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存孤迥妙入微 ——刘赦和他的画

独存孤迥妙入微 ——刘赦和他的画

独存孤迥妙入微 ——刘赦和他的画

日期:2015-04-07 16:52:49 来源:
关联艺术家:

名家 >独存孤迥妙入微 ——刘赦和他的画

 

  画如其人,这种说法早已是中国画坛的老生常谈,如唐代的张彦远在品评杨公南时就说:“余观杨公山水图,想见其为人魁岸洒落也。”由画观人品如是,而由人品观画亦必如是。魁岸洒落的杨公,其画必然风骨俊秀,高奇雅赡。这种将绘画风格与人品相联系的说法,蕴含着中国艺术的崇高人格理想:人品高,画品亦高。在历史上,这种理想的境界一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支柱,谁都不会把两者真的简单等同起来。但是,在当今世界,情况便是如此,特别是一些实无创见的画家,喜欢用“人品即画品”之类标榜自我,更有甚者,动辄即以“天人合一”来抬高自己的作品,掩盖其艺术才华的匮乏。在我们的时代,多少粗野狂乱的作品,尤其是以水墨为主的东西,就是假托上述传说概念而风行于世的,在这种概念的保护伞下,粗狂成了大气,粗俗成了画者品性高尚的表现。
  观看刘赦的绘画,未见其受时弊的感染,其所画人物,赋彩制形,雅致精密,润媚新奇。其所创山水,尤为温润典雅,皆有新意。刘赦对隋唐宋元的青绿山水传统心领神会,其着色山水将之与现代感受相结合,让绚丽辉煌,庄严华丽的传统焕发现代气息。而这种现代新意即是画家对传统、自我和自然三者关系的恰当处理的结晶。没有哪位艺术家可以脱离传统而进行创作,即使突破、甚至颠覆传统也是如此。传统是多元的参照系,刘赦取向于由展子虔、李思训、王希孟直至钱选所发展出来的青绿画法,而又将青绿山水的意趣转化为水墨山水的灵魂。传统对刘赦来讲,不是固定不变的参照,更不是桎梏,而是新的可能性的熔炉。学习传统的目的当然是要出新,然而如何出新呢?不少画家就此强调个性,误以为凭借一点传统的笔墨张扬个性就能达到自成一家的创新目的。殊不知,个性人人有之,倘若个性独特就能成为出色的画家,那最具独创性的人当属精神病患者,因其所思所为不仅独一无二,而且无法模仿。传统的意义即在于为我们提供了衡量真正的艺术个性的理性框架,唯有在这个坐标系中,我们才能评价独创性有无艺术价值。刘赦的人物画和山水画,独树一帜,在传统中找不到直接的先例,但其画面的意境,构图,水墨处理,甚至其装饰感,都可以置于传统中加以评价。传统由杰作所构成,而传统的价值标准虽然在变化,虽然无法用量化的方式来确定,但传世的杰作的总和可使我们感知其价值标准何在,并以此作为画家发展的指南针。
  当今的国画界有个通病,即醉心于玩弄笔墨技巧而忽略表现生活,导致画面缺乏动人的意趣。写生是中国绘画传统中治疗此病的良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高度概括了自然与创作的互动关系。刘赦的绘画,出奇入胜,总是富有无法预期的意境,这与他坚持写生有直接的关系。他经常到浙江的兰溪江,福建的武夷山等处写生,他用单色铅笔描绘的自然景色,细致入微,表现出烟鬟翠黛的感觉,堪称一幅幅独立自足的作品。对自然、对传统的理解和个人的敏锐感受在刘赦的画中有机融合。正因为他做到了如宋李澄叟所说,“画花竹者,须访问于老圃,朝暮观之,然后见其含苞养秀荣枯凋落之态无阙矣。画山水者,须要遍历广观,然后方知着笔去处”,在描绘山水、竹林、花卉、人物时,都能纵横中度,左右逢源,率意触情,创意立体,妙合化权。中国画讲究一个“韵”字,刘赦以独特的手法表现画中气韵,让山水、花卉、人物的造型,以及每一点每一笔都仿佛饱含流动的水汽。他笔下的女人体,主要的形体线条与水分充足的淡墨交织而成,并以浓重略带飞白的墨块烘托,更显其气韵生动之感,淡淡的墨韵即为形体,而形体本身也即墨韵,浑然一体,意趣盎然。有时,他的女人体处于梦幻般的场景,现实与梦幻中的形象交替而成现在与过去的交响。在他的山水画中,水与浓淡墨色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我们仿佛能从其云彩、山石和草树中挤出生命之水,他还惯于用烟花般的装饰性点线,丰富画面,组成富有节奏感的旋律,犹如琴键在水面上自行跳动,奏出美妙的天籁之音。我们不妨用清恽格《南田画跋》中的几句话概括刘赦绘画的总体特点:“简之入微,则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温润、虚静、玄微是刘赦绘画给人的印象,而观其作品,谁都难以想象刘赦的性格完全与其画风截然相反。刘赦性情豪爽,讲义气,颇有军人般的刚烈性格。而他一旦进入创作状态时,蓦然成了另一个人,显露出其细腻温顺的内心世界。可见,艺术的品格与个人的气质的关系并非如常言所说的那样简单。如果说,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是众多复杂的因素(如艺术家的个性、师承、社会和家庭环境、风格、技术手段等)交织作用的结果,那么其创造者必须超越这些限制,才能将自己造就为真正的艺术家,正如历史上任何不朽的杰作,其伟大正源于其超越了原初的情境,而能够诉诸一代又一代的新的观看者。我想,刘赦作品的启迪人心之处就在于此,其作品隐含着极为丰富而细微的内在精神涵养,而这种内涵则是中国画应有的永恒特质。

曹意强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