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雅琳——天惊石破醉酣时

吴雅琳——天惊石破醉酣时

吴雅琳——天惊石破醉酣时

日期:2015-05-12 14:56:38 来源:《娱乐•品味》
关联艺术家:

名家 >吴雅琳——天惊石破醉酣时

  吴雅琳,1956年生,广东汕头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中国传统雕塑研究所所长、数码雕塑研究中心负责人、中国雕塑学会会员。喜文好画,以“在雕塑中追求诗的意境”独树一帜,代表作品有《李济深》、《一韵知秋》、《剑斩风浪》、《梵韵仙音》、《能持否》等。

《霓裳羽衣》

《霓裳羽衣》局部

  十年动乱,让幼小的她陷落于灵魂的黑夜中,但对艺术的痴迷,引导着她一步步走向光亮。她,就是当代著名雕塑家——吴雅琳。
  从那一场深重的磨难中走出的吴雅琳,却耽于唐风宋韵,更将古典诗情融入自己的雕塑创作之中。“在现代的狂风里,能捕捉得些许往古的影像么?”问者哀乐过人,块垒甚深,吴雅琳却微微一笑,只用八字酣言浇将过去: “心无形役,身得自在。”这顶上醍醐,君“能持否”?
  天涯沦落谁相识
  宋人欧阳永叔云:“诗人少达而多穷……愈穷则愈工。”此语不独为诗人与人生关系之写照,对于其他门类的艺术家来说,也同样如此。在古代中国,诗界的屈子、李、杜,画坛的徐青藤、八大山人、石涛,都不能免乎“不平而鸣”的宿命。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吴雅琳,也有着极为坎坷的人生经历。她生于1956隼,那是举国风雨前相对平静的一个年份。她的父亲是汕头市第一个成功完成开颅脑和膀胱置换外科手术的专家,当时领着汕头医疗界最高的薪水,是当之无愧的知识精英。同为医生的父母举案齐眉,姐弟们自由嬉戏……半个世纪前的往事,让吴雅琳梦寐系之。她说,8岁到10岁这3年,是她童年最幸福的时光。但十年动乱的爆发,改变了这个小女孩的人生。曾经在“反右”浪潮中被打压过的父亲,这次成了汕头的“第一右派”。在高贵者被强行降格为蠢物的时代,他将中国医典翻译成英文的理想,转瞬间成了一场幻梦。
  13岁时,他们全家被遣送回饶平高堂务农。在一位老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几经波折,他们才到了村子里。哪知道,迎接他们的是一个低矮潮湿、遍地牛粪的牛棚。 “我永远都记得,那天是中秋节。”吴雅琳说。习惯了优裕生活的一家,就在这样一个中秋夜里开始了“新生活”。
  中秋夜之后,又是一个又一个没有希望的夜。有一次,她遇到一个与其经历相似的女知青,两人联榻夜谈,满怀激情却又“茫然不知所济”。年少的吴雅琳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今夜,我们两个沦落者,同在异乡,度过这暗淡无光的冬夜。”后来,这本日记被搜出,吴雅琳还被怀疑影射时届而差点获罪。
  惨淡经营始自由
  无边的黑夜里,多少人关上心窗,但知识分子家庭对“道”的执着却帮助吴雅琳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救赎。父亲并未放弃“医道”,不但帮乡人看病,而且经常都会“开坛”为大家讲解医理。吴雅琳则开始踏上“艺道”,那时的她,已经显露出过人的艺术天赋。
  白天在生产队里忙农活,一到晚上,一身疲惫的她顾不得休息,就钻进了另一方天地。在暗淡的油灯下,她一遍又一遍地研究着从县文化馆借来的石膏像。那惨淡的光中,摇曳的却是“意匠惨淡经营中”的精诚。父亲是远近闻名的“名医”,经常给老乡们画素描头像的女儿,则是个不折不扣的“小画家”。 “画画时再苦都不会觉得苦。”吴雅琳说。
  在惨淡的夜里执着地寻觅光明的人,终究会被光亮照彻。1977年高考,因父亲的‘政治问题’,吴雅琳落榜。第二年,她终于考入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十年的狂潮淘尽狂沙,吴雅琳这块金子却顽强地等到了发光的时刻。被纷纷尘扰遮蔽了的自我镜像,开始在刻刀和画笔下慢慢显现。
  1979年,刚上2年级的她画的3张女人体素描轰动全国,除了全国巡展之外,有的还在各种报刊甚至党报刊登。刚刚重获新生的吴雅琳,再次遭到了大众的白眼。 “很多人来信骂我,骂老师骂学校,什么难听的话都有。”吴雅琳回忆。那个年代,这样的作品仍然带着“淫秽色情”、 “宣扬腐朽思想”的标签。但也有很多人来信表示赞赏,一位新疆的边防战士被作品中的人体美深深震撼,他在来信中写道: “从未见过这么美的艺术。”
  这样的赏音者,对吴雅琳来说非常重要。十年浩劫中的她,仿佛一只背负着泰山的小小蜗牛,沉重肉身迈出的每一步,都异常艰辛。而如今,如此真挚的同气相求,却如同庄生《游》里的“生物之以息相吹”一般,让她觉得坦荡自在。呼吸到快乐和真诚的她,不再需要在夜半负山而逃,终于可以“怒而飞”,自由地去承担自己的使命。

 诗情唯有醉中真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吴雅琳的雕塑作品在国内屡获大奖。从《唐女球戏》到《海上生明月》,无一例外都有着独特的东方古典韵味。 “以诗入塑,有颇重的文人气”,这是雕塑大家胡博对吴雅琳创作风格的总结。

二十八星宿——逗木獬

二十八星宿——虚日鼠

  吴雅琳与中国古典文化的这段情缘,开启于少女时代。当时,时局动荡,文教崩坏,她的父亲见正值学龄的女儿每日奔忙于繁重的农活中,颇感无奈,便提出要给她讲授《古文观止》。吴雅琳在父亲的指点下,每天诵读这些“不合时宜”的古文,却从此对中国文化的血肉筋骨有了深切的感知。多年之后,她念念不忘为文化的传续“做点事”,便是当年那些名篇的“义法”、 “音节”、 “神气”种下的心荫。
  浸润于古诗文的同时,吴雅琳开始捉笔为诗。1976年的“无意恋荒丘”,1977年的“携手上瑶国”,记录了当时她对前途的迷惘与期待交织的复杂心情。在广美担任理论组助教期间,她还特意前往中山大学进修宋词。以雕功、绘艺成名而耽于吟咏,吴雅琳因此在美术界有了“才女”的美誉。
  文字海中飘零久了,吴雅琳对孔夫子“游于艺”的教诲有了更深的体悟,即便是在铜精铁魄的雕塑前,她的十指也如裙袂飘扬。她选择性地与西方雕塑中的“体积”、“结构”、 “空间感”等概念疏离,放逐“科学”、 “理性”,而在传统的东方意象里吟啸徐行。 《霓裳舞袖》中的翩然神女,如郭璞游仙诗,让人顿生尘外之想。 《剑斩风浪》里的曹操,则顾盼自雄,又无骄戾之气,可以想见有“诗心”者,都推重俯仰天地、往来今古之豪慨,这样才能在局促的人生里,用“沉醉”的当下去对抗难以捕捉的过去和未来。在坎坷的童年岁月中,吴雅琳失去了太乡快乐的分秒,而如今,她有诗、雕塑为醉侣,又怎会辜负这一场艺术的沉酣呢?

埃及小影

  纵横变幻莫矜持,意象无涯趣更奇。
  一泻心源千万里,天惊石破醉酣时。
  一吴雅琳题《剑斩风浪))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