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文俊作品隐喻的迷思之像

傅文俊作品隐喻的迷思之像

傅文俊作品隐喻的迷思之像

日期:2015-11-14 10:12:55 来源:
关联艺术家:

资讯 >傅文俊作品隐喻的迷思之像

文/沙楠

 


广东美术馆傅文俊个人展览

  “迷思之像——傅文俊抽象摄影展”2015年10月1日至10月11日在广东美术馆成功举办,这是艺术家傅文俊时隔五年之后在国内举办的又一个大型个人展览。这个展览吸引了来自各地的众多艺术界专业人士和艺术爱好者莅临参观,同时也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参观者的好评与赞誉。
  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认为,傅文俊的这个展览取材于艺术家两个不同时期创作的、有代表性的观念摄影系列作品,即2008年创作的《退场》和2014-2015年创作的《是与不是》,并谈到“《是与不是》与《退场》时隔多年,但是艺术家对摄影创作中图像所蕴含的文化精神的追寻并没有改变。可以说两个作品的组合具有特殊的意义。”


展览现场(一)

  观看中不难发现傅文俊作品风格的悄然变化,以及作品在艺术性、思想性、学术性上逐渐的开阔与深入,在新作品《是与不是》中呈现出成熟、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傅文俊已经能够以其特有的艺术语言轻松表达,并以艺术作品为媒介和平台与观者畅快地进行沟通与交流。《退场》系列中傅文俊将那些从工业文明历史舞台上退下来的斑驳机车、工厂加以艺术性处理,使其更具思想性与视觉冲击力,让这些被人忽视的历史文物散发出理性、冷峻而厚重的艺术美感,唤起观者对过往的记忆,并对历史产生新的理解和反思。六年后的观念摄影作品《是与不是》系列作品则是另一番景象,我们不难发现作为当代艺术家的傅文俊,向观者提问的视野更为广阔、视角更加国际化、传达方式也愈加巧妙。我们相信他这样做的目的主要在于,在更加宏大的语境下探讨人类对诸多历史人文问题的思考与反思。比如无论时间和距离都相去甚远的中国古代绘画与古希腊、古罗马雕塑同时出现在某件作品内,却并毫无古怪与疏离感,反倒以独特的美感将观者引入美好之外更为深入的、放射状的思考中。意大利艺术评论家Salvatore Russo对傅文俊的这些作品曾做过这样的评价:“傅文俊先生的作品具有很强的信息传达能力。这些作品注定会留存在时间的长河中,成为人们效仿的榜样。他的艺术述说出情感;他让艺术的灵魂飞出画面,进入现实生活中。他的作品宁静安详,并不急于咆哮出希望表达的道理,而是以温婉甜美的方式娓娓道来。傅文俊先生所运用的符号性元素有着特殊的、观念性的启示作用;这些符号性的元素准确地表达出艺术家对世间事物的宏伟叙述。”


展览现场(二)

  思维是多元性的,文化也是多元的,多元思维与文化的共同存在才构成了我们这个世界的完整性与丰富性。傅文俊的这些作品对观者的观看而言,犹如一个差异的文化、历史和时间问题的体验过程,有许多无法逾越的“困难”。具有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观者以有选择性的方式理解这些图像,不同的思维决定了图像被认知的不同结果。这是艺术家有意识地跨越复杂的文化背景,从而模糊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对抗,构建出“超文本”式的叙事方式。
  青年艺术批评家、《WATCH旁观者》杂志主编刘飓涛对傅文俊《是与不是》系列作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大量符号形象既有中国图像,也有西方的图像。图像的解读、展示接受方面,既有“隐”又有“现”。也就是说,这个符号无论是给中国观众还是给西方观众来看,对任何一方来说,都是既熟悉又陌生,既“隐”又“现”的。处在不同文化背景,你只能看懂与自己文化相关的部分,而另一区域的东西对你来说是陌生的。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它都有这样的阐释互动,这在他的作品里面我觉得是体现得较为明显,是有意而为之的。”
  几十年沉淀下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感悟浓缩在傅文俊观念摄影作品中。傅文俊的艺术场域与语境跳脱于人类日常所涉猎的部分,他擅长用自己独特的、出人意料的方式去讲述。走入傅文俊充满隐喻与迷思的创作空间,由此观众被带入到一个由他制造出来的匪夷所思的世界,不得不去重新理解且重新定义它的价值。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