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无常终古事,肯将笔墨寄真情——木鱼(史介鸿)书法欣赏

生死无常终古事,肯将笔墨寄真情——木鱼(史介鸿)书法欣赏

生死无常终古事,肯将笔墨寄真情——木鱼(史介鸿)书法欣赏

日期:2015-08-10 17:09:54 来源:卓克

>生死无常终古事,肯将笔墨寄真情——木鱼(史介鸿)书法欣赏

  蓟门烟树已秋声,废纸三千梦难成。生死无常终古事,肯将笔墨寄真情?

  这是木鱼(史介鸿)于2014年在北京蓟门桥西写下的七绝《秋日偶成》——不错,他不仅是个热爱格律诗词的诗人,也是一个励志终身研习书法的“书法家”。

  这首诗,不由令人忆起齐白石老人当年那首自信十足的题画诗:有色青松无恙风,太平山水在胸中.鬼神所使非人力,他日何人说此翁?

  头一眼见到木鱼的书法,是在网络上,即使如此,我也感觉到了书写者在书写时的状态。这其实不难,因为中国书法本来就是反映生命的艺术,人的喜、怒、哀、乐、忧、思、悲、恐、惊这些内心情感,甚至于师从何处,其人之品性格调都能在翰墨的运用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武术里一样,毫无玄虚。

  书坛老前辈潘伯鹰先生有句话:“自有法入,得无法出,有法之法小,无法之法大,毫无玄虚,不用害怕。”直接就道出了其中的奥秘。

  《释迦摩尼佛》编剧兼导演高金仓先生更是直言不讳地说:木鱼的字,有股刚正之气,沉着痛快,一扫书坛浮靡自欺之风。

  说到书坛当今现状,高金仓说,禅宗之祖达摩有个偈子: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玩味其意,正可谓切中书坛时弊——不懂装懂的人多了,简单的事就会越来越复杂。

  “书势自定时代”。作为一门古老艺术来说,书法的理论,并不是人们印象中高深奥妙的东西,也不是自欺欺人、玄秘难懂的说辞,它是几千年来学书的人从不断的辛勤劳动中摸索总结体验得来的,后人要真懂得它,真能运用它,除了从摸索练习中仔细探究外,是没有其他所谓“终南捷径”的。

  多年来,史介鸿一直致力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提倡“字外求字”,认为书法的目的应该在于增加自身学养,提高综合素质,修炼内心,是一种高于艺术的“生命文化”,而不仅仅是“视觉艺术”、“线条艺术”。

  《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王僧虔所强调的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书法艺术神采的实质是点画线条及其空间组合的总体和谐。作为一个读者,在读作品之前,心里首先要明确书法欣赏的审美标准;其次,对于行草书法一定要欣赏它的韵律动感。

  在行书中能看到风起云涌的纯动态,同时又能看到如山立川驶般相对应的动静相宜,毫无疑问,这幅作品就起码具备了“艺术”的要素。

  书法中神采的获得,一方面依赖于创作技巧的精熟,这是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只有创作心态恬淡自如,创作中心手双畅,物我两忘,才能写出真情至性,融进自己的情感和素养。

  这其实也正是王羲之所谓的“偶然欲书”的意思,是中国书法的最高要求了:展现真性情。

  在中国书法史上,最有艺术价值的不是什么匾额体、馆阁体、台阁体,而是那些无拘无束,率性自然的尺牍、书信、汉简、瓦当、经卷……

  “转益多师是吾师”,从木鱼的几幅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颜真卿、柳公权、王羲之直至王铎、米芾的影响——格调超迈,笔力雄浑,飘逸洒脱。

  他整篇行草更是可赞,疏密得宜,笔行流畅,豪润典雅,大有“风起云涌龙蛇争路;山立川驶动静相宜”之势,同时继续着沈尹默等先生严谨大气的血脉,这在如今书法家的群杰当中,是不多的。

  他的行草书居多,如《何年顾虎头,画壁满沧州》、《对酒当歌》、《心苏》中“笔从凌空乘势,遇纸急变,欲右先左,将下先上,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

  他的起笔处;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已得颜真卿“纵横有象,不令邪曲……”的理论。

  其作品善藏锋落笔,中锋而行,注意动静顿挫,结体舒展大度,随性而至,给人以“风起云涌,雄浑飘逸”的感觉,尤其是几幅榜书作品。

  无须讳言,中国书法发展到当代,已走入“沼泽地”,江湖书法屡出,还没入法,急于出法,自谓不拘成法者比比皆是。书法似乎已到了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当务之急,是如何摆脱困境。当然,“商业化”是走不通的,正需要一大批像木鱼一样功底深厚、无拘无束、谦虚自制的真艺术家来挑起这个担子。

  木鱼在网络上发出:“书法以身份论高低的时代该结束了。”的呼喊。他认为,字如其人,并不是说字如人的形表外貌,而是内心。所以学義之,得先学他的才识风度;学颜柳,得先学他们的刚正不屈;学徐渭,先得吃点徐渭那样的苦;其他也一样,没有经历和体验,没有同等的心境是写不出来的。师法高者得其魂魄精神,师法低者只能得到形体笔画。“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两者一比,高下立别。如果“字以人贵”,指的是社会地位和花钱买来的虚名,我们宁可让自己“贱”一点。

  木鱼先生还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认为,书法的艺术性和实用性是不可分的。过份强调它的艺术性,甚至喊出创新的口号,但是没有实用价值的书法,迟早是要消亡的。从古至今,作书的动机和目的很重要,这是很多书法理论研究者都没有注意到的。为了艺术而艺术,为了创新而创新,是一场灾难。其实,只要知道《兰亭序》、《祭侄文稿》、《九成宫》……来历的人,就应该有所感悟了。

  “德有馀者,其艺必精。艺本于德,无为而名。惟艺之务,德则不至。茍极其精,世不之贵。汝书不美,自视不善。”这是方孝孺的话,也算是对“字外求字”的另一种具体解释了,大家可以体会一番。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