第十七届世界华人艺术大会香港大型艺术作品展;中华文化的精髓----迪拜艺术展、意大利佛罗伦萨但丁之家艺术展、澳大利亚Head On摄影节、佛罗伦萨双年展等多个展览。我之所以会如此的坚持不懈,是因为在我看来,不同的文化群体,彼此应当超越各自传统和文化思维定式的局限,作为平等的对话个体相互尊重、相互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发展轨迹伴随着各自的历史演绎规律,具有各自文化的鲜明特点。而东西方艺术的交流,就可以在尊重自身发展逻辑的基础上超越地域、民族、宗教取得更加宽广的视域。其次,我希望中国当代艺术可以与西方艺术平等对话,并在对话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与外延。文化承载着一个国家的精神价值。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让国外民众触摸中华文化脉搏,感知当代中国发展活力,理解我们的制度理念和价值观念,应当是我们的不懈追求。所以,作为文化走出去不能是个别艺术家的任务,不是我一个努力就可以达到的,而是应该作为艺术群体出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摄影艺术家虽然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但国内的摄影作品在国际上展示仍然非常稀少。为此,我希望政府可以在今后的国际艺术交流上可以给艺术家提供更多的机会与支持。使大家成为世界文化交流、互动的参与者。所以我们需要加倍地扶持中国艺术批评家以及艺术家,自主性地在国际展览平台上呈现中国当代艺术生态,通过这样的呈现和国际策展人、批评家及学术界相互沟通。在这样碰撞、交流和互动的关系中推动中国艺术学术的发展,在国际学术对话中使中国当代艺术对外产生影响和作用。作为群体力量,政府的扶持尤为重要,也是成效展现的关键。这样我们才真正能够做到习近平主席所强调的:艺术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把民族特色和世界潮流结合起来,把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推广开来、传播出去,使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在世界上弘扬起来。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